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视域下湖南水路歌的价值意义

2023-09-04 09:22李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船工民间文学

李伟

内容摘要: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水系丰富,水运发达,船工在常年的水上劳作中创作了世代累积型的口头传唱的水路歌。水路歌的书写发生在水路交通空间中,因此水路歌是交通与文学的交集,在这里,交通成为审视文学作品的新视角。湖南水路歌展现了过去湖南船工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人生智慧等,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意义,同时它又是湖南本土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恒久的民间文学价值

关键词:湖南水路歌 历史风貌 民间文学 船工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在人类早期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取水,交通选择基本遵循“沿河推进,寻隘拓展”的原则,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周易》中记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1]说明独木舟在中国出现很早。因此,在交通发展的历史中,水上航运的价值意义非常突出。

一.湖南水运交通的基本概况

湖南境内各大山系溪流交汇,发育出湘、资、沅、澧等水,因此,河网纵横,水运资源丰富。除湖区河道外,5公里以上河川共534条,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8条、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17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57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115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594条。[2]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湘、资、沅、澧四水,以及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汇注洞庭,经城陵矶入长江,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辐聚状水系,为内河航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至明清时期,中国林业、竹业资源丰富,为船户打造各种舟船提供了原材料的便捷。“这个国家有大的木材,十分便宜,又有很多铁,价格低廉,质量好,因全国生长着数不清的枞树及其他树木,哪怕没有什么资财的人也容易制造一艘船,拥有一只艇。”[3]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中国内河航运带来了蓬勃生机。

洞庭湖水系不仅覆盖全省,还延伸到相邻省份。在公路铁路兴起之前,湖南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进行。湖南通过长江可以连通长江流域各省,通过湘江可以到达粤桂边境,通过沅江可以西进贵州,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两湖地区连结岭南、云贵的纽带。然而,在湖区和平原地区,洞庭湖水系呈现滩多水浅汊流多的特点。而各河中上游则大多穿行于山地丘陵之中,滩多水急弯道多,航运条件普遍不佳,对于航行人的技能与安全都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

二.湖南水路歌的概念及基本情况

水上航行之路既是客观劳作的生存空间,也间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空间场域,对水路的书写是在可移动的水路交通空间中发生的。从古至今,有无数船工踏上了湖湘水路,他们的征途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由此诞生的水路歌就是典型的交通与文学的交集,交通日益成为审视文学作品的新视角。

水路歌主要流行于新中国建立之前。彼时,为了便于船工掌握行船要诀,用来指导船的航行,由地名、水情、风物等串联而成的水路歌,便逐渐形成并流传开来。这种歌谣在行船中吟唱,既可调节船工航行中单调、寂寞的生活,作为一种劳动休息时娱乐,更是航行的指南。湖南水路歌则是把整个洞庭湖水系的航道、水文、地理等与航行相关的情况用歌谣的形式累积下来并代际相传,以指导船工航行。它有如历史画卷,展现了过去湖南船工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人生智慧等。

由于水路歌基本上以口头方式传承,所以经过历史淘洗而留存下来水路歌为数不多,湖南水路歌目前整理完整的歌谣也不到50首。

三.湖南水路歌的历史风貌价值

自明嘉靖年间实行一口通商制度以来,对明清经济社会发展和流通体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岭表滇黔,必道湘沅。”[4]永州、郴州、衡州、湘潭、长沙、岳州以及洪江、浦市、辰州、常德等中转贸易因之兴旺,湖南交通南北、联结东西的枢纽地位凸现。通过对湖南水路歌航线的研究也可以发现这一事实。湖南水路歌的航线主要分为省境水運和省外水运。当时湖南贸易发达的地方主要有长沙、湘潭、益阳、衡阳、永州等,在行路歌中就生动再现了这些地方当年的水运昌盛与贸易繁荣景象。歌谣中唱长沙“一路行船到省城,长沙街头车马腾”,唱衡阳“衡阳接头好热闹,车水马龙生意旺”。具体以湘潭为例,在《湘江水路歌:从永丰到汉口、九江》中唱到:“湘潭县是小南京,码头安船叫喊声。日里好多人和马,夜里不离万盏灯。”在《涟水行船歌:从蓝田到湘潭》中也唱到:“湘潭好似小南京,码头湾船乱纷纷。”从明朝以来,湘潭因其地利成为湖南的一大通衢,其水路四通八达,可达长江沿江各省,且水流平缓,无礁石、激流之险。据《湖南省志》记载:“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5]清代留美学者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记录了湘潭考察观感:“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于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6]

