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刻铜以铜为纸镌春秋

2023-09-08 06:09白英
旅游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房墨盒王维

白英

凿刻

以刀为笔,以铜为纸,敲敲打打,千錾万刻,铜墨盒、铜镇尺等文房案头文具上镌刻着一幅幅独具神韵的诗画。刻铜,亦称文房金工,指在铜质文房用具上镌刻绘画、文字等,是一项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雕刻工艺质朴自然,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赋予了书画作品浓烈的金石韵味,融雕、镂、刻、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以精美厚重的历史印痕和文化承载,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瑰宝。

平遥刻铜文房金工

走进平遥古城,浓重的青灰色迎面扑来,城墙、街道、民居、商号、店铺、庙宇……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城原有的格局和风貌。老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镖行票号,各式店铺琳琅满目。西大街上一处古色古香的老宅院内,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缓缓传来,循着声音寻到了刻铜艺人王维民。这是一位朴实内敛的中年人,话语不多却手艺灵巧,待人接物周到细致热情有加,颇具老平遥人精干又勤奋的气质。古院的大树下,他坐在一张小小的工作台前,时而凝神端详,时而起锤走刀,精心地敲打着一件一尺见方的大铜墨盒,忘我地沉醉在铜器美妙的艺术世界里,谱写着刻铜艺术华丽的篇章!

王维民最常刻的是铜墨盒,在他的作品中,题材多种多样,有佛道像、人物像、风景图案、动植物怡情图案等等,还有成组的历史人物、传统文化故事,方寸之间营造出一种雅趣意境。刚刚完成的《八仙过海》铜墨盒,就是以神话人物为主题的作品,画中8位神仙騰云踏浪,人物神情逼真自然各具特色,身姿体态丰盈而优美,就连人物所着服饰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线条都非常流畅,整幅画面古朴典雅,独具神韵,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铜艺精品。“刻铜这门手艺比较独特,我们平遥刻铜,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王维民耐心地介绍着他的一件件作品,看得出来,他对这门艺术是由衷地喜爱,铜墨盒、铜镇尺、印章、印规、铜砚品、铜笔搁、铜盘等,每件作品都承载着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由于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书画篆印,极富文人书卷气,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所以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收藏艺术品。

平遥古城一隅

携铜入画,不断精进技艺

出生于刻铜世家的王维民,年少学艺,醉心于刻铜艺术已二十余载。说起平遥刻铜技艺的历史与传承,他感慨万千。这门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錾铜艺术。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古代刻铜艺术品被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近代刻铜源自錾花,明清时期錾刻日渐成熟进入兴盛期,刀刻如写,刻铜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清晚期至民国初期,刻铜名家辈出,如陈寅生、张樾丞、张寿丞等。平遥刻铜艺术的古代传人无从考据,但是清嘉庆年间已经有专门从事刻铜的手艺人存在了。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平遥城内就有几家刻铜铺相继成立,如“永宜昌刻铜铺”“广奉昌刻铜”等。

王维民家祖传的刻铜技艺,王氏平遥刻铜第一代,始于王维民的曾祖父王文魁。王文魁师承张樾丞。张樾丞是民国初期刻铜的名家,堪称“刻铜圣手”。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王文魁到天津的平遥“日升昌”分号任职,因经商需要经常往来于京津两地。在此期间他被京城精美绝伦的刻铜技艺吸引,于是向刻铜名店“同古堂”的张樾丞大师求艺。后来,王文魁回到平遥,也将所学到的刻铜技艺带回了家乡。第二代传人,是王维民的祖父王慎言(生于1909年),他继承先辈技艺,开发创作了平遥古城十景、平遥历代名家书法和绘画、山西传统吉祥纹样等作品,刻铜技艺风格具有了平遥地方特色文化。第三代传人就是王维民(王维民的父亲在工厂上班没入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具的变革,他重塑文房刻铜艺术的精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金石书法、传统绘画、人物肖像等形式,皆能以刻铜表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达到了虽刻犹写的境界。

一刀而就神韵尽显

王维民一丝不苟地在铜墨盒上錾刻着,铜器制作工具品类繁多,在王师傅的手里,件件使用得灵活自如,錾子和锤子在他的手下,像是有灵气的笔,随着他的敲击,所刻的人物呼之欲出,就连发丝和胡须都是根根分明纤毫毕现,刀法细腻,神韵尽显。“每一件刻铜作品的创作,都没有先例,全靠自己的感觉。力度和手劲的大小,凭的是多年的经验,不容半点疏忽,一锤打下来可就再也回不去了。”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从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到画稿、凿刻等,工序繁琐,耗时较长。王维民说,决定作品的好坏最关键的因素是画稿,他正在创作的是一件以历史人物“李大钊”为题材的作品,为避免刻制时走样,他在墨盒上直接起稿。历史人物的创作在所有题材中,难度最大,不仅要形似还要有神韵。“手腕要有力,紧握刻刀巧用力,刻刀在铜板上的走向才能顺畅自如,刻出的深浅才能如心所想”,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开脸”最重要,要求人物五官协调才能传神。王维民在刻画人物时,习惯在确定人物的脸形轮廓后,先刻鼻子,形成人物脸部的中轴线,然后再刻眼睛,先左后右。在刻眼线时,不能边看边刻,必须凭手感一刀而就,而线条的效果取决于錾子行走的速度和锤子打击的力度。王维民的刻铜工艺常以白描线条为主,“线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如何,尤其是长线条,比较难刻。”只见他聚精会神,凿刻时手、锤、刀协调一致,凭着长时间的磨练与经验,人物五官一气呵成,刻出的线条自然流畅,人物形象英气逼人呼之欲出。刻好画稿后,他用细钢锉和细砂纸将刀口的毛刺磨掉,细水砂纸抛光,毛刷刷掉碎屑,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刻铜技艺的特殊性,要求艺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书画的理解、自身修养、擅长刀法等,都会决定刻铜作品的最终面貌。王维民熟练掌握了镌刻、凿刻等多种技法,镌刻操作时达到了心手双畅、以刀代笔、挥洒自如。拿起刚完成的《李大钊》铜墨盒,仔细端详,人物的发丝和胡须根根分明,神态惟妙惟肖。“古人刻铜以线条为主,不讲究光影,我在刻李大钊头像的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白描与西方的素描相结合,这样刻出来的人物肖像不仅有一种水墨效果,更具立体感。”

