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研究

2023-08-29 13:29孙英剀闵雪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新时代

孙英剀 闵雪

摘 要:师德师风建设是各大高校组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核心与根本,而开展师德建设的关键一步便是要建立一个适用性好、实践性强、精确性高的师德评价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考虑传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固有的弊端与缺陷,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深化内涵和联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师德优化的外驱动力,引领新时代下高校师德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师德评价 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201-02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一国之根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视作新时代下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国民教育、建设综合性院校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如果说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好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强国、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那么师德师风建设便是打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的根本,高校师德师风优良与否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教师队伍能否顺利壮大、学科研究能否继续创新密切相关。

(一)做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教学的基础

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高校建设也围绕着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开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才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和急先锋,高校教师有必要以身作则,端正政治立场,明确自身使命,鉴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肩负起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上好课,育好人,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做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和教师悉心栽培,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的同时保证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与国家总体教育要求的适配度,同时配备优良的师资力量。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的最高殿堂,向社会各领域输送了一大批精英,而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开展教学任务的实际承担者和主力军,须得是有责任、懂担当、思想端正,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任务,积极为国家、为党育才的“四有老师”才行。

(三)做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队伍优良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有必要打造自己的师德评价体系,为高校师德的规范和完善提供外驱动力,以正确观念引领师德进步。其中,思想层面应着重强化爱国情怀、鉴定理想信念、厚植仁德之心,实践层面应注意强化执教能力、平衡师生关系、践行以身作则。只有保证评价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综合性,才能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有序、合理、稳定地进行,进而规范教师以心立行、以理服人、以德施教。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10号文件)“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和要求”[2]的要求,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师德建设工作的保障。但是经过调研,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打好“补丁”,及时更新一些过时的要素,无法应对当下国家对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

教育部2019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3]以往的评价指标过于片面,内容僵化,实际操作过程不可控,结果不够客观,评价指标在制定时过于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高校在师德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倾向于传统的问卷打分制,将师德评价体系总分为数个师德指标,划分以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等几个等级,但这样的评价机制过于陈旧,不同评级之间没有明显区分度,评级的标准、考核的内容都不明确,加分项过于模糊。定量评价的优点在于方便简单易操作,适用短时间、大范围的师德评价工作;缺点在于,师德的本质是教师的群体意识,难以量化,强行量化出来的结果有失客观也难以服众,很容易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违师德评价体系用以高校教师示警、鼓励、引导的初衷。

(二)评价主体缺失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学术委员会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研究生评价和导师自我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4],明确了高校在建设师德评价体系时应考虑综合采取广泛的评价主体与多样的评价方法的思路。

一方面是校内评价的主体缺失。很多高校师德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上级监管部门的从上而下的评价,以及学生由下至上的评价,却往往容易忽视来自同事之间的同级评价。教师由于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有所区别,即使是对于一个师德行为不同教師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取向。

评价主体的缺失还包含社会层面上的缺失。传统的师德评价体系制定者、执行者、参与者大都局限在高校内部,大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之感。社会层面的评价主体中的一个典型便是学生家长,家长对于任教教师的认可度通常来自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直接评价,或是学生在家庭里一言一行的侧面体现。若学生家长发自内心认可一名教师,便会对这名教师做出相当的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如今师德评价“一言堂”的现状。

(三)现实导向不够明确

高校和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同时也是师德评价应有的价值导向。正确的评价导向能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热情,促进教师高尚的品格的形成,进而从正面引导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格。传统的师德评价体系从属于教师考核系统,而教师的考核最终目的是评优评级,往往轻过程重结果,轻品德重学术。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同高校之间师德评价体系同质化严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个性和共性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个性组成共性,共性又离不开个性。高校间的评价体系差异不大,流于形式,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每个高校都是独立而有特点的个体,所处的城市、面向的群体、预设的目标都不尽相同,高校应建设能反映自身特点的师德评价体系。

二是同一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没有贴合高校实际。教育部要求,不同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适用性,以促进师德评价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许多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简化,没有与学校日常工作建立起密切联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实质。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评价指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师德的定性评价是指采用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师德进行资料的收集,做出德性的描述和善恶的分析,最终形成价值判断的师德评价方法。师德的定量评价是指通过运用数字对师德情况做出抽象的量化描述,它主要是对具体的师德行为进行的价值大小及高低的判定[5]。

从评价方式的性质上来说,前者适用于判断教师的德行水平以及定性教师的师德行为,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但其本身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和内容效度。而后者适合对教师日常表现和教育行为进行“价值量”的分析和评价,客观性、易操作性较之前者更强,缺点在于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思想情感和理念信仰。

从教师主体师德的构成上来说,师德包含教师内在的德性水平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德性是内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难以用数值等级等指标来精准量化。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师德行为、遵守的职业操守、奉行的人生理念,均是其德性的具象化,这些在量化起来是有据可依、有法可循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对事物的全貌进行完整科学地评价。

(二)丰富评价主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需要对不同评价主体要有科学的理论认识。师德评价的主体大致分为两类,即教师自身以及除教师外的其他人,评价方式上分别对应自评和他评。自评即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身师德行为的自察、自检、自醒,是教师自我激励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他评的范围更将广泛,同事、学生、相关各级部门等。不同评价主体有着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所处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看待教师师德的视角,便于让教师更好地认清自身师德的不足与优点,从侧面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

另一方面要推动部分管理者与教师观念的转变。部分管理者与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认为学生、家长等群体的评价失真。如一些教师认为,家长担心学生的学业受到影响,往往会碍于情面无法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考虑不无道理。因此,不仅要提高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体系的地位,同时也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到评价结果的及时分析与反馈,从而让高校管理者及教师更好地感受到来自同事、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在师德建设中的不同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内涵和联系实际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6]。新時代下教师评价体系应注意区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教师,考虑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特点与重点,体现多元化的思想和宗旨,发挥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长,从而带动提升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防止在如今功利主义、欲望主义、金钱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背离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初心与使命,杜绝学术腐败、恶性竞争等现象的发生,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发挥师德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7]。

高校在设计自己的师德评价体系时应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综合制定师德评价体系。如理工类院校要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等作为主要尺度,以同行评价为主;军事类院校要以思想教育和爱国情怀等作为主要尺度,以社会评价为主;师范类院校要以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等作为主要尺度,以学生评价为主。

只有深化新时代师德内涵,同时联系各校实际,才能制定出适用性强、目的明确的师德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社,2017-10-18.

[2]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4-09-30.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409/t20140930_175746.html

[3]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EB/OL].2019-12-06.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4]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2018-01-18.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5] 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8(02):117-123.DOI:10.15995/j.cnki.llxyj.2018.02.022.

[6]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8-29.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作者简介:孙英剀,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闵雪,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新时代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