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影视剧流行梗的传播研究

2023-08-31 02:22高丽雅杨学明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受众

◎高丽雅 杨学明

随着越来越多从影视剧作品中诞生的流行语走红,影视剧流行梗的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已经成为当下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月14日,电视剧《狂飙》一经播出,剧中经典的剧情台词和滑稽的角色表情包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一时间成为热点讨论话题。伴随着网友的二次加工与创作,与《狂飙》相关的衍生话题层出不穷,该剧当之无愧地成为2023年1月网络热梗出处。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由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即许多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的“拟态事件”,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某个新的词语自产生到走红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如果得到某个恰当的时机,该词就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这就诞生了流行梗。

“梗”是对当下所有流行语和流行现象的统称,以内容简短却内涵丰富的笑点为载体出现。与网络流行语不同的是,“梗”的包含范围更宽泛,它不仅包含以文字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流行语,还包含以图片、音乐、短视频等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流行现象。“梗”的创造模式有“旧语翻新”和“新语新用”两种。“旧语翻新”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过去已有的语言或形象被发掘出全新的意义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能描述当下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形容词。“新语新用”指当下正流行但无法在历史中找到出处和来源的新梗。“梗文化”最初诞生于互联网发展出较大规模的社交媒体时期,即Web2.0 早期。由于“梗文化”需要大量用户主动创作与传播,早期的QQ、BBS 等成为“梗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①到后来,“梗”文化也因其裂变式的传播特点,突破原先的圈层内小范围传播模式,实现了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社会、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从边缘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全覆盖。

近年来,网络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流行梗有不少出自经典影视剧,影视剧中的名场面或经典台词被网友重新挖掘出来,用以形容当下时代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新现象、新事物,这种“梗”就称作影视剧流行梗。这种创造模式其实是“旧语翻新”模式,只是“旧语”从影视剧中发掘而来。根据影视剧流行梗的来源类型,我们可以把影视剧流行梗分为原创类梗和二创类梗。原创类梗包括台词梗、话语风格梗、剧情梗,这类梗不需要网友的二次创作,其本身就带有能被广泛传播的特质。台词梗即根据剧中或搞笑、或独特、或富有人生哲理,总之能留给人深刻印象的台词而形成的“梗”,比如《精武门》中李小龙的台词“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二创类梗包括表情包梗、改编梗,是网友根据剧情或个人理解二次创作后形成的“梗”。比如,表情包梗即由剧中角色奉献的各类或夸张或经典或特别的表情,由网友配上不同的文字后能够使人物表情意义的传达更加精准。

一、受众视角:影视剧梗的传播原因

(一)Z世代的创造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起源。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是影视剧流行梗创作与传播的主体。Z 世代兴趣圈层垂直多元,消费目的主要是社交和人设;他们是独立又不孤独的一代,擅长学习创造,喜欢体验与感受,出现新鲜事物时,往往冲在最前面;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属于他们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在网络上更容易挣脱戈夫曼所提出的社会形象塑造的束缚感,释放内在真实人格。Z 世代的特点使得他们愿意跟风追剧,创作值得玩味的、有传播价值的影视剧梗,她们也喜欢在网络对话中学习、运用新的影视剧流行梗,并借机对其他年龄群体产生影响。

(二)影视剧接触的低门槛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接触媒介时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中之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大小。如今,影视剧接触的低门槛表明人们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在互联网时代,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古早影视剧的观看更加方便快捷,任何一部影视剧的播放与观看都不再受限于电视机的节目单,因此人们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同时,随着5G 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时代的特性越来越突出。各类短视频影视评论博主对经典影视剧的有趣点评和讲解,一方面提高了经典影视剧在年轻一代人群中的观看率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使经典影视与现代思想相碰撞,“旧壶装新酒”,对最初老一辈的观看人群来说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观感。

(三)影视剧本身的高知名度

受众接触媒介时要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对媒介过往的印象好坏,而经典影视剧的口碑和知名度正是受众选择接触时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与普通的谐音梗或网络流行梗不同,影视剧流行梗关注剧情与台词的“名场面”,因此,流行梗对影视剧本身的台词功底或知名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它的辐射范围很广,形象地来说更像是“出圈”,某个剧情、某句台词或某个演员的表情都可能成为影视剧流行梗的来源。因此,即使是对某个影视剧不熟悉的网友,也会对剧中“破圈”的台词和剧情略知一二。这种明星效应能够使影视剧流行梗的传播更迅速,更畅通无阻。

与普通的网络流行梗相比,影视剧流行梗少了一些画地为牢的尴尬。“玩梗”作为年轻人网络社交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桥梁,看似门户开放,实则壁垒森严,有很多看不见的“门”、深不见底的“沟”。而经典影视剧的受众群体数量更大,年龄覆盖范围更广,圈层跨越程度更高,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个群体,其“出圈”效果也以大众接受程度高为特征。

