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08-23 22:31罗艳
家长·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意识

罗艳

随着初中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材文本内容以及课程教学逐渐开始凸显生态意识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要求,这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作用。文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基于此,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在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初中生物学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在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环境、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生态足迹。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生物群体;种群则指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环境包括生物个体所处的空间和其周围的非生物要素;生物多样性涵盖了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生态足迹衡量个体、社区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废物产生量。初中生物学教育应该介绍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一内容涵盖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应该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习节约使用能源、水资源和土地,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需要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樣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影响,并掌握环境友好的因素。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价值,并学习保护和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公正的意识。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使其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

初中生物学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这一内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社会公正以及全球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发展需求的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并强调平衡和协调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学习绿色生活方式,包括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等。初中生物生态意识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正的意识,了解环境和资源不平等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倡导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学生还需要认识到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全球性,并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开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环境、资源和社会公正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四)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这一内容涵盖了资源稀缺意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土地保护和节约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应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践行节约能源、水资源的行为,减少资源的浪费。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学习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土地保护和节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明确如何通过植树造林和合理土地规划等措施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水资源保护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倡导减少用水量、防止水污染和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展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二、初中生物学科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学科强化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学习了解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环境污染等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其次,规范环保行为。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有助于启发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学生能学到关于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知识,从而培养环保的习惯和责任感。

再次,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能了解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权衡和平衡各种因素,从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最后,培养环境责任感,塑造环保价值观。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使初中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此外,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有助于塑造初中学生生的环保价值观念,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应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为。

因此,初中生物学科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环保行为的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三、初中生物学科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课程引导工作,有效落实生态意识教育

初中生知识底蕴、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完善,对自然、社会以及实践生活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教育,一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开展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活动也是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以组织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三是组织实验与探究活动。相关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水质检测、植物生长实验等。学生还可以分组合作开展环境保护项目,如垃圾分类处理、节能减排实践等;四是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也可以被充分利用,用来展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整合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例如,在“传染病”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分析和探究病菌的生长环境,了解和掌握病菌的传播方式,以此增强学生重视卫生习惯和质量的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后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环境污染”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化工厂违规排污的素材,借此引出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发展之间关系的话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二)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内容,完善生态教育内涵

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生态意识教育要渗透在生物学科教学的点滴之中,教师和学生不应将生物教材文本内容只看作知识学习的工具,而是需要将其视为打开智慧大门的黄金钥匙。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入适宜的课外教育资源,从而有效丰富和完善生态知识教育体系。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生态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和成功案例,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其次,结合科普资源,如科普书籍、文章、纪录片等,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参与在线科普论坛和生态保护项目,扩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和实践方式。引入课外资源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可以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例如,在“生物和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空气污染、海水污染、淡水污染等问题整合起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同时搭配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资料,以将学生引入教學情境的方式增强其环保意识,帮助其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进而完成学科课堂教学任务。为了最大限度上提升生物学科的生态教育成效,教师还可以创新学科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会形式为其讲解课程内容。如在“食品保存”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食品保存方法。

(三)融合实践生活类素材,增强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需要积极采用融合实践生活类素材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

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和讨论,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观察并分析身边的生态现象,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实践生活与教育素材相融合,以提高学生对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内容,例如城市的垃圾处理、水源保护、能源利用等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动物的行为”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猫、狗等家庭宠物入手,为学生布设观察类的实践作业。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形式,共同研究和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生态意识教育的相关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保护动物赖以生存生态环境的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生活素材的教育作用,利用更为直观的课件素材,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在“生命的进化”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部分生物进化的案例,通过仔细观察仙人掌等植物的生命特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植物的进化过程,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开展生物学科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态思想观念

为了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学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生态思想。

一是组织实地考察和野外探究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周边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如湿地、森林、河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丽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通过观察、采样和分析,在实地中深入学习生态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二是组织生态实验和观察活动。教师可设计生态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建立微型生态箱,观察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三是开展生态项目和社区参与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型生态项目,如垃圾分类、校内绿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清洁行动、植树活动等,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积极参与精神;四是开展生态文化节活动。教师可以在校园内举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影视欣赏、绘画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创作与表达,展示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关注。

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态思想,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其成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公民。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生态教育的责任不言而喻。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融合生态意识教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文本内容,强化教材文本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物学科生态意识教育的学习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强化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重要性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