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在创伤中心建设的应用研究

2023-09-06 06:47吴威
健康之家 2023年14期

吴威

摘要:目的 探讨改进多学科会诊(MDT)模式联合绿色通道流程在创伤中心建设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3年4月我院创伤中心中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会诊救治模式,观察组使用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比较两组启动相关指标、抢救成功率及时效性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创伤指数和创伤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及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创伤中心建设中应用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及到达急诊科至手术开始时间,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改进MDT模式;绿色通道流程;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患者具有患处疼痛、功能障碍、肿胀等临床表现,病情危重时会出现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败血症等情况。既往临床针对创伤中心收治的患者主要采取以专科为主的多学科会诊救治模式,但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该模式难以满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在治疗时间和流程方面有待优化和完善[1]。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改进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逐渐应用到临床中,获得了较好的救治效果。改进MDT是以传统MDT为基础,优化和完善会诊时间和会诊流程;绿色通道流程则是一种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且更加快速、安全、有效地给予患者诊疗服务的救治模式[2~3]。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3年4月我院創伤中心中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改进MDT模式联合绿色通道流程在创伤中心建设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3年4月我院创伤中心中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0~75岁、平均(45.71±10.14),创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爆炸或挤压伤8例、高空坠落7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21例、女性14例,年龄10~75岁,平均(46.51±9.89),创伤原因:交通事故14例、爆炸或挤压伤9例、高空坠落7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家属救治积极且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有肿瘤、妊娠等其他重大慢性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常规会诊救治模式

患者进入急诊科后,由首诊医生负责抢救患者,首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完善相关检查,结合患者症状、体征,邀请相关科室进行急诊会诊。如果明确是相关专科急症,需要向上级医师进行请示,再次进行高级别会诊;会诊科室针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相关专科疾患诊治,把患者转入到主治科室后给予后续治疗。

1.2.2 观察组使用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

由创伤中心组建MDT救治队伍,针对创伤患者给予多学科协作救治,保证救治有序开展。在该过程中组建两支队伍,成员包括相关科室的专科医生、专科护士;涉及相关科室有骨科、急诊科和外科等。各个科室均由行政主任级别的主任医师参与,且附带1名或2名副主任医师和专科护士。

院外急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情况时,提前对院内创伤队伍联系。院内急诊科医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即刻建卡挂号、开通绿色通道等。

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后,由首诊医师对患者是否满足创伤中心的启动标准进行判断。满足标准后,需要由急诊科对MDT医护队伍进行呼叫,由MDT医护队伍初步诊治创伤患者。

检查期间如果发现需要有其他科室参与,创伤中心轮值组长联系相关科室人员,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若创伤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需要接受手术治疗,需要马上启动住院模式,紧急配血、输血,有效节省救治时间。针对危重患者,先对其进行抢救,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外出检查、收治入院、转送手术、转运等流程。

此外,创伤中心轮值组长要跟进患者的手术和后续住院交接。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启动相关指标:包括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创伤指数和创伤严重程度。(2)比较两组时效性相关指标:包括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和到达急诊科至手术开始时间。(3)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启动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创伤指数和创伤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时效性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及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见表3。

3结论

创伤是临床中急需解决的常见安全问题,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既往临床针对创伤患者主要采取以专科为主的诊疗模式,该种模式下由于临床医师具有专业局限性,影响患者救治成功率[4~5]。现阶段,创伤中心建设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和基础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缺乏完善的创伤中心救治体系。

对于创伤患者,尤其是危重创伤患者,遵循黄金1 h救治理念非常重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将患者送到创伤中心,给予有效救治,可以有效避免病情加重,提升抢救成功率[6~7]。本研究将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引入创伤中心的建设中,获得了较佳的救治效果。改进MDT是基于传统的救治模式的一种诊疗模式,通过利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整合性、精准化、个体化的诊疗模式[8]。改进MDT通过结合多学科诊疗意见,降低了医生专业局限性对救治的影响,可以快速评估患者病情程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诊疗流程[9]。

此外,通过改进MDT模式,紧急开通绿色通道流程及开展预住院模式,可以为创伤患者开通一条“生命之路”。绿色通道流程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有效、安全、快速和有序的诊疗服务,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10~12]。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早期介入,统一领导,齐心协力,调配资源,事中干预和指导,事后总结,形成闭环,有助于完善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并逐步形成奖惩制度制定和绩效激励,对创伤中心建设有效推进形成积极作用[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格拉斯哥昏迷、创伤指数和创伤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及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对创伤中心建设具有较为积极影响,可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就诊流程更有效率,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创伤中心建设中应用改进MDT模式和绿色通道流程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MDT医护队伍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及到达急诊科至手术开始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鑫,曹福志.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12):141-144.

[2] 石蕾,李玥,周志蓉.MDT護理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时间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6):107-110.

[3] 陈晨,王明明,邹圣强,等.急诊老年危重创伤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2,36(15):2765-2770.

[4] 宋湘玲,丁岚,赵雪成,等.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8):60-63.

[5] 李龙倜,夏俊琳,王娜,等.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创伤急救体系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29(1):30-32.

[6] 黄永生,赵腾飞,文礼春,等.三级创伤中心急救流程再造对严重多发伤救治的疗效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2):927-928.

[7] 吕君,乔安花,卢跃,等.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绿色通道就诊流程的优化及效果评价[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1,2(6):491-495.

[8] 罗羽,刘丹,胡玲英,等.创伤中心基于协同护理模式下1例多发伤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21,19(26):3736-3738.

[9] 田雨.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4):474-475.

[10] 杜哲,黄伟,王志伟,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2(2):298-301.

[11] 邓鹏,陈建红,周祥军,等.县市级创伤救治中心MDT模式对提高重症创伤患者生存率的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6):163,165.

[12] 陈三梅.创伤中心支持下的MDT和绿色通道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0):99-100.

[13] 付皎洁,赵红梅,狄开荣,等.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8):50-53.

[14] 王平萍,余雪瑜.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1):1553-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