2023年1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爱奇艺出品的反黑刑侦剧《狂飙》点燃了全民追剧的热潮,成为央视8套近九年以来的收视第一电视剧,单日全端播放量首次突破3 亿次。以抖音平台为例,自2023 年1 月14 日《狂飙》开播以来,以“狂飙”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日平均值达1965 万。与此相比,同为2023 年1 月开播的电视剧《纵有疾风起》和《去有风的地方》的搜索指数日平均值分别为30.3万和112.8万,说明《狂飙》的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同时,以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两个月的时间期限为搜索条件,以三部影视剧名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各年龄层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搜索用户各年龄层占比(数据来源于巨量算数)

标准差是用来度量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统计数值,标准差越大,这组数值的分散程度就越大,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在上述数据中,标准差越大,代表各年龄段观众所占比例的差异越大。极差即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同样用来评价一组数据的离散度。极差越小,数据离散程度越小。在上述数据中,极差越小,代表各年龄段受众数量的差异越小,即年龄分布更均匀。通过计算三部影视剧各年龄层所占百分比的标准差和极差,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综合表1、表2可知,在《狂飙》受众的年龄层中,占比最高的为33.89%,占比最低的为6.73%,极差为27.16,标准差为10.26,均为三部影视剧中最低的数据,说明该剧观众的年龄分布最均匀。由此可见,《狂飙》的受众群体跨越圈层,年龄覆盖范围较广。因此,相比于其他网络流行梗,与《狂飙》相关的热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

表2 三部剧集用户年龄数据的极差与标准差对比

(四)影视剧与流行梗的双向成就

媒介接触行为的结果有“需求得到满足”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两种,无论满足与否,这一行为都会对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影响。反过来,影视剧流行梗的诞生与传播也能增强人们对影视剧本身了解的欲望。一方面,一部剧中诞生的“梗”越火,对这部剧本身就越有宣传作用。不少人因为一个有趣的片段而对整部剧产生浓厚的兴趣,重新“考古”这些从前不曾关注的影视剧,进而发现这些被灰尘淹没已久的宝藏剧。另一方面,一些人会因为喜欢某部剧的台词梗风格,从而追求同一类型或同一导演的其他影视作品。影视剧流行梗与影视剧本身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其生存周期比普通的网络流行梗更长,带来的效益更高。

二、多元需求:影视剧梗的传播动机

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重点是将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而受众之所以对创作、传播影视剧流行梗有着极大的热情,是因为这种行为习惯满足了他们的特定需求。

(一)创造力展现需求

青年群体是影视剧流行梗创作、传播的领军人群。青年群体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之时,影视剧中各种特点鲜明、性格特异的角色与略显夸张、带有艺术化创作风格的剧情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创作者将剧情中的某一特定场景或角色截出,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创作出各种各样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流行梗,在此过程中得到认可与赞赏。可以说,影视剧流行梗给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平台。举例来说,“恋爱脑”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用以形容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网友在重温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时,将王宝钏为等待薛平贵而在田野山村中居住,靠挖野菜生活十年的这一剧情与“恋爱脑”联系到一起,成为一种全新的剧情解读方式,让众多具有相似恋爱经历的网友产生共鸣,产生出一系列相关热梗。

(二)情绪宣泄需求

影视剧中对于情节场景和人物的刻画虽然会有艺术加工痕迹,但大体是以“人之常情”的逻辑进行创作,无论是何种题材类型,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经历或自身性格相类似的共鸣体验。因此,一旦某个情节触发观众的共鸣,他们便会在创作相关梗的同时进行传播,引发同龄人或拥有共同经历的人一同描述自己的经历,以此宣泄自己的情绪,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例如,“马什么梅”梗主要来源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一个片段:由沈腾饰演的男主角夏洛重回故地,在寻找女主角马冬梅的时候询问楼下的大爷,产生了一段关于马冬梅名字的魔性对话。该梗后来被引申为记忆力不佳的象征,常用来形容学生备考时往往会因为记不住知识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网友借“马冬梅”梗,以一种风趣幽默的形式进行自我调侃,并从有相同经历的网友身上获取慰藉,以此来释放备考压力,宣泄不安情绪。

(三)归属与爱的需求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求属于匮乏型需求,往往只能依靠外界获得。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网民参与媒体互动的方式、动机千状万态,并且以表达个体意见为主,但在“赛博空间”的具体交往和互动中,单个网民的意见和观点往往与群体保持着一致。正如凯斯·R·桑斯坦所指出的,人们希望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并对自己有好感。②在社交媒体中,这种需求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符号、动态表征等表达形式体现,从而使用户双方产生互动和交流的可能性。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网络中,分享参与影视剧流行梗的话题内容,都可以让受众在群体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就某个特定话题和他人展开互动交流,有利于获得群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四)放松娱乐需求

