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实践研究

2023-08-30 10:54刘永飞张海红郭琦丽刘素兰刘诗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期
关键词:药学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核心能力

刘永飞 张海红 郭琦丽 刘素兰 刘诗泆

摘  要  “双师型”教师是新时期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为提高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通过分析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和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下的需求,围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探索契合新时期药学专业需求的基于“双师型”教师条件的分层分类培训方式。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核心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1-0027-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地位的巩固,以及创新、“智造”能力的快速提升和产业结构改革升级的加速,各行业对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据统计,近年年均相关人才缺口总量达2 000万以上。由此,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出“主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鉴于目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引导职业院校对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路径和规格。其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为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数量必须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并要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明确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为贯彻国家对新发展阶段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纾解新时期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补齐学生成人、成才关键阶段的短板,本文尝试从专业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探讨完善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1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现状

1.1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有属性,提出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总结,依次出现过“双职称型”“双素质型”“双能力型”等“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但都未能在学界形成统一的认识[1]。各地方按照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途径。比如各省份都制定了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如重庆市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要求申请者具备教师资格证、相应等级的教师系列职称和非教师系列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安徽省和江西省还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此外,江西省还补充了具有省级首席技师称号或具有高级考评员资格作为高级“双师”的补充条件之一。各地在具体认定条件上的因地制宜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能有效地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但从全国层面和职业人才跨区域流动角度考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必定会对我国各专业“双师型”教师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性产生阻碍作用。

1.2  “双师型”教师地位不明确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还是各地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或者是“双高校”的建设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近年各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认定,大幅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然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地位却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体现[2]。专业教师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并且努力获取了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之后,其职业身份与认定之前并没有任何区别。陷入了“評而不聘”“有职无酬”的尴尬境地。虽然部分院校将“双师型”教师资格纳入职称评审的加分项,但对专业教师的激励依然不足,难以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1.3  “双师”效能发挥不充分

除了受上文“双师型”教师地位不明确对教师主动性的影响,削弱了专业教师对““双师””教学方式的探索动力之外,专业教师本身的“双师”能力、“双师”素质依然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仍未摆脱追求高学历、轻实践的窠臼。而传统本科高校培养的高学历新教师,又在实践技能操作上具有天然的弱势和主观的轻视,即使有后期的老教师带教和相关培训学习,依然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双师型”教师应有的作用。许多高校为弥补校内专业教师队伍上述不足,不断强化行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由于兼职教师薪酬待遇低、校企人事管理未融通等限制,兼职教师大多仅停留在技术指导、课程顾问等层面,长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因此,不论校内、校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其“双师”效能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1.4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在职性、补充性、临时性的在职培训特点,以及专业实践性、培训空间多元化的特点,与传统教师培养明显不同。基于以上特点,“双师型”教师培养既需要学校制定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制度,搭建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规范培养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还需要强化校企融合,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人才互流、人事共管的有效培养培训体系。然而,由于各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顶层设计上的不完善,学校极少会设置“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门管理机构,导致相关工作难以推行。同时,由于作为培养工作主体的学校在管理运行、沟通协调、激励政策上的不足,导致行业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积极性,未能形成同向同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极大地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效果。

1.5  “双师型”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

目前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实践技能的培训,且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背景、职业背景、职称年资的教师的特点。而低年资专业教师主体为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未经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训练及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在教学基本功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即接受“双师型”教师相关培训,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此外,随着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的育人新使命,应当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和需求的教师,将思政教育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信息化能力等都纳入新时期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针对性[3]。

2  “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路径

为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首先要对培训对象的职业背景(如年龄、专业、学历、职称、职业经历、授课任务、教学评价等)和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同时,根据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扩展为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能力与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六大类核心能力。然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将培训对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双师”认定的基本条件进行分层,并按照对应“双师”等级需求、能力素质短板、自主培训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从而达到实现精准培训、教学两需的目标。

2.1  分层分类拟定培训内容

本研究根据需求调查将三级“双师”对应培训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初级“双师”: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能力与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2)中级“双师”:思政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3)高级“双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力,其他未纳入项目,培训对象可自主选择参加。

2.2  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

该项目培训主要针对低年资的初级“双师”教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如教育心理学理论和OBE、PBL等教学法。并采用试讲、说课、教案点评、微格教学等方式,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全方位训练和互助点评[4],帮助非师范类专业教师精准地补齐短板,打牢教学基本功。

2.3  专业能力与素养培训

近年新进药学专业教师多为高学历科班学科背景,专业理论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历。因此,在教学能力形成的基础上,还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对低年资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和行业职业素养培训,使培训对象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齐备,以培养“大先生”的理念筑实人师根基。同时,还需要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突出类型特色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本省以中药产业为特色,故在基本药学专业技能培训之外,再拓展中药炮制、生产、检测、养护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职业导向的主观意识。

2.4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效能具有基础性作用。但部分高年资教师受时代因素影响,信息化素养相对较低,在移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上略显不足;而新进教师虽然信息化素养较高,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实际的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组织能力较弱。

因此,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其对“双师”育人效果的增值赋能,开展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制作、线上课程平台建设、移动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慕课或SPOC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培训,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2.5  思政与劳动教学能力培训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而树人的关键就在于作为学生引路人的专业教师。教师本身需具备合格的思政素质和职业道德,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才能守好专业“责任田”。因此,在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劳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道德、思政素养等教育引导能力。

2.6  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培训

创新创业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药学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素养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为形成全面的新时期专业教师“双师”素养,在培训中纳入科研能力与素养、科研指导能力培训,提升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3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是现阶段提高教师培养培训水平的有效方式。其主要由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组成。

3.1.1  校内培训基地建设

为构建“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建立满足专业实践能力与素养、创新创业与科研能力培训需求的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模拟生产与质检实验实训平台、模拟药店与药房、综合科研平台等;建立满足教学理论与方法与信息化能力培训需求的智慧教室、录课室、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智慧标本室,以及线上教学平台与评价系统等等。打造基于思政与劳动教育能力培养所需的药学类专业文化长廊、校内创新创业与劳动实践基地、思政与劳动教育案例库等。

3.1.2  校外培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基于药物研发与生产、药品流通与销售、药学服务与药品调剂的科研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校外综合实训基地群,实现信息化虚拟平台与实践岗位真实环境的无缝对接,充分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空间,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2  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为促进校企共育、共享、共赢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体系。一方面需要由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探索制定企业、行业单位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行业人才共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企要充分互通互融,设置校企合作机构,制定专门的校企双方人员流动人事管理制度、薪酬与激励制度、校企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等,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奠定平台、资源与政策基础,形成能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的新型校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4  结束语

为推进新时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改革,拓宽“双师型”教师入口,形成多元结构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并制定统一的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形成专家、同行、学生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孙翠香,卢双盈.“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过程、特点及未来态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48-54.

[2] 刘源,门保全.核心能力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圆锥式六维一体”能力模型[J].职教论坛,2021,37(7):95-101.

[3] 钟斌.高职“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生成逻辑与实施进路[J].职教论坛,2021,37(8):95-102.

[4] 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6-  81.

猜你喜欢
药学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核心能力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关于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