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机理、路径及政策研究

2023-08-21 18:32刘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金融政策

刘青

摘 要:金融业应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力发展绿色金融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河南省跟随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监管力度不到位,复合型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探讨河南省绿色金融助其发展并实现目标的作用机制、路径及政策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绿色金融;碳中和;目标实现;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05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暴发以及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促使发展节能低碳经济变成世界各国的共识。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30年,要在短时间内以更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这无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易纲,2020)。根据北京大学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研究所《中国长期绿色发展战略与转型创新路径》的数据报告,我国在今后30年内将需要138万亿元左右的经费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但是,到2020年底我国绿色产业的融资规模仅有接近12.8万亿元,远不能满足百万亿绿色产业的融资需求(马骏,2021)。在资金缺口这么大的情况下,单靠政府资金不行,必须有市场资金的全面介入,金融体系也不例外(任博,2021)。具体到河南省方面,2021年8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并指出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6月7日河南商业银行保险行业强烈支持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聚焦社会发展重点区域及薄弱点,量身定做20项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全力促进河南省金融服务质效提升,打造河南省国际化大都市和区域较高层次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因而,在促进碳中和时,探究绿色金融可行的助力路径及所需的政策支持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1.2 研究意义

金融业应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河南省跟随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监管力度不够、复合型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河南省绿色金融助其发展并实现目标的作用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本文以河南省碳中和的现状作为切入点,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厘清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创新路径,丰富和扩展碳中和理论研究。

(2)实践价值:本文拟从技术创新、培育绿色产业、与碳市场协调发展三条路径进行深入的调研,疏通河南省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具体堵点,为河南省顺利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有效的建议。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

2.1 文献综述

本文从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實现路径两个方面展开了文献梳理。

(1)绿色金融与碳中和。

绿色金融是一种纳入环境因素的金融业务运作、创造环境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金融活动(Salazar,1998;Gray,2002;Scholtens等,2007;Zhang,2011;Hhneetal.,2012;马骏,2015;王柯鉴,2021)。金融活动对人为因素(也就是人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去很少有人把环境问题列入金融来考虑(Scholtens B.,2017)。然而过去几年,金融部门开始关注绿色投资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王遥和徐洪峰,2020),绿色金融被认为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佳金融战略(马梅若,2021),同时也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路径。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够改善环境,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节约资源等经济活动起到支撑作用,在低碳环保、绿色能源、低碳交通、节能建筑方面的投融资、项目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等给予多种金融服务(马俊峰,2021)。那么,绿色金融具体如何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技术创新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申萌,2012;程中华,2019;韩立达等,2020;刘世锦,2021),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孙炎林,施博书,2019;赵娜,2021;朱向东等,2021)要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离不开对绿色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的投资和大规模应用(赵立建,2021;王文,2021),如此便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正是绿色金融的作用所在。产业升级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绿色转型的根源(丁攀登,2021;王文和刘锦涛,2021)。利用绿色金融优势、结合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手段,广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和培育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的绿色化改造,促进碳减排,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王浩,2021)。碳市场是我国市场化的减碳的重要手段,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抓手。2021年7月16日,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意味着我国在完善节能减排配套制度,推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汪洋锐,2021)。碳市场可以在价格发现、预期引导和风险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它通过碳价来体现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并引导私人投资从而促进高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高效地分配资源(翁智雄等,2021)。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成果丰硕,总结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结论。但是,从整体上看,现有文献资料在研究内容层面还存在着诸多盲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探究碳中和目标时,大部分文献止于分析目前的状况及困难,没有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难以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在研究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的关系时,大部分文章都提到了绿色金融可以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其中的机理及路径,在实践中难以对症下药,影响效率。

(3)在研究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时,大部分文献比较片面,只关注某个路径,难以形成一个体系,导致研究结果不全面。基于此,本文将以前人研究为依据,聚焦于河南省,拟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碳市场协调发展三条路径,探讨绿色金融助其一臂之力,从而给出实现目标的途径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2.2 研究内容

2.2.1 绿色金融助力河南省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理论分析

本文拟从三条路径理论分析绿色金融助力河南省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框架

(1)绿色信贷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进而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文根据“波特假说”研究得出:适当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刺激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不断创新,部分抵消环境规制所导致的成本上涨。绿色信贷政策“波特效应”,其实质就是通过贷款门槛的变动来实现,使得企业传统污染项目受到融资约束压力(苏冬蔚和连莉莉,2018),这种融资约束并非为了抑制企业成长,而是引导资金向低污染、低能耗项目倾斜(李小平等,2012),由此促进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绿色转型(丁杰,2019)。

(2)绿色金融促进产业升级,则有助于实现高和目标。

绿色金融的发展,既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起到资金的定价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用,增加高耗能企业的融资成本,倒逼产业升级。绿色金融定向调控政策有效地引导了金融市场的资金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流动,随之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加剧、产能过剩等一系列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成本,由此使得产业结构向绿色化,合理化与高端化方向转变。

