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2023-08-27 06:00冯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冯军

摘 要:传媒专业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地位尴尬,存在课程边缘化、教学理念匮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本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对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与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需要历代中国人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意见》也明确指出,高校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旨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素养。传媒专业作为重要的文化宣传与文化传播窗口,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专业发展需要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立足于专业与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激发的过程。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对学生、教师以及传媒专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

对学生而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坦然,有重义轻利的舍生忘死精神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学生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不忘初心、坚守本心,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先进思想宣传的引领作用,从而做有信念、有信仰,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传媒人。

(二)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教学探索,既可以完成教书育人使命,又可以教学相长,教师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学习与成长过程。教师对传媒专业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灵活运用学习通、翻转课堂等平台进行教学。同时,要在挑战中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让自己处于“人生有涯,学海无涯”的持续学习状态中。

(三)对传媒专业而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代代人积累、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出深厚的人情美、人性美,凸显着卓尔不群的民族精神。对传媒专业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传媒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既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又是价值赋能的所在。

二、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

《意见》的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部署,各个高校不同专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但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往往作为“非主流课程”或通识课、素质教育选修课存在,课程的边缘化、学生的不重视等问题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以院系为单位的专业教育中处在尴尬的地位。

(一)课程趋向边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涵丰富,在内容上涉及地理、政治、文学、哲学等,在思想上蕴含爱国、尚德、仁爱、守信等美德,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学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媒专业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拓宽专业视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传媒专业课程设置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关联的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选讲,间接相关联的课程有影视艺术导论等部分课程。然而,随着每年教学大纲的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课程一再被删减,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空间持续缩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呈现出明显边缘化的趋势。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传媒专业旨在培养在采、编、制、播等方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在广电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访、编辑、制作、播出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掌握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和全媒体新闻传播技能是传媒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部分传媒专业学生专注专业学习,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缺乏热情与动力,课前预习不足,课后复习不够,缺乏入脑、入心的学习。“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部分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内驱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三)教师创新思维匮乏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教学效果。但传媒专业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多为文学或语言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用既定的专业思维去理解、教育传媒专业学生,经常忽略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創新思维匮乏导致课堂教学呆板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教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保证课程、课时的稳定性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指向某一教育目标的系统。科学、合理、稳定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因此,应改变传媒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弹性过大、课程设置过于频繁变动等情况,尽量保证课程、课时的稳定性,这样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探索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他们在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与提高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利用智慧课堂、学习通以及与传媒专业相关的经典视频切入课堂,让学生在光与影、声与图中,在他们熟悉的知识图谱中,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正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创新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立足教育现实,在教学上注重创新,注重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教学过程。传媒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专业特点入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善用多媒体、智慧课堂等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实践实训练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媒专业的衔接;要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将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纳入考核体系,并加大其考核比例,鼓勵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媒专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教学实践探索,是践行以德树人、以德立人,提高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陈孔国.师德养成读本[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健,何慧.深化课堂体现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21.

[4]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