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风趣话“蜂·猴”
——谈明清古建筑雕刻中的“封侯”题材与图像演绎

2023-09-05 20:30刘卫培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封侯牛腿谐音

文/刘卫培 [广州美术学院]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中,砖、木、石的雕刻和建筑本身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居住人文环境。在这些带有装饰性的雕刻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画面:一只或几只猴子爬到树上掏蜂窝,或手拿棍子去捅蜂窝,这就是中国民间常见的谐音吉祥图“封侯”。以山西省浑源县永安寺内建筑墀头部位的砖雕封侯为例,画面以浮雕的方式雕刻了一只猴子右手持棍捅一蜂巢,蜂巢旁边有一只飞出来的蜂,一个极具风趣情节的画面。在这里,“蜂”转换为“封”,“猴”转换为“侯”。这是一种巧用了文字谐音,通过替代性的图像来表达文字意思的视觉艺术形式。“封侯”这一谐音吉祥图,声情并茂的共生关系千百年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组合。

封侯的词义是指封爵位,古代爵位在各个时期都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朝的爵位,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侯”为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爵位划分,以及侯爵的细分。谐音吉祥图的“封侯”则是一种统称,泛指能跻身官场,获取功名和利禄,是古人莫大的荣耀。体现了生活在传统等级社会中的人们,期望进入权贵阶层、成就荣华富贵的人生目标,也是中国人内在生命观、世界观的艺术化体现,承载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

一、古建筑中“封侯”题材和图像演绎

“封侯”在众多的传统艺术门类中都是常见的题材,比如绘画、雕刻、年画、剪纸、瓷器画片、玉器把玩物等,本文以明清古建筑构件中的拴马桩、墙体、墀头、撑拱、雀替、门窗绦环板等建筑雕刻作品为实例,对“封侯”题材和相应的图像演绎进行考察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在传统宗法社会中人们是如何将人生观和家族的集体意愿,转换为谜趣诙谐的雕刻艺术进行表达;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世俗的愿望巧妙风趣地构建于自己的生活起居环境中;将建筑、构件装饰、思想的传播与表达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些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湛艺术遗产,更是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神。

(一)“封侯”的元图像

如前文的例子,“封侯”在约定俗成中是由蜂(或者蜂巢)和猴子构成的画面图像,借用图像学的词汇,本文将这一最基本组合称为“封侯”的元图像。这一看似简单的形象组合,经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之手就能演绎出精彩丰富的画面,浙江桐庐县深澳古村棣萼堂的门窗绦环板(俗称腰板、花板)生肖猴就是很好的例子,画面中心位置雕刻了两只猴子,一只爬到石头上正伸手去掏挂在树梢上的蜂巢,另一只猴子在山间的小道中仰看,两只猴子相互呼应,生动可爱,这一元图像又完美地融入了一幅山间景象:山石、树木、小溪流水,中心的桃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果实,右侧有塔楼院落,雕工精湛,布局巧妙,构成雅致、祥和、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块小小的腰板,是12块生肖题材中的猴,同时,不经意间又将寓意建立功名的“封侯”巧妙地融入了犹如仙境的山间景象。

(二)词组“封侯”

以封侯为词根组成的成语、词组也是常用的吉祥语,比如马上封侯、路路封侯、辈辈封侯等。由此,从“封侯”的元图像延伸,就衍生出多种多样组合的封侯题材,本文称之为词组“封侯”。每个词组封侯,尽管基本的图像内容相对固定,但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演绎,同样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以下我们对常见的马上封侯、封侯挂印、辈辈封侯、爵禄封侯、拜相封侯的图像实例进行逐个分析。

“马上封侯”,其寓意是成为达官权贵,获取功名已是指日可待,吉祥图是马和猴子构成的固定组合,通常是一只猴子骑在一匹马背上的组合,有时马背上添有一只蜂。而拴马桩对“马上封侯”的巧用可谓一绝,以广东美术馆藏的石雕猴拴马桩为例,石柱子的上方雕刻一只端坐的猴子,手中拿着桃子,身后还有一只小猴。当马匹拴于柱子时,就构成了猴子在马匹上方的关系,进而转换为“马上”,“猴”转换为“侯”,就构成了“马上封侯”(猴子在民间也是马的保护神)。

再说“辈辈封侯”,表达了古人期待祖辈世代都能跻身官场,家族兴盛的意愿。以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中的墀头砖雕为例,画面的中心是一只老猴背着一只小猴,小猴伸出双手捧摘于头顶上方的蜂窝,造型可爱、姿态生动,画面远景山间有一凉亭,左侧古松枝叶盘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在这里,老猴背着小猴的“背”转换为“辈”,老猴与小猴也构成了“辈”的关系,这一生动的主题情节就构成了“辈辈封侯”。

