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2023-09-06 05:42祝佳楠
成才之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祝佳楠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再一次将德育放在了引领地位。为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果,教师应当采取适宜的策略,结合德育的方法和原则,促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挖掘教材内容,学习古今贤人的思想品格;联系课外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与思中进行德育;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自觉德育的习惯。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语文;德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4-0137-04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优秀的品格,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在生活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要重视德育的重要作用,把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格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一、挖掘教材内容,学习古今贤人的思想品格

古往今来,众多诗人与革命者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诗性哲思与家国情怀,都值得学习和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学习古今贤人的思想品格。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很少经历挫折与困难,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因此,对其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尤为重要。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对下片咏怀周瑜的词句进行分析,以启发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教师可先介绍周瑜以及词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周瑜的形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人想到周瑜,与自身处境进行对比,感到失意与惆怅,时光流逝、早生华发未能建功立业,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借周瑜感慨自身的遭遇。然而,词人并没有沉浸在失意与惆怅中,转而想到,在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有自己,还应该有更多的人和事。由此可见,苏轼的“人生如梦”不是消极避世的“人生如梦”,而是在认清“人生如梦”之后,依旧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倔强[2]。苏轼能迅速从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他旷达洒脱的情怀。消极悲观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昂扬向上才是人生该有的状态。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到一切都已经过去,再回首相望,会发觉无论是挫折还是坎坷,都隐匿在岁月中。我们也要如此,不畏人生坎坷,处变不惊,作出了选择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家国情怀”是指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其中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字书写,而是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归属之感。它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是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选择勇于担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有一篇课文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舍小家为大家、忍痛与妻子分別的情景令人动容,心怀天下的大爱值得敬佩。《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信。面对即将到来的起义,生死难卜,他思绪翻涌,写下了这封诀别信。虽然心中满含对妻子的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信中多次强调“吾至爱汝”“吾不能忘汝”,可又“卒不忍独善其身”。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将生死置之度外,舍弃了对妻子、对家庭的情爱,转而投向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

文中“夫妻情深”和“家国使命”并行的两条线索,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作者出生在黑暗的时代,家国情怀使他无法独善其身,这种分别之情深沉而伟大,令人感动和震撼。“《与妻书》既是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书,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所有革命党人的正气歌。”[3]在那个时代,与林觉民同行的革命志士还有很多,他们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甘愿为成就祖国大业牺牲性命。

二、联系课外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古圣先哲的智慧和思考,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学习和坚守。关于传统美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课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选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和精彩片段,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把握其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将其重要理念传递给学生。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为例,在梳理选篇大意后,教师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四位弟子的性格和孔子的态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子路率尔而对”,可看出他的坦诚直率。孔子“哂之”,赞同他的志向以及“为国以礼”。从冉有的回答可看出,他是一个谦虚谨慎、有分寸的人,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满意。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能看出他重视以“礼”治邦,孔子认为他通晓“礼”,可以大用。曾皙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赞扬,他没有正面说自己的志向,而是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曾皙的从容豁达、自在洒脱。儒家思想重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皙抛开治国理政,只谈自身宁静淡泊的生活。他描绘祭祀出游的画面,既体现了“礼”,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沂水春风的精妙其一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其三在于人与社会的和谐。”[4]这是一幅世界大同、与民同乐的盛世愿景,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太平景象相符,因此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教师可在此时引导学生对孔子核心思想进行思索:从文中能看到孔子对“礼”的重视,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仁的本质是合乎理,外在表现是合乎礼,因此只要守礼,便可到达合乎礼、达到仁的境界。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达到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与社会的文明发展和政治秩序的稳定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境界。只有达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架构起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统一的桥梁[5]。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忠君爱民等。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础条件。孔子的思想流传了两千年,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教师可列举论语中的典型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论语》蕴含的丰富的智慧,引导学生以孔子思想为指引,规范自己的行为。

《论语》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丰富思想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践行。教师可让学生课下阅读《论语》,按照分好的语文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并说明其思想的重要意义。这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史记》《左传》等都值得学习和研讨。教师要广泛挖掘教材之外的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应着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在大的主题中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为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开展宣传演讲、角色扮演、辩论比赛等;也可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调查报告,如人們的环保意识、“孝”的行为等;还可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师可在班级举行辩论比赛,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辩论题目,以用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如“在人际交往中,坦率、隐忍更能解决矛盾”“人际交往更应该说我想说的,别人想听的”“从未得到比得而复失更可悲”“应不应该相信时间会治愈一切”“拒绝平庸、接受平庸使生活更有滋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是否可以成败论英雄”等。学生通过辩论可以学到更多知识,锻炼论辩能力,使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思辨思维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主题的选取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包括心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态度教育等,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所形成的辩证思维对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时的心态具有调节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与思中进行德育

对学生的德育不只是教师的输出,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自主进行阅读,不断增加阅读量,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习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引发直击心灵的思考。学生自主阅读所得到的情感体验更为鲜活生动,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判断是非善恶,塑造美好心灵,崇尚真、善、美。阅读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进行德育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随着阅历的增加,学生在重新阅读时,还会产生不同的思考,用文字记录下来,便于对自己进行纵向了解。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与课程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文学作品,为学生的课下阅读指明方向。例如,在教学《窦娥冤》时,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关汉卿创作的其他著名的戏剧。《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塑造一个虽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善良的封建社会下层被压迫的妇女的形象。除了本课所学的《窦娥冤》,关汉卿还创作了其他著名的戏剧,如《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等。《窦娥冤》还是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自行查找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并进行阅读,体会其所具有的共同的思想主题,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角色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角色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从对角色的同情和喜爱中,将角色的思想品德、个性精神以及在与人相处中体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在为人处世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师还可以将阅读视野扩展到国外戏剧作品,为学生推荐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悲喜剧的异同点,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这不仅能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戏剧认知,还能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悟,获得精神和思想的成长。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以起到德育的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自觉德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经历,可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形成自觉德育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尊重、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6],在交流和讨论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德育知识水平与德育能力。最好的德育是教师能够将其毫无痕迹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在生活中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得学生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地将道德内化为自己心中的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道德需要,让学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自己、为他人营造合乎道德礼仪规范的“大同社会”的环境,从而真正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六、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德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还是每位教师、每个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身为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在教授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2]叶妙童,张艺弛.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解[J].名作欣赏, 2022(21):87-90.

[3]吴莹.柔情侠骨的世间绝唱———林觉民《与妻书》赏析[J].名作欣赏,2022(02):99-101.

[4]赵梦莹.跨越千年的理想碰撞———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J].名作欣赏,2022(05):90-92.

[5]刘灏萱.基于《论语》文本浅析孔子“仁”“礼”思想[J].汉字文化, 2022(12):185-187.

[6]王红兵.化知为德润物无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5):42-44.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Zhu Jian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pose to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develop quality education, play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eaching, and once again place moral education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strategies, combine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exploring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lear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of ancient and modern sages; connect with extracurricular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virtu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combine it with real life;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engage in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reading and thinking; create a good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form a habit of conscious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having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talent;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