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塑造

2023-09-05 19:58陈欣欣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北京人艺

■陈欣欣

话剧《日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的代表作,1956年在北京人艺首度上演,并在日后的近70年里,反复排演,是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之一,作为曹禺先生早年创作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另两部巨作《雷雨》《原野》遥相辉映。这部由冯远征导演的新版《日出》作为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之时的开门力作,精美的舞台呈现,青春的演出阵容,精彩的演员表演,让观众感受经典与创新的同频共振。一部诞生于80多年前的戏剧,一群鲜活个性的舞台人物,彰显了这部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四大代表作之一,作品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曹禺先生曾说,无数的沙砾积成一座山丘,每粒沙都有同等造山的功绩。在《日出》里,每个角色都应占有相等的轻重,而陈白露则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人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熟悉的“交际花”陈白露在青年演员的塑造下,复杂又单纯,华丽又质朴,她的毁灭更具悲剧性。

作品的主人公陈白露,在初登场的时候是不光彩的,是堕落的,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白露没有心甘情愿地堕落下去,面对自己的处境,她尽己所能地忍受着、煎熬着、挣扎着……在她心中,始终有着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在通往光明自由之路上,陈白露有过许多尝试,可她最终发现,自己的处境无法扭转,她无路可走,只剩一条死亡之路。

曹禺先生曾于1934 年到过纸醉金迷的上海,十里洋场、金钱世界中,充斥着人们彼此间的尔虞我诈……在曹禺先生眼中,那是个极端不合理的世界,他满是愤懑与郁闷的情绪,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于是“写出了这部他所有剧作中最具社会批判意识的作品”。在这部最具社会批判意识的作品中,主人公陈白露曾经有一个不错的出身,她受过良好的教育,那时的她,是幸福的、阳光的、自由的,她聪慧而美丽,富有个性与才华。家道中落使陈白露的命运出现了转折,那时的她完成了一个“壮举”,她走出家门,闯入社会,她不投靠任何亲朋,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奔出一条活路,那时她是乐观的,正如她自己说的“走了就走,走不了就死”……现实很快教育了陈白露,在她所处的环境里,一个女性想要单枪匹马闯社会,存在太多难以预料的困难。陈白露一定经历了太多不如意,渐渐地变成了我们在大幕拉开后看到的那副样子,也是方达生看到的那副样子。

方达生不远千里跑来寻找陈白露,是听到了陈白露堕落的消息,他希望解救陈白露。当见到陈白露后,方达生立即发现,陈白露变了,陈白露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与方达生有着美好情谊的天真少女了。陈白露已经成为一个高级交际花,她住在豪华的旅馆中,陪着一群有钱人玩,过着看起来光鲜而高贵的生活。当方达生要带陈白露离开时,陈白露对方达生说,她爱玩,她要花钱,她要花很多很多钱,干脆地回绝了方达生。陈白露拒绝方达生,在我们看来,是有多层次原因的。首先,陈白露说的未必是假话,她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中生活得习惯了,她宁愿继续出卖自己,也不愿跟随方达生去过清贫的生活。其次,陈白露认为方达生是幼稚的,有着很多天真的想法,尽管过去的陈白露与方达生志同道合,充满了理想,但这一刻的陈白露早已被生活磨掉了棱角,堕落了。而陈白露拒绝方达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她的痛苦。此刻的陈白露,看起来再光鲜,有再多美好的追求,也终究是一个交际花,她与翠喜之类的下等妓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不同处只是出卖肉体时价格的贵贱。陈白露出身越好、自尊心越强,她就痛苦更甚,痛苦深深地扎进她的内心深处,她的处境就是毫无尊严与地位,她已经屈从现实,成了一个靠出卖肉体为生的妓女。这就是陈白露的悲剧,她会反向思考,方达生接受不了现在的她,接受不了她不光彩的过去,毕竟,她曾因为这个原因受到过伤害。

