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8-21 17:26程风雨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转变高质量发展

程风雨

摘 要:正确认识人口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某区人口结构发展的实证分析,分析该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口结构发展面临的优势与机遇、存在的挑战及问题,提出推动人口结构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路径。

关键词:人口结构;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12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高度,明确作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顶层设计,这一论述将是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指引。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某区是新时代背景下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的重要代表,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的人口结构发展问题,可以为我国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1 人口结构发展优势与机遇

1.1 发展优势

1.1.1 相对广阔的人口发展腹地和资源禀赋

近10年来,某区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新的CBD和中心城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个千亿级台阶,从2015年的3432.8亿元增长至5312.8亿元,该数据占所在城市总额比重从19%提高至21.2%,连续14年全市第一。经济总量的增长伴随着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促使该区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彰显了该区作为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双中心”地位。

1.1.2 人口紅利黄金期特征明显

人口虹吸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吸引人口增长。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某区常住人口增长56.50%,年平均增长率为4.58%,高于全市(3.93%)和全省(1.91%)。全区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789698人,占79.83%,比全市占比(74.72%)高5.1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劳动力资源丰富。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3.2岁,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5.4岁),居全市最低,这表明该区人口在全市所有区县中为“最年轻”,是具有充分发展潜力的“活力之城”。人口负担系数(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为21.15%,低于全市的27.69%,人口负担轻。65岁及以上132007人,占比5.89%,比全市占比(7.82%)低1.93个百分点。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即达到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某区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仍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期。

1.1.3 公共服务和人口融合建设表率引领

某区在公共服务方面为全国做出表率,姿态更亲和,发展战略更具超前眼光,也更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宜居性和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现代城市永恒的竞争力,某区民生福祉各项指标均排在前列:率先实现公办示范性高中全覆盖,区属公办高中高考高优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率先放开社会办医,公立医疗机构医联体创建实现全覆盖,获评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第一名;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突破;文化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市首位,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某区具有的宜居性特点,造就了人口集聚的长期吸引力。

1.2 发展机遇

1.2.1 世界经济重心加速转移

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国经济体量继续提高,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某区跻身国际大都市圈行列,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加快集聚和利用全球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

1.2.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颠覆性技术创新将重构生产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催生新经济并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国家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布局建设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将迎来爆发期,为某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在部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契机。

1.2.3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

通过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多共识,推动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某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核心引擎功能提供了优势条件。

2 人口结构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 外部挑战

2.1.1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可能引发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最强烈经济收缩,后续影响或将持续2~3年,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金融、能源、粮食等领域安全极易受到冲击,给某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最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2.1.2 全球化发展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逆全球化态势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明显,世界进入动态变革期,产业链、供应链由全球化水平分工更加趋向本土化、区域化布局,发达国家以更大力度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加紧集聚产业中低端环节,给某区稳定外贸外资、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构成了新挑战。

2.1.3 区域和城市竞争更趋激烈

各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纷纷抢抓发展机遇,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中高端产业和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愈演愈烈,北京、上海、深圳领先优势仍在强化,重庆、杭州特色优势快速提升,给某区保持发展位势、显著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加了困难。

2.2 存在问题

2.2.1 家庭规模小型化增加社会服务潜在压力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加之年轻人追求独立生活等诸多因素,某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呈现小型化发展的趋势特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84692户,集体户155962户,家庭户人口为1785317人,集体户人口为45650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02人,比全市的2.22人少0.2人,在各区中最小,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4人减少0.3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给家庭传统生育、抚养、赡养、情感支持等功能发挥带来挑战,推动这些功能不断外扩化和社会化,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形态予以支持,以修复家庭功能,推动家庭持续、良性发展,而更多更新社会服务形态的出现也极大地催生该领域更大的人才需求空间。

2.2.2 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系有待提高

一方面,某区常住人口规模持续攀升对人口服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流动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社会公共治理的难点所在。激发流动人口的创造性,实现有效的社会融合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某区常住人口为2241826人,居全市第三位,10年共增加809395人,增长56.50%,年平均增长率为4.58%,高于全市的3.93%和全省的1.91%。

另一方面,家庭式流动特征对生活配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公租房、教育资源、卫生保健、养老等政策保障对流动人口的覆盖比例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面;同时,在城乡接合部等流动人口聚居区,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出现“倒挂”,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他们与周边社会的融合程度较低,成为城市治理中的洼地,消费行为和社会网络特征对城乡接合部空间结构和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2.2.3 “幼有所育”的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

建设“幼有所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事关国家未来对发展事业的规划与当前人口政策的落地。目前,某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提供照料服务机构的数量和专业性十分有限,社会和市场力量还未充分发挥作用;3~6岁学前教育阶段仍存在短板,财政投入不充足,成本分担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十分突出。此外,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也是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有效结合市场和社会力量,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进而满足不同家庭多元化的需求将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2.4 老年服务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如何满足老年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为当前某区市养老服务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调研显示,生活照料是目前该区老年人最亟待满足的需求,并且这一需求缺口随着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扩大。此外,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较为明显,他们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在显著增加。目前,某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道路仍处在探索阶段;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养老资源未能实现效率最优配置,市场和社会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服务队伍规模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服务内容难以满足个性化养老需求。同时,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有所为”工作尚未制度化、体系化。

2.2.5 城市人才竞争对人口人才集聚提出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随着周边的深圳、珠海、中山、佛山以及市內的黄埔等地纷纷出台新一轮吸引人才新政,人口人才集聚态势加快。以杭州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人口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入户和补贴政策,成为人才新的集聚地。相比之下,某区的人才政策力度优势面临较大挑战,“十四五”期间人口人才竞争压力大。

3 人口结构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路径

3.1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发展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因此,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率先谋划打造“大养老”服务格局,以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全面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切实解决养老服务中的智能技术运用困难,实现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继续办好长者饭堂,加快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发展,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引导和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老龄消费市场,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3.2 健全和完善生育配套服务体系

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生育政策的配套衔接,着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全面三孩”政策背景下,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同时给予配套生育服务支持,稳妥有序地推进政策落实,促进生育率有效回升。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谋划建立区级人口数据库,覆盖生育登记服务、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咨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等功能,确保生育秩序和社会风险可控。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增强家庭养育照护服务支持,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优先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加强保教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托育服务及配套设施。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

3.3 创新集聚人才体制

由于人口形势的巨大变化,现代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已经由过去对于单纯劳动力人口数量的需要转变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十四五”时,要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着力创新集聚人才体制,依托创新平台引进各类人才,集聚更多创新人才资源。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继续花大力气通过保障人才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突出的住房问题;通过住房、薪酬等各类杠杆政策,积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回流发展,实现人才集聚。

3.4 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社会融合

坚持人文关怀、合理布局、科学推进的工作理念,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以居住证为载体,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在住房、就业保障、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涵养人口“蓄水池”。以服务促管理,通过流动人口工作的园区和居住的社区讲解政策、举办活动、供给服务,让流动人口能够同其他市民一起,就近享受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强流动人口的工作自豪感和社区认同感,提升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程度和创新创业活力。开展流动家庭发展的扶持计划,满足随迁儿童、流动老人、随迁亲属等群体的不同民生需求,重点在政策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补贴民办学校或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李通屏,朱雅丽,邵红梅,等.人口经济学[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马尔萨斯.人口论[M].郭大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蔡昉.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J].国际经济评论,2020,(2):924.

[4]都阳,封永刚.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J].经济研究,2021,56(2):7188.

[5]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50(3):6674,86.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转变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