放松娱乐需求也是“玩梗”最基础的目的。影视剧流行梗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娱乐色彩,它的创作和传播往往跳出逻辑规范,既带有情绪化又具有幽默感,因此“玩梗”成为网民自发在网络中寻求快感的娱乐方式之一。无论是从《巴啦啦小魔仙》中产生的谐音梗“雨女无瓜”,还是从《狂飙》中诞生的台词梗“你什么档次”,虽然其背后的影视叙事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③如今,选择用“玩梗”来调剂生活,以此释放现实压力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从正面体现了影视剧梗娱乐放松功能的重要性。

三、精进臻善:梗文化带来影视剧创作新思路

(一)紧跟用户需求,重视长尾效应

存量时代,用户需求被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深度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消费动向,深耕内容创新,成为影视创作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用心打磨台词剧情,不再使用千篇一律的“剧情套路”和粗制滥造的台本台词,是影视剧吸引观众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影视剧流行梗还是视频剪辑创作,受众进行影视剧情二次、三次创作的热情越高,影视剧的长尾效应就越凸显。与此同时,影视创作可以通过细致挖掘用户价值,开发更多长尾领域,比如创作衍生的续集与番外篇,打造影视品牌,展现IP联动等。

(二)紧贴受众生活,创新宣发方式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环境监测”效用是指获取自身或他人所需的信息与知识的认知需要。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观看节目时,从中感受到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共通之处。因此,影视剧可以反用梗文化进行创作,以此贴近受众生活。在影视宣发方面,可以根据各类媒体平台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宣发,满足受众娱乐化需求。譬如,有的平台侧重应用视频技术的视频,包括各式各样的混剪、翻唱、换脸,将“梗”元素嵌入影视音乐作品中;有的平台则更多聚集了真人直拍、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表演与模仿秀视频;还有平台偏向于做原创改编,在原有影视剧情的基础上衍生出小说续写、歌词写作等原创作品。总的来说,以“梗”元素为基础,通过对“梗”的不同演绎与诠释来表现新的意义,是影视创作与宣发在创新话语方式方面可以进行尝试的新思路。

(三)紧跟时代步伐,加强跨界合作

在影视跨界融合的大潮流下,加强影视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是当下影视创作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吸引受众眼球、制造娱乐话题的重要方法。影视与游戏、影视与旅游等都是近年来跨界合作的典型,双向引流带来两个行业的话题与流量,能使双方共赢。2023 年1 月,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一己之力激活了云南大理的春节旅游市场。《去有风的地方》播出之前,凤阳邑茶马古道每天游客量仅有50 到100人。而该剧播出后的第3天到第5天,游客量每天暴增至500 到1000 人,增加近十倍。④与此同时,大理相关搜索量增长近2倍,沙溪古镇相关搜索量增长10倍多,凤阳邑相关搜索量暴涨50 倍。影视剧热播带动旅游热,本质上是一种文旅联动下的共赢。

四、总结

影视剧流行梗文化属于流行文化,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传播与流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结合得更加紧密。一方面,流行文化为影视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加简约、更为大众化的传播形式。流行文化在长时间变迁中确立了合理存在的依据,由边缘文化具象为大众所接纳和喜爱的个性化载体。借助流行文化这个载体,影视艺术能更好地输出想要传播的内容,一些好的影视作品也会因为某种流行现象被重新发掘,进而扩大艺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影视艺术传播为流行文化带来了新的话题,在扩展流行文化内容深度的同时优化流行文化质量。部分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由于制作精良,本身就自带“流量”,其中的情节会被大众熟知和讨论,台词会被学习模仿,画面会被鉴赏评价,引发一股全新主题的流行文化潮流。因此,影视传播和流行文化两者的结合既加深了流行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也让影视艺术的传播变得直接便捷。

但在影视剧梗文化的创作和使用中,创作者还应注意树立版权意识,审慎前行。对于影视作品,人人都应当尊重其著作权,为权利人能够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奠定基石。影视剧流行梗属于对影视剧的二次创作,因此还应该注意版权问题,不能用作商业用途。同时,切忌用梗过度,娱乐至死。“玩梗”虽然是一种娱乐手段,但对于影视剧来说,不少角色和剧情的创作是基于真实人物或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如历史剧、军旅剧等。因此,“玩梗”要适度,不能恶意丑化人物或恶意编造谣言来“造梗”“玩梗”,以免造成严肃话语的丧失和文化底蕴的消失殆尽,走向娱乐至死。

注释:

①伍冠宇.网络社会中“刷梗”的裂变式传播及其影响[J].新媒体研究,2020(18):75-77.

②田淼琪,俞贵.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流行梗的传播学思考——从“六学”梗谈起[J].巢湖学院学报,2020(01):97-103.

③黄帅.“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J].党员文摘,2020(10):43-44.

④樊泳湄.《去有风的地方》引发旅游热的思考[EB/OL].中工 网,2023-02-06.https://www.workercn.cn/c/2023-02-06/7723635.shtml.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受众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影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