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人教育视角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

2023-08-25 05:19马玲娥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幼儿教育

摘要:全人教育关注人的内在体验与全面发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建构与全人教育“育全人”“全育人”的理念相契合。全人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应遵循全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结原则、艺术活动目标的多维立体原则、艺术活动形式的多元灵活原则,通过带领幼儿在行走中与街巷文化对话,把街巷资源融入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适宜幼儿的广阔的“艺术活动实践场”,让幼儿在立体式、整合性的活动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人教育;“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4-0047-04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坐落于松陵镇老城区。自1997年开园以来,幼儿园一直致力于研究艺术教育。随着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推进,鲈乡幼儿园从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走向“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建构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全人教育理论为指导,更加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理论关注人的内在体验与全面发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精神、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等六个基本要素。“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建构与全人教育“育全人”“全育人”的理念相契合,将学习知识、习得技能与锻炼情感、养成思想相结合,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全人教育理论,我们积极梳理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中的误区,在分析误区、审视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出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的原则和策略。

一、全人教育视角下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误区

以全人教育理论审视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实践,发现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缺乏对艺术项目活动育人价值的认识。当前,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仍过分强调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忽视了艺术活动增进情感联结、唤醒积极情感态度、塑造向善向美人格、“以艺润德”的全面育人功能。

二是活动目标比较单一。艺术项目活动目标应从单一向度向多维立体目标整合,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层面得到均衡发展。当前,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目标的设计仍存在一定的失衡状况。就活动目标的落实而言,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活动目标仍占主导地位,情感态度培养方面的目标不明晰,缺乏认知与审美的结合。

三是活动形式固化。在幼儿自主审美创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组織活动,以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然而,现实中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明显存有活动形式的模式化,忽视了艺术项目活动的生活性、互动性、延展性。

二、全人教育视角下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原则

用全人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应遵循全人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联结原则、艺术活动目标的多维立体原则、艺术活动形式的多元灵活原则。

(一)全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结原则

全人教育理论首先是教育目的之“全”,而审美教育是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基础目标,这两者必须做到互相联结。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应该使艺术教育尽可能广泛、多元地与多种学科、领域实现整合渗透,不能把艺术项目活动旨趣局限于审美启蒙,更应关注幼儿的品德启蒙,注重培养“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幼儿。“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应有效规避传统艺术教育的弊端,让幼儿通过多种感知、审美体验,提升艺术能力,塑造向善、向美的人格。

(二)艺术活动目标的多维立体原则

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强调通过艺术把审美文化融于幼儿园环境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并把艺术作为幼儿多元表征的重要方式,让幼儿通过艺术手段去感知、体悟世界,表达、表现对世界的认知感悟、情感体验。其目标关注幼儿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均衡发展,扭转传统活动将知识与技能摆在活动目标首位的倾向,注重幼儿在艺术项目活动中的体验和情感投入,关照品格、情感、意志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三)艺术活动形式的多元灵活原则

全人教育理论注重教育方法的多元灵活,注重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幼儿作为独立的社会人,他们的生活是完整而真实的。只有与幼儿完整而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学习才会更加有意义地发生。艺术需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经历,同时也会以高于生活本真的形式呈现。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必然是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采用回归生活的策略,努力做到与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连接,从而丰富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三、全人教育视角下幼儿园开展“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策略

在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中,如何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让幼儿对家乡的认知具体化、可视化,把爱家乡、爱祖国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我们尝试挖掘幼儿园周边街巷资源的美育价值,通过带领幼儿在行走中与松陵街巷艺术文化对话,把街巷资源融入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构建适宜幼儿的广阔的“艺术活动实践场”,从而让幼儿在立体式、整合性的活动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一)行走——让街巷成为幼儿的艺术课堂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因此,让幼儿行走在幼儿园周边街巷,与松陵艺术文化对话,让单向的传播转换为双向的互动体验,让沉睡的艺术文化资源“活”起来,幼儿才能在体验互动中感知艺术元素,丰富审美经验。