元明清时,中原入滇主要途经由湖广。“以汉口为起点,经过洞庭湖边之岳州,穿湘、黔而入滇。”[7]自汉口至贵阳、昆明,水路均浮长江、洞庭、沉水趋黔。“由上海经汉口输入的商品,则逆沅江经镇远、贵阳等地销往黔、滇。”[8]通过表1可以见出,当时湖南水运省外航线的主要目的地是汉口和上海。在歌谣中也展示了这两个港口的繁荣风貌。《资水滩歌》唱到:“汉口穿心八十里,不知街上几多宽。”《驾排歌:从湖南到鹦鹉洲》中唱到:“鹦鹉洲上木头多,日晒黄金夜不收。”后两句歌谣生动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省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洪江为主的贸易地向上海、武汉大量销售木材。

四.湖南水路歌的民间文学价值

水路歌是劳动者在劳作中创作的口头歌谣,与劳动者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表达了劳动者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愿望。正所谓民间文学的主人公“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而构成小说内容的,则是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9]因此,水路歌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学,不但反映民族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符号。湖南水路歌之所以能传唱数代,既是因为歌谣本身的审美愉悦作用,也是因为歌谣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真实再现了船工劳作的生活风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展现了船工独特的劳作生活风貌

1.强烈的交通安全意识

船工的水上谋生性质决定了人对自然依赖程度之高,因而相比其他职业人群,船工更加敬畏自然,崇神敬佛,祈求平安的心理十分突出,因此每次行船之前的敬神拜佛仪式必不可少。“祁阳开船观音滩,多买钱纸少买香。跪在船上拜观音,保佑弟子过横滩。”“祁阳开船荔枝塘,多买纸钱敬凤凰。”“祁阳停船敬水堂,你化钱纸我点香。”神佛保佑固然重要,在行船中提高安全认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更是必不可少。“闻道邵河滩更险,好语舟人加黾勉。”“顺湾行船莫笑谈哟,前面就是牛屎滩。”“见到女人别看痴,当心水下回旋涡。”“滩干水浅易出事,江湖航行要小心。”这种堪称口头安全的警示标语在湖南水路歌中比比皆是。

2.丰富的水乡生活见闻

在陆路交通和航空不甚发达的年代,水上航行便利使船工拥有更多走出家门、接触广阔社会的机会,这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见闻。水上生活虽然辛苦,却丝毫无损于船工发现美的兴致与欣赏美的能力。“湘资沅澧四条河,两岸青山树木多。”“莫道衡阳无景致,石鼓船山回雁峰。”“莫说湘乡无景致,有个定石照孤洲。”“初三初四峨眉月,芒芒插在蜜蜂湾。”“黔中古城景色秀,沅陵三塔成一线。绿溪凤凰河涨洲,四面流水洲不流。”行经之地的风景在船工眼中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长年累月的水上生活不仅让船工们大开眼界,反复行经各个地方更使得他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鲤鱼滩边有柴买,称肉打酒到洋谭。会打官司何家埠,篾织缆子邓司渡。油萝倒在滑石滩,六月口干本茶湾。潭市有个观音阁,买米买盐要上坡。”这段歌谣仿佛是一位土著向导给你出示了一张湘乡“活地图”。在《一路行船到省城:从祁阳到长沙》中,通篇几乎都是船工对行经之地的风物总结,“浯溪船下黄泥塘,黄泥岸边好村庄。十亩大丘种甘蔗,收下甘蔗好榨糖。一路顺风到归阳,归阳镇上闹洋洋。敲锣打鼓划龙船,大河小河比赛忙。民河洲船到粮市乡,是街是市细端详。田庄虽小山冲大,打柴织布养蚕桑。粮市开船到柏坊,千年岸山有宝藏。煤多焦多铅锌多,船装车拖运输忙……大浦是个小街墟。离墟不远有个矿,矿里珍宝用车装。”船工们秉着“细端详”的精神,向世人展示出湖湘大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情绘卷。