陈白露走出家门后,做过社交明星,做过红舞女,她也与一个诗人有过婚姻,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可惜,陈白露婚后的甜蜜生活,终不长久,浪漫过了,新鲜没了,她和诗人仿佛“捆到一起扔到水里”,诗人最终选择离开陈白露,既是感情消磨光了,又绕不开陈白露那一段不光彩的过去。与诗人的这段婚姻,是不幸的,在陈白露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她本以为那就是自己闯荡生活的终点,没想到一切只是中途的一个停靠站,她下不了车,还要继续闯荡下去。陈白露不敢轻易相信,方达生会是她的终点。交际花陈白露一路走来,与许多男人有过纠葛,但她认定不了哪里是她的终点。向陈白露求婚的张乔治显然不是陈白露的终点,这个满身洋奴范儿、对太太始乱终弃的男人,陈白露由衷地厌烦。陈白露见过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张乔治”,这些男人虚伪、爱炫耀,凭借口袋里的钱和社会上的地位,为所欲为。陈白露只是忍耐着恶心,按照交际花的潜规则去交往,与这些男人虚与委蛇。“金主”潘月亭更不是,陈白露很清楚自己与潘月亭之间真正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可言,她出卖色相依附潘月亭只是为了求得生存。在与潘月亭的交往中,陈白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她很有掌控这个有钱老男人的风月手段,她不去刻意讨好,她甚至能带些戏谑地利用好潘月亭的财与势,她知道以自己的年轻貌美为资本,没了潘月亭,她还能拴得住其他“金主”。但这些习惯于财色交易的男人,都不是陈白露想要的终点,这些男人也不会主动成为陈白露的终点。陈白露知道自己终有一天年老色衰,会沦落为像翠喜一样的下等妓女。每每想到这些,陈白露就害怕极了,她生活得痛苦异常,只希望能快速得到一笔财富,好让她独立生活,重获新生。

陈白露是高傲的,她很有自尊,她踏上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凭自身的力量,为自己奔一条出路。在陈白露谋求生存的过程中,她早对遇到的人和事满怀厌倦与蔑视。纸醉金迷的环境,改变了陈白露的生活习性,却没有侵蚀陈白露的本性,她极力救助少女小东西,说明她还没有变成自己厌烦的那类人。生活是有起起伏伏,可陈白露的内心世界还如当初那个走出书香门第的少女一样,她依然在努力地追求着人格的独立与生活的自由。可惜,陈白露最终没能成功,走向的是死亡。陈白露离开这个世界时很不甘心,她那么年轻,又那么美丽,但她能找到的出路,只剩死亡一条。陈白露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她清醒地认识到,靠自己奔出一条路的想法十分幼稚,她所有的努力,在她所处的环境内都是无用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是没有路,但走在条条大路上的,都是陈白露厌恶的那些人。陈白露还在追求自由的生活与独立的人格,没有一条路可以承载她的追求,她走向死亡是必然的。曹禺先生“统筹全剧,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令人信服地完成了陈白露从生的追求到死的选择的必然性”,陈白露就是那个“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人”。陈白露是“想有所反抗”而没有真正地反抗,这就导致了这个人物在舞台上缺乏动机、动力和具体的动作,人物塑造带来不小的困扰。要塑造好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必须吃透这个人物。所谓“吃透”,读几遍剧本硬山隔岭地说一句“我了解这个人物了”是远远不够的,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剧作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不在生活中有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是不可能向创作者展示他们独特的性格,更不会向创作者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

要在舞台上塑造好曹禺先生笔下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我们表演工作者要做到迎难而上、突破难关,使“体验”与“表现”互为表里,将艺术与技术结合,才可以使这个人物真正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从而也能带给观众真正的舞台艺术享受。当主人公落幕前饱含深情地念完“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边,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台词时,是她在与自己的生命的对话,完成了整个艺术形象的升华,进而让这部经典作品蕴含着的深刻的批判精神直抵心灵。

猜你喜欢
日出陈白露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我心中的艺术殿堂
从女性解放角度分析《日出》陈白露
“本质”缺失下的死亡
——玛格丽特和陈白露的死亡真相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日出》文本细读:陈白露之死
关于日出日落方位的再认识
刘杏林舞美设计近作
浅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