(3)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协同发展,进而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用市场化手段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矛盾是碳市场为众多国家或地区所采纳的重要原因。碳市场交易可以给交易者带来更多的减排手段,尤其是给参与者一个选择低成本减排技术的机会,从而降低整体减排成本(Anger,2008;Hahn和Stavin,2010)。碳市场定价机制的建立必须以金融支持为前提,而绿色金融既是发现又是稳定具有庞大规模的碳交易市场均衡价格所必需,同时也起到风险管理与规避作用,兼顾绿色产业发展中气候风险。

2.2.2 实证研究绿色金融助力河南省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创新路径

本文参照柳士顺和凌文辁(2009)、方杰等(2014)的方法,拟采用一元多重中介模型,构建以下模型,从产业结构绿色技术创新(CPC)、产业结构(ES)、碳交易水平(CL)三条路径实证检验河南省绿色金融(GF)对碳排放(CEI)的影响机理。

CEIi,t=αGFi,t+∑Control+εEPI(1)

CPCi,t=β1GFi,t+∑Control+ε1 (2)

ESi,t=β2GFi,t+∑Control+ε2 (3)

CLi,t=β3GFi,t+∑Control+ε3 (4)

CEIi,t=α′EPIi,t+θ1CPCi,t+θ2ESi,t+θ3CLi,t+∑Control+ε (5)

2.2.3 助力河南省顺利完成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能有助于河南省顺利实现该目标和要求的若干政策建议。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计

本文参考柳士顺和凌文辁(2009)、方杰等(2014)的方法,拟采用一元多重中介模型,构建以下模型,从绿色技术创新(CPC)、产业结构(ES)、碳交易水平(CL)三条路径实证检验河南省绿色金融(GF)对碳排放(CEI)的影响机理。

CEIi,t=αGFi,t+∑Control+εEPI(6)

CPCi,t=β1GFi,t+∑Control+ε1 (7)

ESi,t=β2GFi,t+∑Control+ε2 (8)

CLi,t=β3GFi,t+∑Control+ε3 (9)

CEIi,t=α′GFi,t+θ1CPCi,t+θ2ESi,t+θ3CLi,t+∑Control+ε(10)

3.2 结果分析

3.2.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1)

3.2.2 回归结果(表2)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讨论了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若干传导路径和实现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较为丰富的结论,但是由于中國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经济实践种类繁多,加之变量选择有限,有关传导机制多未被证实。本文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实现高和且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但其积极效应仍需进一步发掘与加强。

以让绿色金融更好地赋能碳中和,需要系统整合、放眼全局、动能转换、连接内外、通畅信息,运用协同脱碳工具,加快既定政策目标的达成(徐政等,2021)。应加强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流向,以有效的资金分配带动绿色产业聚集更多的资源,实现节能减排成效,同时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强化绿色监管是解决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不到位,绿色资源不匹配的关键,特别是要关注并规避“漂绿”行为的消极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企业业绩预期落差等原因导致“漂绿”现象屡屡出现(李强等,2022)现象,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大绿色资金流向监管力度,防止“漂绿”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生态富民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忽视(孙华平等,2022),绿色金融不仅要在污染治理、资源开发、能源改善等领域大显身手,还应在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扶持植树造林事业、增强区域碳汇能力等领域有所作为。

因而本研究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变量的选取与测度方面需要完善,如可以根据碳排放强度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环境影响维度对产业结构与外资结构进行测度。此外,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也是随后的一个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SALAZAR J.Green Finance: Linking Two World[R].Bratislava Slovakia:In A Workshop on Finance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218.

[2]SCHOLTENS B,DAM L.Banking on the Equator:Ae Banks that Adopt 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Non Adopters[ J ] .World Development,2007,35(8):13071328.

[3]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任丹妮.政策推动还是市场驱动?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金融,2020,(4):7889.

[4]赵立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科技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途径[J].现代金融导刊,2021,(05):47.

[5]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35(7):83100.

[6]程中华,刘军,李廉水.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雾霾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146154.

[7]王文,刘锦涛.“碳中和”逻辑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J].当代金融研究,2021,(01):1826.

[8]蓝虹.碳市场定价机制需要金融支持[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0830(008).

[9]翁智雄,马中,刘婷婷.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市场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21,49(16):1822.

[10]马骏.中国绿色金融展望[J].中国金融,2016,(16):2022.

[1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12]季宇,姜金涵,宋兰旗.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1,37(09):97110.

[13]赵娜.绿色信贷是否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基于地区绿色专利数据[J].经济问题,2021,(06):3339.

[14]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21,(9):110.

[15]张中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与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4):6979.

[16]王遥,张广逍.“双碳”愿景下的金融转型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14):911.

[17]周琛影,田发,周腾.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113.

[18]丁攀,金为华,陈楠.绿色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南方金融,2021,(02):1324.

[19]李毓,胡海亚,李浩.绿色信贷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20,(01):3743.

[20]彭文生.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挑战及机遇[J].上海金融,2021(06):27.

[21]薛飞,周民良.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的减排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06):1121.

[22]朱凡,李天琦.中国碳交易市场减排绩效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1,(03):5462.

[23]杨秀汪,李江龙,郭小叶.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如何?——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3):93104+122.

[24]翁智雄.中国实现碳中和遠景目标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Z1):6669.

[25]田云,陈池波.基于碳排放权分配的中国省域碳减排奖惩方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1):5462.

猜你喜欢
碳中和绿色金融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