王维民:学贵以专,方可有成

持之以恒苦练技艺

以铜面作纸绢,铜铁相搏,铿锵奏进,镌刻出一幅幅具有淳厚金石味道的作品。融书画、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刻铜艺术要求艺人不仅具备娴熟的刀工,还得有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底以及丰富的艺术学养和创造力。不同于纸上行书作画通过墨色的浓淡、色彩的差异来表现艺术效果,刻铜艺人挑战更大,要表现这样的效果需要灵活地运用凿、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而这,正是刻铜艺术的独特魅力。

刻铜艺人要在或大或小的铜器上刻诗作画,所以必须要写好字练好画才能胜任工艺的需要。出生于1962年的王维民,少年时期受祖父影响,对祖传的刻铜技艺以及书法、绘画很感兴趣。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可是王维民却不一样,自上小学时开始平时没事时就喜欢看看连环画,或者是临摹书法名帖和名家画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寒暑假期学习各种画谱和字帖,并将《芥子园画谱》全部临摹,除了临摹绘画作品,王维民还研习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的书法作品,这样的潜心学习直到工作后也没有间断过,这些都为他日后专职从事刻铜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持之以恒,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最大的动力。王维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刻铜知识,即使在他参加工作后,也从没间断过。高中毕业时,恰逢平遥县推光漆器厂招收画工学员,王维民以仕女人物绘画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厂后跟随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学艺,薛大师的传授和指教让他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新的认识。然而,由于生计所迫,在漆器厂做了两年后,他到当地一家工厂当了工人,1996年遇上工厂改制,王维民被迫下岗了。也正是这个时候,平遥古城古玩一条街开放,王维民有朋友搞古玩收藏,收藏品多是些熏香炉、水烟袋、旱烟斗等金属之物,以铜器居多,其中有不少是素面铜器,其上若有装饰纹样,售价便能高一些。朋友知道王维民善于绘画,便登门询问是否可在素面铜器上镌刻图案,出于好奇新鲜,王维民便应允了下来。“儿时虽观摩过祖父刻铜,但并未亲自上手。”拿着古人的刻铜作品,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研究,心中便有了路数,从此开始专业从事刻铜艺术,将这项祖传的技艺当成事业来做。

学贵以专方可有成

刻铜有较高的门槛,但得益于从小的美术功底,王维民的刻铜之路开始得比较顺利,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过后则利索”。技艺易学,以画稿摹样,照葫芦画瓢,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要想刻出一件具有一定艺术品味的作品却不是那么容易。

“学贵以专,方可有成。”虽然王维民的刻铜技艺是从模仿古代名家高手的作品起步的,但是继承还须发展创新,一味地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他在创作中,开始用心揣摩,独立创作,参照先人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书法、绘画方面的心得融入其中,继而发展创新。内蒙古的一位藏家定制了一款《八十七神仙长卷》,这是王维民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一个作品,长两米,宽二十厘米,分刻在四块铜板上,画中有形态各异的87位神仙。还有一件铜砚屏作品《西园雅集图》,图中的人物众多,有苏轼、米芾、李公麟等16位名人雅士以及仕女、书童等共计21位人物。创作这些人物众多的作品时,他非常谨慎,“人物的服饰装束是否符合当时的年代背景,环境物件的设置摆放是不是遵循古制?创作不是凭空想象,不能随意,都要逐一查阅相关古画和史料”。吟诗、作画、弹琴、题壁、论禅,王维民参照古人的作品将这些场景重新构图,除人物外还要处理好树、石、竹、草等配景,虚实结合,过度自然,把整个画面的场景布置得合情合理。早年在漆器厂学过工笔画的他,把中国画白描的手法,并借鉴西方素描的技法,将其与刻铜刀法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刻出的每个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线条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很难驾驭得如此纯熟。

神话人物细节

刻字

游人欣赏刻铜技艺

“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这是王维民从事刻铜艺术的深切感悟,一路走来,他边钻研、边实践,作品工写兼备、题材丰富、生活气息浓郁,不因循守旧,毫无匠气,加上细腻洗练的刀法,更有突破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王维民经常带着他的作品去全国各地参加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刻铜海上雅集,现场刻铜展示,得到专家的赞誉;2012年4月,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四件文房刻铜作品入选参展;2012年7月,参加了平遥县举办的第三屆雕塑作品展,获得雕塑艺术人才荣誉;2013年8月,在山西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中,他设计的文房刻铜傅山先生(墨盒、镇尺)旅游纪念品获得银奖。他的很多作品得到了全国刻铜业中行家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被称为当代刻铜高手“维”先生。在这条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他觉得自己还需不断打磨,全面提升修养,才能创作出更多为世人所称道的作品。“刻铜是我的最爱,也是我的生活,艺无止境,用匠心传承技艺,我要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努力奋进!”

猜你喜欢
文房墨盒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陈道明
陈杰
达云飞
马金海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