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艺术歌曲《山中》的艺术指导教学

2023-08-29 07:30徐祺丰
音乐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摘 要〕近年来,以声乐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并结合演唱技巧与艺术的综合实践课程——艺术指导课在各大高校中兴起。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山中》为例,针对除发音技巧以外的歌曲表达,主要解决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吐字发音、节奏音高、钢琴配合以及风格把握的问题,力求完善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及演绎,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

〔关键词〕艺术歌曲;艺术指导教学;声乐演唱;钢琴伴奏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艺术指导在专业的音乐学习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国艺术歌曲有其自身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审美,在艺术歌曲的学习排练中,作品的速度、节奏、语音、风格以及情感等,都离不开与艺术指导的严格把关和分析指导,通过共同努力将作品准确、完美地呈现。在艺术指导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对艺术氛围的培养,推动中国式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创新型的音乐人才,共同实现音乐作品高质量的发展。

一、中国艺术歌曲《山中》的背景分析

在我国20 世纪30 年代的專业音乐创作中,音乐会演唱所用的艺术歌曲,歌词大多数是古诗词或近代诗词。这类音乐作品在音乐表现上追求意境和情境,在情感表达上讲求含蓄和细腻,在音乐技巧上讲究严谨和精巧。由徐志摩作词、陈田鹤作曲的艺术歌曲《山中》就属于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创作。

1931 年4 月,徐志摩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创作了这首诗,写给好友林徽因。彼时的林徽因因为重病,在北京的香山休养。徐志摩去探望她,看到了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林徽因,回去以后心生感慨,就写下了《山中》一诗。

陈田鹤是同时期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较有影响力与个人特色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多数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歌中进行选词,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反映出独特的艺术审美。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有极强的抒情性,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委婉之意,音乐情绪上大多表现为伤感、惆怅的色彩,抒发唯美独特的艺术韵味。而由他作曲的这首《山中》,可以说是音乐家用旋律来歌颂词作家深厚情感的经典之作。

二、中国艺术歌曲《山中》的教学指导

(一)词曲分析

先有词,才有曲,艺术歌曲的歌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曲家要根据词的内容、思想、结构以及韵律来谱曲,因此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根据歌词提供的段落感、韵律感来进行演绎。

在演唱之前应多朗读几遍歌词,因为朗诵对于歌唱中的语言训练有显著的效果。朗诵与歌唱在发音本质上有很多的共通点,按照语感来读歌词,读完再唱,会有助于演唱者对歌词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使其在体会其意境的同时建立自然的语感,能够准确表达作品的风格并处理好歌曲的演唱。

歌词与歌曲的排版结构,如下所示:

细品《山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景物虚实参半的描写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陈田鹤选用这首词作,以赞美自然景物来传递情感,具有浓厚的浪漫唯美风格。歌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如月色、松影都是生活中的日常景象,更能贴近生活,让听众产生共鸣。诗词的前半段虽然在描绘月下美景,实则是在为后半段的情感流露做铺垫。月夜下有多宁静优美,内心中的情感流淌就有多浓烈,越平静安宁越凸显情感深沉。诗人将自己化作“一针新碧”,思念到深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唯有寄相思于“月色”“清风”。作者的细腻情感在唯美的诗词中得到了体现,而作曲家在创作上融合了民族调式,使音乐风格更趋于民族化。音乐创作使得诗歌与旋律紧密地结合,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准确地表达诗词的情绪,使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达到了雅俗共赏、清新自然的效果。

(二)合作指导

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钢琴作为艺术歌曲的特有伴奏载体,在声乐演唱中起着艺术指导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钢琴伴奏者需要根据演唱者的演唱速度和风格灵活地调整演奏速度和强度,只有两者完美配合,才能准确地演绎音乐作品。

《山中》的钢琴伴奏主体以三连音音型和跑动的琵琶音音型为主,两种音型的交替使用,使得音乐线条更为流畅,旋律的生动也更加凸显了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作曲家通过不断变化的和声色彩来渲染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与氛围,以使听众感受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情感。

