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哈尔滨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9-01 02:53张卓宁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摘 要: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提质,还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區域经济一体化。哈尔滨市作为亟待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亟须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渗透、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内部重组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效率以及产业效应。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85-04

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有效催生新兴经济发展。哈尔滨市应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政策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均衡三次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实现哈尔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哈尔滨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市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受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经济增长幅度缩窄,增速放缓。2021年,哈尔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 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3.6亿元,同比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3.8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 655.2亿元,同比增长8.1%。近五年来,哈尔滨市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呈现逐年小幅增长态势,GDP增速呈现U形走势,增长、增速与全国走势大致相同,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图2)。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哈尔滨市GDP增长缓慢,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远远落后于同级别的其他城市,2021年哈尔滨市GDP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十五位,增速排名第十四位。哈尔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2.6:22.9:64.5调整为2021年的11.7:23.2:65.1(见图3)。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为11.7%,降幅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3.2%,增长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至65.1%,增长0.6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降幅较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小幅增长。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依然很高;第二产业增长缓慢,占比偏低;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占比小幅增长。不难看出,新形势下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触底反弹阶段基本恢复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进一步改善,无论是三次产业总值还是结构上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调结构,促增长”效应显著。

(二)哈尔滨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

2021年哈尔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7.13%。其中,农业产值771.1亿元,增长6.05%;林业产值33.8亿元,增长5.56%;牧业产值314.5亿元,增长10.71%;渔业产值26.3亿元,增长2.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3亿元,增长4.64%。从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农林牧渔增加值的增速放缓,其增速明显低于历史平均增速。从比重来看,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滑态势,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17年的1 284.4亿元降至2021年的1 196.0亿元,最低降至978.6亿元。其中,农业占比由2017年的52%上升至2021年的64.5%,其间略有下浮波动,降幅为0.12个百分点;牧业占比逐年减少,由2017年的39.5%降至2021年的26.3%,其间有微小上浮,上升0.11个百分点;林业、渔业与农林牧渔服务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比重较低,但变化趋势却完全不同,林业比重处于小幅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2.6%上升至2021年的2.8%左右,最高点至3.2%;渔业处于震荡发展趋势,由2017年的2.3%降至2021年的2.2%,其间两次达到最低点为2.0%,均又回升至2.2%;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占比几乎维持不变,仅2017年降为3.6%,其余年份均在4%。

2.工业

哈尔滨市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源动力。2021年哈尔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60.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下降3.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增长41.6%、20.8%、8.1%。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22.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0.5%,降低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11.8元,减少0.9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02种,占54.5%;产量下降的有85种,占45.5%。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4.7%。按所有制结构划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年来公有制企业增速呈现U形走势,增速最低点出现在2019年为-0.2%,增速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7.6%;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增速走势都呈现W形,区别在于国有控股企业振幅较大在0.9—18.4之间,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为18%,最低点出现在2019年为-0.4%;而非公有制企业振幅相对较小在0.5—6.1之间,最高值同样出现在2018年为10%,最低值出现在2021年为0.6%。按企业规模分类时发现,大中型企业在所有工业企业中的增速下降较为严重,由2018年的最高值7.7%降至2021年的3.0%,其中最低值为2019年的1.8%;小微企业所占增速相对较为平稳,呈现持续上涨趋势,由2017年的3.7%升至2021年的6.6%,其间最高值出现在2020年为6.8%。202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人造板、滚动轴承、锂离子电池以及化学药品原药等增长较快。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材料制造业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发展。

3.服务业

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3.2亿元,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4.9亿元,增长16.1%;金融业增加值682.9亿元,增长0.8%;房地产业增加值344.8亿元,下降3.0%;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 420.1亿元,增长7.7%。从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占比来看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以及其他服务业比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业呈现逐年减少后又短暂上涨趋势,其他服务业降幅最大,下降8个百分点。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上涨8.8和4.5个百分点。由数据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内部占比较高的一直是其他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住宿餐饮、房地产、交通等行业占比较低。

二、哈尔滨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合程度偏低

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哈尔滨市作为大农业大工业城市,产业融合程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二产业、二三产业以及一三产业融合方面。农业工业化、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而哈尔滨市制造业服务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要素主要对于产品,包括仓储运输、产品安装、维护修理、技术升级等外部服务,而针对于产出环节的研发设计、扩展训练、价值链管理、法律、保险及金融服务的内部服务投入较少。而农业工业化也存在着产业链延展性差、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目前,哈尔滨市正处在向新型农业转型阶段,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推进速度缓慢,新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合作形式尚未形成,尤其在哈尔滨市工业发展乏力,农业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下,社会资本、先进成熟的技术以及重要的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农村高知高技术人才缺乏,更抑制了先进技术生产要素向一产的融合渗透。

(二)融合基础薄弱

哈尔滨市农业和工业“大而不强”造成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能力不足,融合基础不牢固。工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增速严重滞后于GDP增速。哈尔滨市受到企业规模、关键技术、区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多数企业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或尚未参与国际分工。企业多以产品初加工、组装、配套为主,被限制在国际产业链单一的加工环节,加上企业成长意识淡薄、注重有形资本和规模扩展、对于市场需求掌握不精准等原因,企业对于专利技术、品牌营销、發展战略、形象设计、人才管理、客户开发、售后服务等无形资产和知识资产的储备较少,而目前哈尔滨市的企业服务化多集中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针对企业研发、创新环节的服务极少,因此造成哈尔滨市工业增加率低和盈利能力差。农业方面,2021年末哈尔滨市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不仅一产增加值最高实现628.2亿元,而且一产比重也是最高为11.7%,是唯一一个一产占比超过两位数的城市。同时2021年哈尔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96.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实现50.3亿元,占4.2%,相较于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占比56.4%的济南、18%的厦门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服务业对工业、农业支撑力不足

