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音乐与竞技体育耦合与发展

2023-09-05 22:56董梅
艺术评鉴 2023年14期

董梅

【摘   要】贵州“村BA”“村超”在网上走红,赛场上的本土民族音乐也迅速红遍全国。“村BA”“村超”让民族音乐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这些民族音乐均具有独特的贵州民族特色。这场民族音乐与竞技体育的耦合,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场,是一个发扬与传承民族音乐的民间课堂,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赛事理念的展示台。贵州“村BA”和“村超”,创造了一种具有新时代互联网属性的贵州特色新文化形态。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  贵州榕江  耦合性  音乐传承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可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贵州台江“村BA”和榕江“村超”的走红,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做法。“村BA”“村超”的走红,让全国人民既看到了贵州的特色民族文化形态璀璨多姿,也看到了互联网属性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纵观传播路径,贵州民族音樂在“村BA”“村超”走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与竞技体育耦合

贵州多彩,多彩贵州。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里居住有侗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占比最大——高达98%以上,所以台江县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境内9个苗族支系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反排木鼓舞等9项非物质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6个,目前是联合国列入的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台江县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方召情歌,曾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公约》中新增加的“人类口头流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资源范畴。台江县因拥有令人窒息的斗牛、元宵节的舞龙嘘花、热情独特的笙鼓舞蹈、别具一格的婚恋习俗等民间文化,曾被评为“中国原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大县”。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处湘黔桂三省(自治区)结合部中心地带,素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榕江县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侗族语音标准音所在地、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全省文明城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贵州旅游优先发展区、贵州体操之乡。榕江县拥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著名的侗族大歌、苗族鼓藏节、侗族琵琶歌等。榕江县下辖29个中国传统村落,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25个,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百节之乡”“文化千岛”。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说数不胜数,地位不可替代。这些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音乐中所蕴藏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各时代的精神风貌,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说就是自己民族发展史的缩影。贵州黔东南的台江县和榕江县都拥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民族音乐丰富,从他们的民族音乐里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深入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深厚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其他方面的文化也得到渲染和启发,因此,他们举办的“村BA”“村超”迅速红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绝不是偶然。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六乐(六舞)、周朝贵族子弟所必备的“礼、乐、射、御、书、数”可以看出,音乐和体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和体育,从本质上都是人类追求精神美与体态和谐的过程。这两者同时具备了“运动”的特点。音乐表演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它以听觉的愉悦和视觉的冲击感染观众;体育运动则是以人的身体本能来展开速度、力量、耐性、平衡等方面较量,进而来增强人的体魄。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展示时,体育竞技会受到音乐这种感情艺术的直接影响。《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而音乐表演与体育竞技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对音乐的使用有个不成文的“规范”。赛前播放暖场音乐,暖场音乐多节奏明快,富有动感。在比赛中,音乐音量较小,音乐也较为舒缓,各种代表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上场,以此来缓解运动员的情绪,增强运动员比赛的信心。相反,如果在比赛中使用动感较强的音乐,这种音乐又和场馆中的其他人声等混杂在一起,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给竞技带来阻碍,进而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当比赛结束后,运动场里会播放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此时观众的情绪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播放富有动感的音乐也是在为获胜的队伍呐喊,鼓舞队员感受获胜的快感。

此次在“村BA”“村超”的赛事中,贵州的民族音乐以自身独特的音乐性能大放异彩。以当地民族音乐为元素创作的优秀歌曲《山水贵客》、侗语版的《一生所爱》、侗族琵琶弹唱《我在榕江等你》《侗族大歌》一道出圈。全国观众在观看“村BA”“村超”精彩竞技比赛的同时,也观看了一场贵州民族文化展演大戏。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穿着各式华丽服装现场观看“村BA”,为球员加油呐喊。火热的比赛现场穿插了台江反排木鼓舞、苗迪等民族歌舞表演和苗族芦笙、反排木鼓等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中场休息时,少数民族舞者与现场观众歌舞狂欢。据报道,NBA国际球星斯蒂芬·马布里在赛事结束时,伴随热烈而欢快的音乐声,也兴奋地和观众们手拉手一起跳起了少数民族的“多耶”舞……

“多耶”舞属于大型群体舞,三五个人就可以手拉手顺边走,十个八个人也可以顺圈行,节奏四四拍子,1,2,3,4,1,2,3,4。试想一下,在一个偌大的球场上,成千上万的人,其中有运动员、舞者、观众、游客等,他们手拉手地多耶踏步,歌连歌地放声咏唱,这种排山倒海的欢乐景象是不是非常壮观?

