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23-08-30 10:57秦林岩张立颖
关键词:文化传承古诗词高中语文

秦林岩 张立颖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通过探索以吟诵为主线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新模式,界定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概念,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价值,并借助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吟诵活动等措施,探讨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空间,实现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24-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体现语文的育才和育人功能,在语文课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2020年秋季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河北省投入使用。新教材中古诗词篇目数量相较于旧版教材明显增多:新版教材包括37篇古诗词。篇目变化反映出国家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如何引领学生能读、会读、乐读古典诗词?笔者认为,古诗文吟诵教学方式或许能为优化古诗文学习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一、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概念界定

“吟诵”一词久已有之,最早见于《晋书·儒林传》:“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意为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诵读。《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将其解释为:“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吟咏诵读(诗文)。”并指出其近义词为“朗诵”,似乎“吟诵”可以等同于“朗诵”。

然而“吟诵”的内涵究竟为何,学术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吟诵即古代的“读”。读书即吟诵。第二,吟诵是指“吟唱”,如郭沫若先生指出吟诵“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第三,吟诵是指有节奏的朗读,这一观点与字典的解释一致。如朱自清称吟诵为“朗读”,朱光潜称吟诵为“吟读”等。第四,吟诵是配乐演唱古诗词,如《经典咏流传》中歌手对不同诗词的谱曲演唱。综上所述,吟诵带有一定的音乐性,是古诗文创作、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方式。

“吟誦教学”古已有之。古代私塾学堂中,常常会有这样一幅场景,教书先生首先教会学生古诗文的句读,接着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摇头晃脑地吟诵诗词。在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诗文,逐渐培养出诗文的阅读能力乃至创作能力。当下,我们对吟诵教学的界定是“学习吟诵古诗词,并且用吟诵学习古诗词”,可见,学会吟诵是路径,用吟诵推动学生爱读、会读古诗词是目的。

二、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现状

新教材落地至今,古诗词吟诵教学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通过在本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第一,古诗词教学出现积极向好的转变。首先,“出声读”的意识显著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学生在早读及课堂上普遍能自觉朗读古诗词。其次,“读”的形式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将古诗词与表演、配乐、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结合,不断激发出古诗词教学的新活力。

第二,“读”诗词流于形式。师生重视吟诵,包括晨读、上课读、下课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等。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吟诵几乎都是“走流程”,我们看到摇头晃脑、听到书声琅琅,却没有感受到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吟诵成了“做样子”。

第三,吟诵内容不均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诗词积累匮乏,超过半数学生吟诵的诗词为高考必背篇目,而考试不涉及的,少有学生问津。当古诗词吟诵仅仅成了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何谈古诗词的审美与赏鉴?何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第四,吟诵指导欠缺。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对于“吟诵教学”的普遍共识是:吟诵教学即教会学生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文,通过课堂讲解与课下练习,引导学生读懂一首诗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这一认识符合当下高中生学情——学习任务繁重,语文学习时间有限。相对于学习吟诵古诗词,朗诵就相对简单易学。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平时缺乏示范与指导。“范读”成了走过场,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有时仅仅是播放一个范读音频,吟诵方法指导缺位。

(二)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价值

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开展虽存在诸多困境,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适合于语文课堂。相反,古诗词吟诵教学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它使学生学会了句读,读准了古诗词字音,掌握了常见字词的含义,了解了相关文学、文化常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同时,它又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价值。吟诵教学模式符合诗词学习的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符合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目的。笔者认为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形式多元,激发兴趣。当下精彩的吟诵节目日趋多元化,如《经典咏流传》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典籍里的中国》以历史为蓝本,吟诵古代文人多彩的人生。教师通过这些多样的作品引领学生感受吟诵之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于课堂上亲身诵读,心、眼、口、耳并用,边读边记,边理解边领悟,逐渐收获古诗词学习的成果,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第二,培养语感,促进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很难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正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练掌握诗词的读音、节奏,增强语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三,审美熏陶,促进写作。优秀的古典诗词凝练、优美、意蕴丰富,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具有永恒的语言魅力。古典诗词是最适于吟诵的文学样式,它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生活、创造形象、抒发情感的。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不仅接触到诗歌语言本身,还体验到了诗歌情感,领悟了作者的生命感受。陌生化的诗词语言一方面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熏陶,另一方面也将对其写作带来促进作用。

第四,传承文化,增强自信。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课堂模式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手段,不仅有利于语文课堂的古典文学教育,而且承担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整合资源,落实吟诵专业化培训