(二)诠释了船工丰富的精神世界

船工的水上劳作时时都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新河桥边水急流,猫子山下有暗礁。提心吊胆排过去,汗水湿衣往回瞄。”“漤澧河哟不安全,湾又多来滩又险。”“河长共有七百里,足有三百六十滩。”不仅如此,船工还要遭受现实官吏、雇主或商人的层层盘剥与压榨,对此,船工毫不掩饰心中的忿恨,猛烈抨击社会黑暗:“九江关上扯红旗,大小官员要上船。九江停船慢悠悠,八里江中把税收。”“老板称肉光称脬”“老板只给两斤米,打发船工回家转。”虽然生存环境险恶,但船工们并不止于怨天尤人,而是鼓起勇气直面生活的苦难,唱出的是“别人形容船工苦,脸朝黄土没背朝天,撑篙如同猴爬树,拉纤就像牛耕田,上岸喝上两斤酒,下河攒劲来行船。”“马鞍山上望南京,草鞋夹里奔前程……远望蕉山笑呵呵。千里行船上海到,行船安全把船靠。”“黄鹤楼中吹玉笛,同乡会上话千秋。”这种乐观豁达的圆融境界令人动容,这种对世俗生活的饱满热情,彰显出船工最朴素的情感价值观。

五.湖南水路歌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学虽然具有原始的粗糙性,但有的作品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马克思认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0]湖南水路歌是船工們集体创作的结晶,凝聚了世代船工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与艺术技巧,闪烁着美的光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独特的语言魅力

湖南水路歌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也蕴含着湖南语言文明的区域特点。水路歌都是用湖南当地白话歌唱,大量使用了湖南方言,保存了大量土话俚语,譬如:冇得,媳妇凼,称肉打酒,发风落雨,几多宽,卡古佬,钉古佬,起眼等等,还有的诗歌中夹杂着“啰”“哟”语气词,别具韵味。湖南水路歌遵循湖南方言的音韵、声调规律,只有用湖南方言吟唱才能深得其味,这是只有湖南人才听得懂的乡愁。同时,湖南水路歌的句式基本以七言为主,有的以三七言为主;有的通篇押一个韵,有的每2句、4句或6句换一个韵,韵律铿锵,郎朗上口。因此,湖南水路歌正如梁实秋所言:“这些民间歌谣几乎就是现成的、有节奏、有音韵的白话诗、也只有在民间歌谣的音节里还保存着对于有音节的文字的喜悦。”[11]

(二)丰富的修辞手法

湖南水路歌大量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拟、夸张、顶真、叠字、排比、语义双关等,同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其语言表达极富张力,凸显出活泼的生命力。

在湖南行路歌中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顶真,俯拾皆是。尤其是在《涟水行船歌:从蓝田到湘潭》中运用了连环顶真,使歌谣唱起来错落有致,趣味盎然。“斗盐潭中吃点心。吃了点心滔滔过,起眼看见杏子铺。杏子铺来大码头,花家窑内烧石灰。石灰烧鸡白又白,下面就是观音石。观音石来水又流,下去就是王沙洲。王沙洲来水又陡,剃掉胡子往江口。江口有个鲶鱼滩。”

湖南行路歌中的比喻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如“风伏湖广响如雷,好比神仙下凡来”“娄底高车黑石边,好比矮子爬楼梯”。歌谣还擅长使用叠字,如“崇州滩上水茫茫”“十字街上闹洋洋”“湘水滔滔望昭山,泥鳅湾湾芭蕉山”“衡州弯弯像把弓”。叠字的运用使歌谣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益阳至湘阴芦林潭段行船歌》基本通篇都是运用语义双关,构思巧妙,既展现出精湛的语言艺术,更体现出高妙的民间智慧,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全文摘录如下:

益阳开船清水潭,沙头镇上把兵搬,

毛角先生算八字(毛角是毛角口和八字哨两地名),

姑嫂二人问关公(有两根古树称姑嫂树,关公潭),

包公老爷骑白马(包公庙以下白马寺),

阳雀一叫到芦林(阳雀潭下去到芦林潭)。

湖南水路歌专注于白描的表达形式,运用新奇大胆的想象,营造雄浑广阔的意境,借助自由爽朗的曲调,表达了高亢质朴的感情,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船工这一群体失去了生存空间与活态传承基础,湖南水路歌也濒临弦歌断绝,因而使湖南交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但因其不仅具有文艺审美价值,还兼具文史资料功能,因此,它是传承本土历史,丰富本土文化的重要有機组成部分,是值得当代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先秦)《周易·系辞》[M].长沙:岳麓书社,2011:371.

[2]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编著.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1:12.

[3][英]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77-78.

[4](清)王闿运,陈嘉榆.中国方志丛书·湘潭县志[M].成文出版社,1966:38.

[5](清)湖南省志http://www.doc88.com/p-1197104431608.html.

[6](清)容闳.西学东渐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56.

[7][民国]龙云,卢汉监修.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87.

[8]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29.

[9]恩格斯.大陆上的运动[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4.

[10]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1]梁实秋.梁实秋散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与创新项目《基于文旅融合的湖南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船工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