著名歌曲创作人、水木年华成员缪杰,为贵州“村超”倾力打造了一首歌曲——《村超进行曲》。这首歌曲以律动旋律为主,歌词:“赢得起呦,输得起呦,踢出快乐,了不起呦;唱得起呦,跳得起呦,民族风情,了不起呦。喊吧啦喊吧啦吼吼,喊吧啦喊吧啦吼吼,喊吧啦喊……”看起来极为搞笑,但是很接地气,顿时便扬起全场的气氛。

台江县和榕江县举办“村BA”“村超”的目的是想让大众参与,提升全县人民的参与积极性,以此为出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村BA”“村超”走红后,这被很多媒体称为是,中国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步上一个新台阶的示范。在这两场竞技体育中穿插了不少当地的民俗活动,民族音乐更是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充分呈现出民族音乐与体育竞技的耦合。这也使当地人民走出了一条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新路,让当地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生态面临的机遇

文化生态,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处的自然、社会、历史的自然状况和环境。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种文化资源丰富。贵州的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生态文明的内容,这里可以说是全国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贵州黔东南地区民族音乐比较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当地有苗族飞歌、苗族古歌、苗族酒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方面有木鼓舞、板凳舞、芦笙舞、锦鸡舞等,其中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反排木鼓舞”有“东方迪斯科”之称——这一民间舞蹈属于台江苗族世代相传的祭祀性舞蹈,富有独特性。民族舞蹈的元素都来自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贵州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悬崖陡峭,山路逼仄,往往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悬崖,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劳动中,为了安全,都肩挑高高的挑担,身体尽可能地靠着山壁行走,与此同时同边、顺拐的步伐就出现了,因而同边、甩手、送胯等舞蹈形态便衍生了。这种舞蹈的音乐旋律大都不复杂,在具有苗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中,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旋律在大小三度或者纯五度的乐句中摸进,但是节奏动感极强,热烈沸腾。在鼓点“咚哒哒 咚哒 咚达,咚哒哒 咚哒 咚哒”的反复敲击中,舞者们大幅度地甩胳膊甩腿,时而突兀转身,极像挑担子的人突然换肩……这种豪放的舞姿既蕴含着艺术中神奇的美,又带有劳动者泥土的芬芳。此次在“村BA”“村超”的赛场上,这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赚足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的眼球。

在球赛开幕式上,贵州的“侗族大歌”叫醒了所有人的耳朵。贵州黔东南侗族的音乐丰富多彩,各音乐类别特色鲜明,其中“大歌”是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已唱出国门,震惊世界乐坛。除“大歌”外,侗族的笛子歌、琵琶歌、牛腿琴歌也是各具特色,很多音乐类别已经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此外这里土家族的傩戏也是极负盛名,被人们公认为是“古代戏剧的活化石”。这些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化财富,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与其所处的社会、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贵州多元的音乐文化与生态体系。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这里的山地环境孕育了台江、榕江等地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场。过去的贵州,交通落后、出行不便,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交往。虽然它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它也让当地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状态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原始的侗族大歌没有向外界传播前,世界各地研究人员认为多声部音乐在中国是缺失的。然而当侗族大歌走出国门,在世界唱响时,世界各地专家为中国有这样美妙和谐的多声部音乐而叹为观止。

构成文化生态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虽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对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但是绝对墨守成规是不可能的,各地要发展都需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然而这必然会造成各地文化间的渗透和影响。县县通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的高铁,极大缩短了台江、榕江乃至整个贵州与全国各地往来的时间。交通的革命性变化,使高速通道沿途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成了国内外客商投资、旅游的乐土。与之相应的是,这里的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民族音乐文化也随之变化。

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发展对于原生态的保护来说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这也是不少民族音乐研究者担心的问题。在此之前,黔东南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逐渐被“边缘化”,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传承和保护黔东南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什么要保护民族音乐?因为从历史语境上看,民族音乐文化是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表达,它包含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增强民众凝聚力的情感纽带。

“村BA”“村超”的走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形成了很大影响力。这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民族音乐生态场发展的参照样本。贵州近几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尤其是交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大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无形中带动了各地民族文化的提升。人们不断思考、挖掘和利用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各地的民族音乐也就得到了较好运用,這就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项活动的火热传播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带来很大的机遇,以台江和榕江的“村BA”“村超”为例,出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侗语版)、《黔东南的七月》(民谣)、《远山》(村超版)、《可能》(村超版)、《我在榕江等你》(改编)、《一生所爱》(苗语版)、《奔跑吧 我和我的村》等原创及改编的歌曲。“饭养身,歌养心”,千年大歌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在“村BA”“村超”比赛中,全程会穿插一些当地民族音乐的表演,侗族大歌自然是不可能缺席的,在表演中可以看到侗族大歌“万人合唱”的壮观景象。

“网上几分钟,网下十年功”,民族音乐成为“村BA”“村超”的点睛之笔,与当地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进而形成的民族音乐生态密不可分。近几年来,黔东南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尤其是侗族大歌,更是普及到每村每寨,培养了上百人的侗族大歌辅导员和上千人的传承人。

貴州乡村体育赛事展现出来的蓬勃生机,是对民族音乐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的优秀注解,特别是当以多元少数民族音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遇上篮球、足球等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体育运动时,这种原生态、接地气、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文体融合必然势不可挡。