1. 气息与韵律

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中的呼吸或气息,是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气息变换要符合歌曲的情感表达需求以及乐句的连贯性,要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做出轻重缓急的处理。气息运用的处理得当,才能体现出歌曲中音乐的节奏韵律。在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的合作中,演唱者与弹奏者需要做到同频呼吸,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

在《山中》的第一部分,旋律声部在这个部分最凸显的节奏型是八分附点,加上一个十六分音符,是一个附点的节奏,但是在钢琴伴奏部分的节奏型是一个连续的三连音节奏。有很多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会被钢琴带着走,进而变成三连音。在艺术指导合作时碰到这种问题,必须很严格地按照演唱者的节奏来演唱,不能被钢琴所带走。因此,演唱者旋律中附点节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应该是在伴奏声部三连音最后一个音的后面出来,这是两个节奏的线条,在演唱中不能被钢琴的三连音所带走,否则就会都变成三连音,混为一个线条。

《山中》的第1-2小节是前奏,也是旋律声部的先导部分。第3小节声乐部分旋律进入,演奏者此时伴奏要以弱音弹奏,右手三连音尤其要控制演奏力度,以达到与演唱部分弱声统一的效果,让音乐优雅而平静。到第9 小节,声乐部分出现了三连音音型,与伴奏部分同步起来。前面的两个部分是错开的,但在这里,节奏音型逐渐统一,需要演唱者和演奏者完美地碰撞在一起,情绪逐渐向上推进。

到第17 小节是一个结束句,需要演唱者和演奏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里的节奏可以自由一点点、延长一点点,营造出更加寂静的情境。到第18小节,伴奏声部的三连音音型转为分解和弦,这种伴奏音型的变化是为下一段音乐的展开做铺垫。

从第19小节开始,乐曲的速度、节奏、伴奏音型以及和声色彩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钢琴伴奏用延绵不绝的琵琶音音型展开,线条感和流动性非常强烈。演唱也从3/4 拍开始变成了更流畅的6/8 拍。

虽然乐曲的速度和节奏是快了,但是音乐的整体韵律不因节奏的改变而急促,在音乐处理上应更加从容,以渲染一种如风如影、无限遐想的梦幻意境。

流动的琵琶音音型和色彩丰富的旋律线条,使得音乐更加朦胧浪漫、富有诗意。

第30-40 小节,歌曲由6/8 拍回到3/4 拍,这两种节拍交替出现,显得整首作品律动十足、栩栩如生。节拍和伴奏音型与开头段落形成首尾呼应,这也是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以彰显其作品的统一性与归属感。

2. 意境与情感

在情感抒发上,中国艺术歌曲《山中》体现出了诗歌带来的浪漫情怀。诗词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声乐与伴奏的水乳交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所要同时具备的必要条件。诗词所传达的意境与演唱中情感的正确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情感表达实则对声音有着很高的要求。

全曲开始的第1小节,右手伴奏由单音递增至和弦的创作手法,层层的递进使音乐从一进入就犹如从远方飘然而至,营造出神秘又不失优雅的氛围感。

当第3小节主题旋律进入,伴奏随声乐演唱部分弱声处理,伴奏的声音效果应比声乐部分更加弱一些,为符合诗词中月夜下的静而烘托其意境,为乐曲接下去的情感基调做铺垫。伴奏声部在这里是对主旋律的扩展,“庭院是一片静”此句的旋律为2小节,伴奏声部左手弹奏的旋律则扩展为4小节作为呼应,是对主旋律的延伸和发展,将氛围感拉满。

当演唱者唱到“看当头月”这里,语气上要稍微强调一点,尤其在“月” 这个字这里要展开,让气息足够长。因为音乐从这里可将听众带入另一个场景。所以此处演唱者需要比前面唱得更加急促一些,无论从情感上或者是从唱歌的语速上都要突出稍微的急促感,建议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第11小节“不知”这里要多给一些情感,而“山中”则不要太强,需做弱音处理,因为一旦唱强了的话,幻想就会变成现实,所以唱的时候更多用朗诵的语调来演唱。

