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沾溉的广阔风景

2023-09-03 13:37邓添天
现代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畸人纸页小城

邓添天

实际上,追求“写作难度”是彭程始终坚守的信念,如若你读过他的文字,一定会对这一点印象深刻。试想,一位作家倘若没有充分的沉潜和胆识,自配高标就无疑于自设圈套。显然,在这方面彭程拥有一份自信。

《纸页上的足印》是彭程新出版的一部随笔集,收录了作家多年中与读书有关的文字,颇值一读。该书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阅读感悟。主要体现在第一辑中。或主张精读经典,如《书读无须多》《为什么不读经典》;或揭示阅读对于生命的馈赠,如《读书让人目光笃定》《读书让人保持生长》;或指点阅读的方式与路径,如《规避与选择》《让眼睛歇一口气 给大脑开足马力》;或探讨阅读的发生机制和内在关联,如《藏书的形成》《待读之书》。如此等等,话题宽泛,指涉广博。

二、对具体书籍的品评赏鉴,中外都有,内容广泛,文学、史学、哲学、生态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皆入作者视野。

三、以自阅读中获得的理性智慧,来观照和评析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幸福的指数》《在童年消逝的背后》等。

乍一看来,内容并不算新奇,且书话前辈的结集早已是满目琳琅,堪称蔚为大观,为何还要在卷帙浩繁的茫茫书海中选择此书?我有以下几个推荐的理由:

首先,源于作家信奉的“写作难度”。一个秉持这种写作态度的作家,有理由让读者对其作品的质量给予信任。他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从事写作,其夫子自道:“每一篇都下过不少功夫,题旨的提炼运思再三,在结构的布设、字句的把握、节奏的控制上,也都反复挑选、斟酌、比较,不肯敷衍”“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投入的劳动总量减少,其价值含量自然也相应降低”。在作家们经常以漫不经心的口吻谈论写作的当下,如果有一位作家主动在写作时自设关隘,岂不会让人生出一番好奇?实际上,追求“写作难度”是彭程始终坚守的信念,如若你读过他的文字,一定会对这一点印象深刻。试想,一位作家倘若没有充分的沉潜和胆识,自配高标就无疑于自设圈套。显然,在这方面彭程拥足够的自信。去年彭程散文集《在母语的屋檐下》面世时,我曾为之写过评论。当时的写作思路,是拟定一个尽可能概括全书的题目,继而在主题统领下布设框架及走向,遵循脉络依次论述,但这样一来,很多想法难免被舍弃。这次《纸页上的足印》出炉,正是凭着早已建立起来的对其作品的牢固信任,我主动请缨,要给他的文字再写一些文字,一些原本的想法或许能够借此得以表达。

写到这里,估计也许会有读者对我的“武断”颇有微辞。可是,今天的人们,做事情往往缺乏耐心,难以持续关注,而彭程的书能够让人愿意不间断地读下去,是不是也表明其作品中具备某种精神动力呢?搁置闲话,紧接上文。如果说,认真淬炼打磨字句是作家追求写作难度的表层呈现,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发掘和表达书写对象中的丰厚意蕴,就是追求写作难度的深層体现。相信应该不止我一人有这种认识:彭程的文字处处跳动着生命的脉动,通过“我”的触觉,身在、情在、心在,个性鲜明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见解与期望,坦率真诚。可以说,这份直击灵魂的真诚,正是一切艺术追梦人穷尽毕生的修为彼岸。在这个日益“趋同”的审美时代,创造力的枯竭已经让芸芸众生难以熟练准确地表述喜怒哀乐,然而彭程的文字面容活泛、喜怒得体,它们如若集体亮相,你会有置身海底、被一簇簇水生常绿植物环绕之感,葱茏盎然,灵动流逸。细读他的每一篇文章,你会感到情思飘荡,摇曳多姿。或是不动声色中扩张奇思妙想,如《身边的人们》;或是盘根错节中弥漫活泼哲思,如《阅读的季节》。举目四望,在好文领地内,我们经常会为刚健有劲、哲理畅然的文字叫绝,而彭程的文字水韵氤氲,当会温润许多日益干涩枯燥仿佛沙化一般的灵魂。如果把上述第一类好文归为陆地人文景观,那么彭程的文字应归为亚热带海洋人文景观。可想而知,以如此气质的文字作为载体所托举出的文章的内涵——作者读书、买书、藏书、评书之书卷情韵,岂不相当于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对读者而言,这是一种灵魂的浸润和浇灌,定会让人乐在其中,享受这一份奇妙的书香沾溉。