“封侯挂印”,意指古代帝王对臣下赐爵授印,印指官印,象征身居高职、身份显赫之意。以浙江省东阳市卢宅中的木雕雀替为例,一只猴子端坐于梅花树下,双手捧着一个桃子,憨态可掬,正仰头直视位于前上方挂在树枝上用布包裹着的官印,树梢间一只喜鹊扭头盯视着官印,更加强了对“挂印”的提示,猴和挂印的固定搭配构成“封侯挂印”(因图例有残缺,缺损部分应有蜂或蜂巢的存在)。在一些实例中,更有将“蜂”和“猴”处理为二者合一的动物造型,如山西省祁县民居的砖雕,就将二者演化和创造为蜂身,猴头的形象,与挂在其身后上方,包裹着的官印构成“封侯挂印”。

“爵禄封侯”,爵禄,即爵位及俸禄;寓意受封侯爵,并得到极高的俸禄。常以喜鹊、梅花鹿、蜂、猴子的组合指代,以徽州木雕花板为例,画面以一棵桃树为线索,喜鹊位于树梢,树下梅花鹿扭头回看,目光指向左侧飞出的蜜蜂,右侧的猴子正左手拉下树枝意取树上的桃子,四个动物的组合构成了生动有趣的情节,相互呼应,布局紧凑连贯,十分精美。“鹊”与“爵”“鹿”与“禄”为谐音,就与蜂和猴共同构成了“爵禄封侯”。

“拜相封侯”,拜是古代以跪拜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誉,拜相即是任命为宰相,意为官至极品,成就极高的功名。常以跪拜动作的大象、猴子(或者是猴子向大象跪拜)和蜂的组合构成,以徽州木雕花板为例,画面中一棵古枫树下,一只猴子双手拿着圣旨,对面的大象正对圣旨作跪拜行礼,枫树左侧一只喜鹊正在观看这一过程。在这里,跪拜的“拜”、大象的“象”、枫树的“枫”,与猴通过谐音替代就构成了“拜相封侯”。

通过以上词组封侯实例的图像分析,我们看到了各个封侯题材在相对固定的组合基础上,技艺高超的民间雕刻者富于智慧灵动的创造力。有谐音与不同形象的连接巧用,如前文例子中用以指代“封”的就有蜂窝、蜜蜂、枫树,更有用蜂的身体和猴的头组成的形象指代“封侯”。而在画面组织上就更为灵活松动,极富想象力的情节构思,演绎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故事画面,真可谓是一种谜趣幽默的审美享受。

(三)综合吉祥题材中的“封侯”

在对许多实例的考察中,“封侯”题材往往与其他吉祥题材巧妙地相互叠加、混合于同一画面。在浙江东阳地区的清代建筑木雕中,这样综合的运用就比较普遍,尤其是木建筑中的撑拱,俗称牛腿,通常是东阳建筑木雕中的重中之重,整座建筑装饰中的点睛之笔,成为突出的地域建筑雕刻特色。以下以浙江省龙游县龙游民居苑古建中的两对牛腿实例进行分析。

寿耕堂大厅的两只牛腿的中心主题都是“鹿衔灵芝”,是传统的吉祥图像,寓意健康长寿和厚禄。在每个牛腿中,嘴里叼着灵芝的梅花鹿占据了中心的大部分空间。左侧的牛腿雕有蜂、猴,画面中主体的梅花鹿攀缘于石间,造型厚实,富于张力,上方一棵古松树,左侧松枝挂着一蜂巢,蜂巢上还爬出两只蜂,下方有一喜鹊站于松枝上,主体梅花鹿的前腿边是一只仰头的小鹿,与大鹿相互呼应,左侧一猴子坐于石头上双手捧桃正张嘴啃食,众多的形象和内容组成了内容丰富、构图饱满的画面。同时,各个名称的谐音和寓意连接又构成多个吉祥语:首先,喜鹊、鹿、蜂、猴子的组合构成“爵禄封侯”;其次,大鹿和小鹿的组合,因“鹿”和“路”谐音,两只鹿与蜂、猴又构成了“路路封侯”;而大鹿和小鹿之间有“代”或“辈”(母子)的关系,又构成了“代代封侯”或“辈辈封侯”。此外,松树和桃子都有“长寿”的寓意,与喜鹊又构成了“寿·禧”,与右侧另一只牛腿中的蝙蝠和鹿(福·禄)一同构成了完整的“福·禄·寿·禧”。一只木雕牛腿就集合了“鹿衔灵芝”“爵禄封侯”“路路封侯”“代代封侯”“福·禄·寿·喜”等吉祥语的寓意。