民族音乐在“村BA”“村超”中备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在台江、榕江等地广为流传的音乐,经过了时间的大浪淘沙。在千百年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宝藏,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豪迈、热情、团结以及坚韧不拔的文化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村BA”“村超”在全国走红后,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村歌”——侗族大歌也在网络走红。在2023年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地以侗寨鼓楼为背景、山川田园为舞台,上万人齐唱侗族大歌。瞬间,侗族大歌那起伏跌宕的旋律,曼妙优雅的歌声,激荡于山野之间……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籁之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服饰图腾,震撼惊艳了网友,深受网友喜爱,纷纷惊叹这是世界级的——“村歌”。

三、民族音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属于乡村文化的重要分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各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需要创造出来的特定的物化成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很容易被贴上“落后”和“腐朽”的标签,进而被一些网友或非专业人士批判,甚至在一段时间还形成一种特殊的价值导向。但随着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步伐的推进,各地都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村BA”“村超”中大量民族音乐的注入,为这些参与度很高的体育运动增光添彩,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竞技体育与民族音乐的结合,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为贵州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村BA”和“村超”均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极为丰富的黔东南地区举办,黔东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来源于清水江流域。这些民族音乐都是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瑰宝。这些民族音乐有原生态的一面,也有承载当地各民族间团结友爱的包容性的一面。在我国广博的地域上,乡村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孕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它的建设和发展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贵州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就来自乡村,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孕育而成。这些民族音乐汲取了民间和时代的发展养分,与贵州交通巨变、经济迅速发展等外界元素相结合,让体育文化和民族音乐形成水乳交融的新文化形式。贵州黔东南的民族音乐源自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无论贵州黔东南的台江、榕江,还是贵州其他地方的发展,音乐文化的振兴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民族音乐出现了传承断裂的现象,且发展模式陈旧。贵州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传承的裂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离开故土,走向城市,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都市生活,不少乡村基本都是由老年人和小孩留守。这样一来,民族音乐传承人大多年龄偏大——老龄化的发展会给传承带来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甚至会让传承消亡。据了解,现今很多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都是年事较高的民间艺人。随着传承人的逐步减少,甚至出现了部分民族音乐无人继承的囧境。无论是音乐的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

这几年来,贵州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从实际来看,民族音乐要想得到有效发展,良性生态的建立是关键。单一的政府主导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时难以阻止优秀民族音乐的消失。大家已经认识到民族音乐受到的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人通过抖音、酷狗等短视频平台就能及时了解当下的流行音乐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原生态特性和数字化的相对滞后,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排斥纯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在一些时段流失了消费阵地。“村BA”“村超”的出现,让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聚光灯下,“大歌”“飞歌”这些极为优秀的民族音乐被广为传唱,其他流行歌曲也被改编成苗语或侗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模式。而在此之前,虽然各级部门都在尽力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相关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导致黔东南乃至整个贵州省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村BA”“村超”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样板性的新业态。随着各种歌舞表演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从政府主导到民间自发都会形成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民族音乐发展,亟须创新民族音乐的文化发展模式,以“村BA”“村超”“村歌”为突破口,构建民族音乐人才的孵化基地,不断完善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让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唱戏,通过各种创新的方式进行宣传,最终走出一条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崭新之路。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村BA”“村超”的走红,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民族音乐与其耦合发展,也让民族音乐文化搭上这一班车,让民族音乐文化也走近大众。可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才会让大众所接受。尤其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更是不能脱离群众,必须牢牢结合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创作出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高质量作品,才能得到良好传播。拥有好的作品后,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融媒体等现代科技实现民族音乐数字化,借力“村BA”“村超”,总结传播模式、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四、结语

传承发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贯提倡从乡村做起,从民间做起,而此次“村BA”“村超”的举办对此项工作起到了令人惊叹的振兴作用。当然,如果没有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注入,这次出圈的“村BA”“村超”体育竞赛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奇特的魅力;而倘若没有在贵州黔东南两江举办“村BA”“村超”体育竞赛,这些深山里的独特美妙的乡村民乐,也难以插上飞天的翅膀。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多项工作的开展是一切民族音乐文化振兴和发展的基础。之所以这次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蝉之歌”“多耶”等美妙音乐能在赛场上放声高歌,是因为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在“村BA”“村超”比赛过程中大放异彩,游客在瞬间被感染,并狂热地喜爱上这些音乐。不难看出,当地政府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了很大的工作,他们功不可没。

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步转变为多元体系相互交融的发展模式。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要老百姓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享受。在这一大背景下,贵州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村BA”“村超”中出现的苗语翻唱、侗语翻唱等,都是民族音乐和现代文明兼容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只有不断深挖民族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村BA”“村超”“村歌”等“村+”,创新性地带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在全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场中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媛姣,冯毓杰.黔南、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及其改变[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5-8.

[2]李晶,陈璐.乡村振兴视域下凤阳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01):1-4.

[3]吴昊泽.音乐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和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为例[J].黄河之声,2020(01):162-165.

[4]张再杰,赵宛迪.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J].当代贵州,2023(03):10-11.

[5]肖育军.略论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发展[J].凯里学院学报,2017(0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