古诗词吟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语言、审美、鉴赏、心理等)要求比较严格,因而专业化的吟诵培训迫在眉睫。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教师不愿意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重要原因是自身缺乏古诗词吟诵的相关知识与训练。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寒暑假面向教师开设吟诵课程,对语文教师队伍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吟诵训练,提升教师吟诵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会吟诵、愿吟诵,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吟诵学习。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专家指导。语文教师在诵读古诗词时,多数时候凭借的是基本的语音知识判断,常常出现声调平、轻重音处理不当、情感不充沛等问题,而专家指导可以对教师进行指正和示范性引领。第二,资源整合。学校可以统一为教师购买古诗词吟诵类、普通话规范类的相关书籍资料,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并进行专题整理,为教师学习提供专业的资源保障。同时,在校内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活动,推动与他校的交流,均能实现吟诵专业培训的互惠互利。

(二)立足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教材内外的优秀中华古诗词浩如烟海,有些重说理、有些重叙事、有些重抒情……并非所有古诗词作品都适合吟诵教学。想要开展古诗词吟诵教学,开发校本课程,我们首先需要确定适合吟诵的古诗词的筛选标准。吟诵活动本身要求具有音乐性、抑扬顿挫且情感充沛,据此,笔者重点把抒情意味浓、节奏感强作为吟诵教学作品筛选的主要标准。

高中统编版教材共计37篇古诗词,从诗体上看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我们在校本教材的编选过程中,主要选取兼具音乐性、情感性的作品,包括合辙押韵的古体诗(如曹操的《短歌行》)、律诗(如杜甫的《登高》)、宋词以及唐代著名诗人的古体诗(如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时,应当立足教材,适当选取教材中适合吟诵的古诗词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作为补充,拓宽校本课程知识容量,提高学生中华古诗词的阅读量。通过量的积累,学生必然会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实现古诗词阅读鉴赏质的突破——热爱古诗词、专业吟诵古诗词、高水平鉴赏古诗词。

在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需要做到:第一,准确、标准、有感情地示范吟诵古诗词,这是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基本条件。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是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词的必备前提。第三,教师把自身所掌握的古诗词吟诵方法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吟诵技巧。同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吟诵展示,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吟诵活动,利用读与思的有机结合,带动学生在吟诵中思考,在思考中审美,在审美中增强对中华古诗词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延伸课外,开展吟诵活动

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实践关键在课堂,但又不能止步于课堂。将吟诵延伸到课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参与课后活动,使课内的理论学习真正运用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学校可以设立古诗词吟诵社团,组织一批热爱古诗词吟诵的学生加入社团,要求专业教师到社团进行吟诵指导,使学生的热爱变成专长;开展古诗词吟诵比赛,引导学生在比赛中感受中华优秀古诗词的魅力,加深对优秀古诗词的理解;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将古诗词吟诵表演环节变成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并一直延续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驱力是最大的动力,古诗词吟诵只有走进课堂内外,走向学生的课余生活,才真正有可能使学生爱上吟诵、学会吟诵,才有可能真正推进古诗词吟诵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结合思辨,走向深度学习

古诗词吟诵不只是音乐性与情感性,也指向经典古诗词的历史理解与现实意义。学生吟诵古诗词是学习“表”,深度理解古诗词并以之观照现实、思考人生,才是学习“里”。正如詹丹教授所说,通过吟诵或吟唱来阅读经典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借助声音效果的营造,把自己与现实暂时隔离开来,充分投身在经典所构建的世界里,如果说这样做能够对当下急功近利的现实、浮躁的世界起一定的隔离效果的话,与此相伴随的缺陷也不容小觑。如果让自己浸染在经典中不能自拔,完全把现实抛弃在脑后,经典的隔离现实就很有可能变成逃离现实,阅读经典就很有可能变成自我麻痹。而思辨性阅读则让阅读者从用嘴的发声吟唱转为静默的用眼用脑的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同时,也应当避免学生陷入脱离现实的误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诗词吟诵教学不但要走进课堂内外,更要通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深度理解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以历史观照现实,以经典导引人生,从而实现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根本宗旨。

四、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我们在推进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首先,古诗词吟诵教学缺乏足够的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吟诵应该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载体。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师生缺少真正的情感沟通,导致吟诵过程显得平淡无味,缺乏感染力。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尽情地表达情感。其次,古诗词吟诵教学缺乏个性化的表达。每个人的声音和语调都是不同的,在吟诵时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表达特点,创新吟诵方式。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自古以来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和诗词文赋的基本方法,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教学前景广阔。第一,古诗词吟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有显著效果。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和情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诵技巧和语感。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第二,古诗词吟诵教学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古诗词作品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学习和吟诵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2]徐   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3]詹   丹.从经典的吟诵到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01).

[4]张苏敏.初中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2.

[5]于大鹏.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吟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1).

[6]胡宁月.叶嘉莹吟诵调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运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7]朱   玲.叶嘉莹诗教理论与古诗词吟唱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02).

【责任编辑 李红霞】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高中古诗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課题编号:220515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古诗词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