余氏民居二进厅的两只牛腿的中心主题都是“福·禄·寿·禧”,构图对称、饱满紧密。牛腿的主体部分是一位寿星一手捧着鸟(应为斑鸠),一手拿着一植物骑在健硕的梅花鹿上,神态祥和,一童子站于旁边,双手捧一罐意为纳福,构成了“福·禄·寿”。画面的上方是一棵茂盛的古松树,松树也有长寿的寓意,侧边树丛中一猴子正手拿棍子捅树梢上的蜂巢构成了“封侯”。大梅花鹿的身下有5 只小鹿,姿态各异,与大鹿相互呼应,又寓意为“多子多禄”。左边的牛腿上方一只喜鹊叼着颗松子,松子谐音为“送子”。两只牛腿均形象众多,刻画生动细致,有寿星、童子纳福、大鹿、小鹿、喜鹊、松子、猴子、蜂巢等,按各名称谐音间的多向连接,牛腿集合了“福·禄·寿·禧”“爵禄封侯”“代代封侯”“多子多禄”“喜鹊送子”等多重吉祥语的寓意。

通过以上两对牛腿的分析可见,在撑拱这样一个具有支撑和稳定功能的木构件空间中,古代民间的能工巧匠就能演绎出如此构思巧妙、丰富多样的图像和蕴含如此多重的吉祥寓意,加之精湛的雕刻造诣,实在令人惊叹。

二、“封侯”题材的图像演绎是对儒家思想世俗化和风趣化的表达

(一)“封侯”是儒家价值观、世俗化思想的民间体现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即为官从政,治理国家,视天下为己任,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民间更多的是世俗儒学,是功利学,为官从政也是在等级社会中获得俸禄财富、地位权力的唯一途径。庞朴主编的《中国儒学》中指出“宋代儒学分为理学、心学、功利学三大派”。这三派派生出一脉相承又相互区别的三种价值层面:理学成为官方儒学;心学成为士林儒学;功利学成为世俗儒学②。封侯原意是封拜侯爵,民间使用的寓意就是泛指能进入权贵阶层,获取功名利禄,如“拜相封侯”就是官至极品,而实际强调的不但是权贵,更是厚禄和财富,“爵禄封侯”就是直截了当的表述。在传统宗法社会中,个人功名财富的获得和家族息息相关,家族既是血缘网络,也是紧密的利益集体,因此就期望“辈辈封侯”“代代封侯”,即家族、宗族能够世代延续拥有权贵和财富,故此“封侯”就是儒家“齐家、治国”思想在民间的世俗化表达和诉求。

(二)“封侯”的图像语境转换体现出古人的幽默智慧

封侯的本来寓意是步入官场、建立功名,语境应该是庄重和严肃。而“封侯”图像产生的语境(或称情境)却是风趣和俏皮,选择以“猴子”指代“侯”,就是极为诙谐的转换。因猴子生性机灵好动、举止似人、擅表演而给人以乐趣,广受喜欢。中国人很早就有驯化猴子,在汉代的画像石就有饲养的猴子形象出现,唐代就有驯猴,尤其明清,驯猴耍猴一直是民间非常普遍的技艺表演,而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再看“封侯”图像中如猴子拿棍子捅蜂巢、猴子吃桃、大猴背小猴等举止情节,更是特别逗趣和富于喜感,“封侯”将本应庄重和严肃的寓意以轻松风趣,甚至有点滑稽的图像进行表达,通过“取象比类”“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成像表意机制,将儒家世俗化思想传播于寓教于乐之中,从中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特殊的幽默。

结语

“封侯”是明清建筑雕刻中常见的题材,儒家思想的教化通过轻松逗趣的图像完美地融入了日常的起居环境,让人耳濡目染,在愉快的观赏和解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今天,传统的宗法社会离我们已经远去,不少古建筑也历经沧桑变迁,这些得以保存的建筑雕刻,成为我们窥探古人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的窗口,“封侯”和其他吉祥寓意题材的民间艺术作品一样,都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祝愿,以及对美好的向往。这些技艺精湛,谜趣诙谐,融入了历代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结晶的民间艺术瑰宝,其本身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些建筑雕刻艺术,将建筑构件与装饰美化、人文情怀与起居环境构成了密不可分、唇齿相依的关系,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和精神的财富,给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以更多的现实启示。

注释:

①②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第11页、第7页。

猜你喜欢
封侯牛腿谐音
画廊
勇闯长龙阵
马上封侯
底部约束变化对搁置状态下整体爬升式钢平台安全性能的影响分析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未被封侯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对于牛腿搭接结构连续梁桥病害的整治技术研究
斜拉桥钢锚梁钢牛腿锚固构造的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