第一,在行走中互动,引发幼儿对街巷艺术文化的审美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街巷,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文之美,在街巷文化的熏陶中慢慢感受松陵优秀艺术文化之美。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与街巷艺术文化资源进行互动。幼儿在行走中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这些直接的感官获取会刺激幼儿的求知欲,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实践,在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结过程中丰富审美知识和素养。

第二,在行走中体验,唤醒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施“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走街串巷,走进幼儿园街巷旁的吴江公园,开展“公园里有什么”系列艺术主题活动,引发幼儿对吴江公园的美的探索。例如,吴江公园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昆虫、鸟类、种子、树、草、花等)、建筑资源(桥、亭、廊)以及路资源(鹅卵石路、石板路、塑胶跑道)等,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开展一系列艺术探索活动、游戏活动的材料。围绕艺术项目活动,幼儿探知动植物的不同习性与生命特征,建筑的不同风格、种类和用途等,为后续审美表达积累有益经验。幼儿用摄像、绘画、集标本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与同伴分享有趣的发现。多样化的公园藝术项目活动,能唤醒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的心田上播下一颗“美”的种子。

(二)融入——让街巷资源走进幼儿园的艺术教育

街巷资源是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挖掘适合幼儿审美特点的街巷美育资源,使“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挖掘街巷资源美育元素,开发“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

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应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根据园所特点有效地挖掘街巷资源中的美育元素,多元化、游戏化、动态化地开发艺术项目活动。例如:我们的幼儿园坐落于弄堂间,教室外的文化长廊紧邻一座古宅。古宅粉墙黛瓦,墙面上镶嵌着两扇精致的漏窗。幼儿每天在长廊中游戏,常在不经意间被这两扇漏窗深深地吸引。他们常常用绘画来表征自己观察到的小细节,用喜欢的符号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伴随着幼儿的探究,我们开发了艺术项目活动“漏窗”,借助这些古香古色的漏窗,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去走近这一美好的建筑作品,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漏窗的欣赏与感受,进而更加了解家乡、了解江南建筑特点。

2.融合街巷资源艺术之美,创设“生态式”艺术活动环境

幼儿对于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在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因此我们应发挥环境教育的积极价值,让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得以实现。幼儿园周边的老城区与街巷文化彰显着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在幼儿园环境中渗透街巷文化资源的艺术之美,通过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松陵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能力。

3.迁移应用街巷美育资源,丰富“生态式”艺术活动内容与形式

街巷资源中有很多适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美育资源,如公园资源弥补了我们城区幼儿园空间有限,园内植被、动物以及户外场地有限的不足,是城区老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艺术文化资源。因此,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公园资源与幼儿园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机地融合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中,从而丰富幼儿园的艺术活动。

(三)整合——实现艺术活动内容与资源的统整

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开发需要以多元整合的路径来统整多样、繁复的内容,从而发挥艺术项目活动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周边街巷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多样化的自然材料,教师要充分考虑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要以幼儿真实问题为“点”、主题目标为“线”、学习品质培养为“旨”,将街巷资源有效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融入幼儿园的艺术项目活动之中,关注幼儿的发展和想法,引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索,支持持续探究的愿望和行动,为成就完整的儿童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比如,在一次午后散步时,孩子们看到幼儿园小花园里的花儿竞相开放,纷纷围观欣赏起来。一个孩子说:“老师,上周末我和妈妈去吴江公园,看到公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我们这里也像个小花园!”“不像不像,这里没有路,吴江公园里有路!”孩子们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和商量,决定把这里改造成我们幼儿园的后花园,一场有趣、好玩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始。幼儿对小花园的打造经历了四个步骤:(1)前期设想与规划。(2)根据设想进行尝试。(3)在试错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4)继续尝试新的想法。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平平无奇的一块泥土地和几盆花卉,变成了有规划、有设计、有创意与美感的“秘密花园”。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开展连续性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话语、反应等,给予幼儿支持与合作,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同时也构建了完整的班级艺术项目活动“秘密花园”。

总之,基于全人教育视角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需要更多地转向幼儿、转向实践、转向时代,在面向未来的同时根植于当地文化,在目标制定上更加多维立体,在内容与实施路径上更加灵活多元,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19210551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简介:马玲娥,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教育集团流虹园区副园长,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幼儿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