在《纸页上的足印》这本书中,一向低调谦逊的彭程先生,于采访中却不否认“阅读量大”这一评价,并且很有把握,对“读书家”这一封号也坦然领受。正因为作者涵藏富集,所以品评文字本身自见功力:那种常见的、大块头式的词汇组合,在不经意间被揉碎分离成小分子式表达,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们纷纷脱离老搭档宣告独立,重新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个新意象,浸入固有词汇搭配意义所指的角角落落,绵密宽绰,极易消化吸收。而且,一段文字读下来,犹如泛舟漂流,一浪一浪地,我们被带向了远方。比如《织锦:用诗韵的丝线绣成——读<鸟群>》中: “即便最为纵情沉湎、兴奋迷醉的瞬间,理性仍然大睁着警觉的双眼,监视着可能出现的忘形之举,并准备随时予以制止。纷纭飞扬的感受,被理性整合驾驭,如同水流被纳入沟渠,其流动便有了方向,有了节制。”只需阅读,便知作家所想,无需旁人再大段总结;只需体会,这时的阅读感觉不显得更摇曳丰盈了么?再比如《在旅途中读米沃什》里:“他的丰厚博大,他的哲学玄思,他的艰涩沉闷,让人时常感到某种吃力,不过一次次确凿的收获的欣悦,也每每在脑力紧张运转之后而徐徐降临。”这一“徐徐降临”,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阅读中螺旋式上升的思考状态,读后不免循环回放这种感觉,意犹未尽。即便不是这般陈述,你依然能感受他的字句中附着于精准解析之上的新颖灵动,而收获一种活泼的陶冶。与做大副词、做强形容词的 “使劲文学”相比较,彭程文字似是游刃有余地做着减法和拆分,能够将人准确地带入一个个思维现场,在那里,素雅字符把持着光鲜身段,将五颜六色风化殆尽,从容淡然静待返璞归真。所以,我想,既然作家行文如水一般流畅且大气,再加上有前面两处例举作为铺设,如若读者朋友们认真读过该集子,相信会对他所推举的某些书籍产生兴趣。《“书生意气”当倡扬》一文中,彭程引易中天先生话语并加以自己的阐发:“专家名流开必读书是一件可疑的事情,读书如谈恋爱,对象得自己找,包办是不行的,导师可做的就是把自己对书的这份爱传达出去,让所有人同感此爱。”在这部集子中,他抒发了对于多种心仪之书的爱,这种爱也一定能够传达给众多的爱书人。

如果说,正面地传递爱恋书、痴迷书的情结,以浪漫行文感染读者,是这本书的的通常路径,那么,《难忘<呼兰河传>》《小城畸人:被仔细审视的日常生活》两文,就是作者通过冷静讲述及深入分析而给予的一种理性认识,警醒和鞭策意味十分浓重。在《阅读让人保持生长》里,作家談道:“阅读可以极大地填补经验的不足。一个人,哪怕生活阅历再丰富,也总是有限的、相对意义上的。对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而言,他所拥有的经验永远只是九牛一毛。”作者的少年时期是在县城中生活,小城的氛围通常闭塞保守,而多数生活其间的人对此浑然不觉。所幸在恰当的时候,作者读到了《呼兰河传》和《小城畸人》,从中认识到了小城会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品性。萧红的《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犹如被囚于笼中的困兽,活泼的天性与小城守旧的观念格格不入,时有逾矩之举,而这种冲突正是她的悲剧起源。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中,描写了25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被视为“畸人”,正是因为他们特异鲜明的天性,和小城要求泯灭个性以达成高度统一的氛围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关系。他们要么逃离,要么默默忍受。作者这样写下他读小说的感受:“小镇习俗强大,要求人们压制个性,淡化本真,大多数居民已被同化,只有少数敏感孤高、有所追求的灵魂,不肯轻易就范。小镇仿佛一间精神囚室,个性者与之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但在多数情况下,取胜的往往是外部环境……”作者通过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了小城生存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相——成千上万的可怜造物,他们来了,他们去了,都在朦胧晦暗中,他们的心无法张开或者早已入土,没人留意,没人过问,被一股犹似尤内斯库《犀牛》中将人类统统变异成犀牛的强大魔力所驾驭,不忍细想!环境诡谲最有可能诱使灵魂窒息沉沦:无情的必然性、不可避免的痛苦……凡此种种残酷感受,如果没有读到这些书,可能不会被及时地、深刻地感知到。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文章从反面揭示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尽早读书,会遭受怎样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彭程是在为读书注入一剂苦口良药,以作惊心的警示,丰富扩展了“读书”这一行为的内涵与外延。

跳出“纸页”。作为后辈学人,我们身陷混杂着方巾气、流氓气、做作气、遗老气、哄骗气、浮躁气、商业气等不良习气的文学氛围中,不少作品的文学表征常常是“学”大于“文”,文学味道模糊迷离。然而《纸页上的足印》的作者以心亲书,以爱拥文,一“文”一“学”相得益彰,文字端雅,文态彬彬,其人其文,就仿佛是大小写的字母,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通透且醇厚,一种正气凛然的人文品性,一份氤氲弥漫的书香情致,如同睽违已久的前世情怀,突兀地降临到你的身畔,开始秘密呼唤你,把你照彻,成为一只透明瓶子,激活了你灵魂中蛰伏的美丽。这时的美丽不再是展示给陌生人看的无生命的外貌,而变成了一种自信得有些专横霸气的意志火种,所处的空间仿佛正接受着拱卫,一股破土而出的情绪和能量积蓄起来,正向周围弥漫。当抬头再次仰望天空,你会感觉到自身就是那为自己而绽放的花朵……

此时此刻,当再次面对“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激励之言时,应是在审视自己生命的纹理,也能会体验到另一种心境了。

猜你喜欢
畸人纸页小城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劳动最光荣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浣溪沙·无题
小城红梅赞
纸页的畅想——室内休闲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