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训诂学理论,丰富探究式教学

2023-09-01 15:13蔡梦荔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训诂学探究式古诗文

蔡梦荔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举措,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幼,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联想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难以准确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及深意,难以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及态度,导致古诗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文尝试以训诂学理论为引领,以探究式教学为思路,探讨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以期通過系统规范的古诗文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增进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从中获得丰富且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其在增强审美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日益提升。

关键词:训诂学;小学语文;古诗文;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4-0162-03

作为传统语文学的重要分支,训诂学是一门对古汉语词义进行针对性、专项性研究的学科,它并不只是对古汉语词义进行解析,还会深入探讨古文中的语法、修辞等内容,帮助人们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古典文献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师在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将训诂学引入古诗文教学课堂中,着力构建美的氛围,将学生巧妙地引领至如梦如幻的诗歌之境,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含义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深度启发,促其在探究学习中拓宽视野、发散思维,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1.基本概念阐释

(1)训诂学

训诂学通俗来讲是一门结合文字的形态、读音诠释和分析汉文古籍文本内容的学问,强调对古代典籍文著中词句的解析、探究,非常适用于古诗文教学,特别是其关于文字、词句的阐释与论述,为教师开展古诗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训诂学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降低学生理解古诗文的难度,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乐趣。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由学生扮演课堂主角的角色,即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协同合作等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获得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强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以训诂学为引领,构建探究式古诗文课堂

(1)多媒体与训诂学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训诂学强调对古典书籍中字词的解读与辨析,但是纵然解读得比较清晰规范,小学生也可能会因理解能力有限而无法揣摩其中的含义,更无法领悟其中的主旨。所以,教师在开展基于训诂学的古诗文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与训诂学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以生动有趣的视频直观演绎基于训诂学解析的字词,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进对古诗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甚至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进行说明,在讲解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本首诗题目中的“惠崇”并非地名,而是“人名”,他是北宋时极负盛名的一位僧人,不仅精通佛学,并且凭借着过人的聪慧在诗画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造诣。这首诗的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位文学家,同时,他在画画方面也颇有天赋,造诣颇深,苏轼与题目中的惠崇是朋友关系。惠崇自主创作了《春江晚景》这幅闻名于世的经典画作,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就是其好友苏轼以画为题创作的诗,向学生讲清楚这首诗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词内容。为使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并了解画作的内容,教师首先采用训诂学方法,向学生逐字逐句地解析这首诗的字词,比如“蒌蒿”“河豚”“芦芽”“短”等,通过训诂学中的“意训”方法引导学生对这首诗形成初步理解。然后播放教师根据《惠崇春江晚景》制作的关于“春天”的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通过说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视频中看到清澈的湖水、戏水的鸭子以及鲜艳的桃花等,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乐趣。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朗诵和学习古诗,希望他们能够将其古诗中的内容与视频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真切地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领悟到春天的独特之美。实践证实,在向小学生讲解古诗,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时,以训诂学教学方法为引领,灵活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为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内容、增强审美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对改善教学成效大有裨益。

(2)以形训为切入点合理设问,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双向互动,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适时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促其在提升认知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基于训诂学的古诗文教学时,可将“形训”与“提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形训”为切入点设计问题、适时发问,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讨分析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意识,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为例,对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阅历的浅显、知识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他们难以理解抽象且深奥的古诗词,在此方面,教师应通过“形训”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关于《静夜思》这首相对简单的古诗,教师将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一定要保证字迹工整、排列整齐,然后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字词,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字的形态,比如“月”,演示其字形演变过程,向学生解释:骨文中“月”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抹弯月的样子,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半月或残月)的时间多,于是就照半月的样子创造出一个象形字,“月”字到了金文阶段,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月”字里面多了一点。金文等一脉相承,但是至小篆字形有讹变,篆文文字化。演变为隶书阶段,“月”字在形体、笔画上,没有半点月牙的影迹。隶变为“楷化”定了型,之后楷书写作“月”。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汉字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模拟这个字,形成象形字,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了我们当前学习和认识的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静夜思》这首诗中哪些字是根据形状进行创建的吗?或者在你认识的字中,哪些字是根据形状进行创建的?”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床是根据形状进行创建的,因为床一般为长方形,且多由木材制成,所以,创建出‘床”。也有学生表示,“学习过的‘山字也是根据形状进行创建的”。在热烈的氛围下,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我思考、相互探讨等方式寻求答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音训”为指导实施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比较强调押韵,特别是句末押韵即韵脚,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基于训诂学的古诗文教学活动时,可以“音训”为指导实施朗读教学,引导學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鼓励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快速准确地掌握朗读的要领,丰富情感,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望庐山瀑布》为例,这首诗是李白的经典之作,主要描述了诗人站在瀑布边上看着瀑布的滔滔流水、听着流水的磅礴之声的美景,其韵脚是:烟yān;川chān;天tiān。韵母是:an。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读出并深入感知韵脚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理解划分朗读节奏,然后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这首诗的朗读,即教师读每句的前四个字,学生读每句的后三个字,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朗朗上口的阅读中体会诗歌的韵脚。教师读“日照香炉”,学生读“生紫烟”;教师读“遥看瀑布”,学生读“挂前川”等。在师生合作朗读完古诗之后,让学生重新朗读一遍,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韵脚(an)的独特之美,以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再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在讲解这首诗之前,教师可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划分节奏,这样能够促进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停顿,不过在朗读过程中,只停顿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无法读出诗的美感,还应准确掌握长短、轻重等朗读技巧。在这首诗中,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语速要适当地加快,而在朗读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要适当地放缓语速,令学生体会到语气的变化,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其中凝聚的音韵之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4)灵活布设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知古诗文的魅力

在开展基于训诂学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协同分析的过程中,明确古诗词的含义,把握古诗文的意蕴及主旨,深入体悟作者的创作初衷或者情感表达,以此感知古诗文凝聚的独特魅力。为实现如上教学目标,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布设任务,组织并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任务进行探讨和分析,促其在攻克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山行》为例,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经典古诗,以生动细腻的语言向人们描述了深秋时节下令人沉醉的枫林景色,杜牧凭借着强大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联想力,向人们勾勒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切实彰显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杜牧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欣赏美景、领悟意境。同时,由于“坐”“斜”“爱”“远上”等字词与当今我们所理解的含义存在一定出入,所以,教师可向学生布置一项名为“字词含义大揭秘”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探讨出它们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目标,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描述的美景、蕴含的意境。另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反馈,即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且要坚持正面反馈为主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鼓励性、称赞性评价中克服自卑、消除恐惧,增强学习信心,踊跃积极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其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主动配合教师进行互动,从而使其课堂参与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面向小学生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训诂学为引领,灵活合理地采取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多媒体与训诂学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形训为切入点合理设问,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以“音训”为指导实施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及审美体验;灵活布设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同时,要注重正向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侯伊侠.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的几点收获[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5(01).

[2]王俊玲.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新一代,2015(01).

[3]刘舒宁.浅谈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格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

[4]吕丽华.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教师博览,2022(21).

[5]胡勤勤.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2(16).

猜你喜欢
训诂学探究式古诗文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