哈尔滨市服务业向工业、农业拓展融合发展缓慢,究其根本,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参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研发、生产、仓储物流、营销售后等整个生产环节,以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参与工业生产的较少。生产性服务业涵盖范围和涉猎深度尚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科技、信息、策划、培训、营销、保险服务等方面相对较少。同时针对于农业的服务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哈尔滨市发展相对较好的农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良种服务、农技服务、农资服务,而新兴的培训、信息、流通、休闲、保险等服务范畴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滞后,直接反应在产成品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差,难以吸引到优质资源向一产、二产流动,影响企业沿价值链攀升,制约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哈尔滨市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呈现“相对分离”的发展态势,对一产、二产发展支持不足。例如金融业“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四)产业融合的支撑力不足

哈尔滨市产业融合的支撑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支持能力弱。产业融合是以创新为引领、技术渗透为手段形成产业联动、集聚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支撑力。产业融合分为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正向融合和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逆向融合,前者以高端服务业为基础,后者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21年哈尔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9%,其中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0.8%和8.1%,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但是其总量小、关键技术层次不高、研发能力不足对于产业融合的技术支持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平台支撑力尚显不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载体和平台,不是简单地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交流协作,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核心技术研发、高技术项目对接、大数据信息共享、广泛的国际交流。目前,哈尔滨市的“工业云平台”刚刚起步,入驻企业数量占比不高,综合的服务供给能力尚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平台在促进产学研对接、联合技术攻关、企业上下游配套等方面优势效果不明显,对于企业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三、促进哈尔滨市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哈尔滨市应建立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消除三次产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之间的政策差异。优化制度设计,为产业融合提供契机和方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度产业融合十分依赖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机制。哈尔滨市应从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制定战略性、系统性、衍生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强的三次产业融合规划,充分考虑哈尔滨市自身区域特殊性、三次产业周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等特征,制定好产业融合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尤其是对服务于一产和二产的服务型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给予税率优惠政策。要加大有产业融合需求的企业的支持力度,不仅要加大技术支持力度,还要鼓励参与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业态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放管服力度,为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加大金融服务业对于农业和工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服务业在合理金融等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实体经济倾斜,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监管和引导,便于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二)哈尔滨市要均衡三次产业要素市场配置

哈尔滨市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部门对服务经济的过多行政干预,活跃服务市场,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基础。一是哈尔滨市政府要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最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通过同步各个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各区域间设施对接、互联、融合的哈尔滨市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模式。要建立布局合理、内通外联、水陆空并进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并加强园区路网、旅游路网以及物流高速路网的建设。着力解决好重点产业集聚地土地、电力、供排水、垃圾废料清运费用偏高的问题,通过减免、补偿以及贴息等形式,降低重点企业生产成本。二是要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哈尔滨市政府不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与平等交换,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发展活力,提高空间要素配置效率,不仅要促进土地、人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统一配置,还要加大数据、信息资源、核心技术等带有公共性质的服务要素流动。三是在目前国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哈尔滨市应顺应形势重新谋划产业格局,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创新和服务进口替代力度。政府应逐步放宽服务业的监管力度,引进国际先进服务业企业和优质资源;完善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市场机制;鼓励有资质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服务市场竞争与资源配置。

(三)培育企业主体,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哈尔滨市在培育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农业内部着重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业特色企业的培养。哈尔滨市不仅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更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以及畜牧产品丰富的城市,基于在农业方面的特色,哈尔滨市企业主体应当根据区域特色优势,培育差异化特色农业产业企业,促进特色农业企业引入其他行业先进的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经营模式,促进企业技术渗透、集聚进而推进产业融合。工业内部,应当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着力发挥先进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如汽车产业、计算机整机产业等,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外溢性的特点,为促进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培育基本的市场单元。在第三产业内部,对传统服务业企业应当加以改造,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转型,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企业,从而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改善。着力培养各行业、各产业间的龙头企业和技术外溢性企业,发挥这一类型企业在产业重组、产业渗透中的能动作用。哈尔滨市还需要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引入外部资源促进工业、农业服务创新。另一方面,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优势,以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尽早改变企业因缺乏核心技术导致的发展缓慢。

(四)推动哈尔滨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哈尔滨市要利用产业融合的契机,加快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双城、五常、尚志等区域的资源优势,引导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和科技企业向原料基地以及物流节点集中。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研发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引进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产业融合,进行精细化生产、提高加工转化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寻求合作增强物流效率和营销效能,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主导产业方面重点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深度开发传统产业与高端制造业、高技術产业相融合,推进主导工业结构转型,开发高端终极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优势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以及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以石墨烯等高技术产业为重点,促进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运输业,依托哈尔滨市一小时经济圈,建立节点式现代物流园和商贸产业带。加快实施全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城乡配送枢纽、网商物流园、跨境快件监管仓库及转运分拨中心等项目的落地,建成高效、便捷的货物集疏运中心。还要加快发展金融业,积极运用PPP等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支持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吸引民营银行、境外金融机构在哈尔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在中小金融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创新。

参考文献:

[1]焦丽娟.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

[2]凌龙.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3-06-30

作者简介:张卓宁,研究员,从事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