第15小節这里的这个“想”字,按照谱面上的标识,要比“不知今夜山中”的处理要更弱。

前面的“不知今夜山中”,作曲家写的是MetalPiano,那么在“想也有月有松”时,他写的更轻,是Piano。所以,音乐处理中语气上更加激动,但是声音更加轻柔,目的是将体内所要蕴含的能量转化为更多的内在力量让歌者表现得更自如。

无论唱得多弱,演唱者都需要用元音来歌唱,要停留在“想”的元音上面。同样,这里的节奏不要被钢琴带跑,“有月有松”是一种激动的情绪节奏,音乐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要随着诗人的词意去想象,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同等的环境之中,来感受诗人的情绪,理解他的深沉情感。

歌词“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比拟,因此演唱者在表演中要进行角色的代入,才能更好地诠释情感的表达。此句与前面第二部分的“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相呼应,通过这种非常飘逸的过渡,终于得到了安静,要求演唱者唱得很恬静,以表达一种追求内心安宁的感觉。第32小节“掉在你”这三个音,跟第9 小节“看当头月好”出现了一样的节奏型,演唱者需要跟钢琴完美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的前后完美呼应,但在音乐处理上要区别于第一部分,注意音色的变化以及力度上的强弱对比。第34小节开始,音乐一点点地渐弱、渐慢下来,最终在主和弦上结束,完成了全曲。

看似简短明了的歌词,在演唱者与弹奏者精心的合作与巧妙的处理下,赋予了音乐全新的活力与生命。诗词与音乐的融合,通过演绎者们细腻的情绪传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刻画出了人物的情感独白。

3. 风格的把握

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以音乐性、文学性的诗词为创作素材,结合西方的作曲技巧,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跟意境,使其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内涵,具有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将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创新。

中国艺术歌曲《山中》演唱起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不仅气质浪漫,而且带给人惬意的艺术享受。这首作品在音乐创作中,运用了中国传统音调跟民族和声,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用中国化的音乐语言去表现作品,使得音乐美感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

想要体现作品中的中国化风格,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默契合作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要深刻剖析和领悟作品中歌词的含义,歌词的内涵与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三者要巧妙融合。在演唱和演奏前,应根据歌词来充分地沟通理解其含义,让演唱者和演奏者都能达成思想内容上的共识,才能更协调地去完成作品;其次,演唱和演奏要根据歌词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在演唱和演奏中,对于声音强弱、节奏快慢的处理,要保持高度一致。在处理作品时,要根据歌曲的整体编排进行演绎。比如在第一段的结尾(第17-18 小节)处的结束句需要声乐跟钢琴完美地配合,不能匆忙地去完成这个终止式。

这一句“有更深的静”是整个乐段的最关键的一句。如何理解“有更深的静”呢?其实就是能让词作家安静下来的那个人。所以这里的音乐处理要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情感和对心灵安静的追求,这样才能把徐志摩的诗歌气质与陈田鹤的歌曲风格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韵味。

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山中》的格调典雅、结构严谨,巧妙地将音乐与诗歌紧密相连,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浪漫情怀和艺术美感,通过深厚的情感表达,表现曲中情意。中国艺术歌曲《山中》的艺术指导教学,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起到了渲染推动音乐情绪的作用,帮助演唱者和演奏者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情感。通过艺术指导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作品演唱的基础上,和钢琴伴奏进行配合,注意聆听演奏者的旋律的同时,也能从器乐声中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这个过程是双方相互协调统一进行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要重视钢琴正谱的伴奏,这是对声乐专业学习者进行艺术指导学习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①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齐丽娜:《艺术指导对演唱者的重要性》,《北方音乐》,2018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徐祺丰,安徽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艺术指导。

责任编辑 任丽姝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