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内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2023-09-09 11:07郭宏谚
甘肃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生活化问题

郭宏谚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生活化”。文章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相关研究,调查分析了县域内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从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生活情趣、打造生活课堂、开放学习空间、开展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研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6—0095—04

小学语文选取的课文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完全可行的,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并将语文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借助生活体验开展课堂学习,丰富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情实感,同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研究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大力提倡教学“生活化”的当属教育家陶行知,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是其著名论断[1]。当代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我们的思想工作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2]当代语文教材改革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刘国正说:“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收效不明显的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语文)》成果最具典型[4],其他研究成果都是一线教师的研究经验介绍,多大同小异、比较零碎,对县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操作性不强。笔者通过认真学习教育专家研究理论,仔细总结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结合所在学校校情、教情、学情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力争形成适合县域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生活化”策略。

二、县域内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随机抽取泾川县中街小学100名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的教师表示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是依据教材内容随性而为,学校学期初没有统一谋划;55.5%的教师指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缺少深度的理论,教师只能机械地处理相关教学问题;62%的教师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但对学习效果很少过问、考查;52%的学生表示对教学中生活化的内容听得似懂非懂;80%的学生说每学期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两三次;58.5%的高年级学生认为教师教给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文的方法过于抽象,教师更注重让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别人的优秀习作来揣摩写作技巧与方法。经过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县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当前,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字词句段篇相关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过分强调完整的教材体例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忽视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失去了“生活气息”,最终扼杀了语文应有的人文底蕴和诗意情趣,扼杀了语文教育本身丰富精神生活、形成审美情趣、提升生命意义的价值。

2.教师“生活化”教学方法过于机械。部分教师虽然明白“生活化”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易行的“填鸭式”方法,对课文内容的拓展也是从教师的感受、体验出发,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3.教师“生活化”教学能力过于欠缺。一些教師很少学习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等,教育教学能力受到限制,语文教学“生活化”认识肤浅、处理不够机智,有时流于形式;或者干脆就教材教教材,教学内容被几十篇课文固化,教学场所被四面墙壁固定,授课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体验,教学目标不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教学空间极少向校园、家庭、社会延伸拓展,语文教育失去了活力。

三、县域内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优化策略

1.提升专业素养,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打好基础。一是不断夯实知识水平。丰富的知识是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语文专业理论知识。业余时间可以阅读一些教育名家的论著,争取做到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书中的精髓要义一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积累、沉淀,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还要经常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并对比阅读新旧版本,吃透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还应该通过网络大量学习一线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吸纳科学的观点、措施、策略等;还应具备实践精神,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并经常反思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不断修正改进。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在教学经验之上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二是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解读教材,也可以根据学情处理、加工、整合教材,以利于创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以便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在教学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的教学评价;还要机智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要自发地开展教学研究,善于从大量的教学现象中探索总结规律性的成果,抓住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培养生活情趣,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夯实基础。一是努力构建生活化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这种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对“生活化”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既关心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世界、成长经历,与他们民主、平等、友爱相处,这样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二是努力创建生活化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既指校园环境,又指教室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重大节日的更替,开创植物角、动物角,与学生一起种花、养小动物,开设图书角、科技长廊,与学生一起阅读、探索科技问题;还可设置文化长廊,定期宣传重大节日的由来、意义等。教学环境一旦生活化、科学化、人性化,那么“生活化”语文教学也必然充盈强有力的生命活力,师生必然会在充满童真童趣和温馨生活气息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3.打造生活课堂,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激活“动能”。一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必须从学情出发,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并将两者巧妙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以激活“生活化”教学的“动能”。情境创设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分为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游戏角色扮演、问题辩论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利弊,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比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围绕“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远、近”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开展辩论,学生一下子有了学习热情,其间蕴含的道理弄得明明白白。二是全力体验生活化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发现、挖掘、体验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从而感知理解文本,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比如,开展阅读教学,一定要在“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指引下展开。课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调查、体验,完成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课堂上,学生依托课前掌握的资源和生成的认知,同伴之间开展互动合作、探讨交流,自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后,依据课文内容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内容,进一步体验感悟文本,做到触类旁通[4]。三是全力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以课堂为起点开展“生活化”活动,使得教学更加接近生活。同时,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比如,教学《乡下人家》时,笔者安排学生周末在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与爷爷奶奶生活一天,亲自感受乡村人家朴实、勤劳的田园生活,感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同时将自己老家与作者的乡下人家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然后带着这样的体验认知品读《乡下人家》就容易多了,而且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又如,在学习了《腊八粥》一文后,笔者鼓励学生回家跟妈妈一起学做腊八粥,了解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体验家乡腊八粥的滋味,并完成小练笔《家乡的腊八粥》,进一步感受温暖的亲情。

4.开放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持久发力。一是在校园里学习语文。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平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每周开展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发现,都可以作为语文资源为其所用。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记录喜爱的植物生长过程,把这些写进日记本。又如,下一周班级承担国旗下演讲任务,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分别策划主题、撰写演讲稿,最后综合评定优秀稿件作为班级讲稿。再如,班干部竞选、体艺活动、少先队活动、手抄报比赛……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让学生观察、体悟、记录,激活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二是在家中学习语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一重要资源,与家长一起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如,与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督促孩子写读书笔记,引导孩子借助互联网辅助学习,灵活评价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等等。还可以围绕不同学生家庭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如,学生张三的父母不会讲普通话、字也写得不规范,可以让张三对父母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李四的家长是做餐饮的,可以让学生帮店里设计宣传广告等等。三是走向社会学习语文。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开放學生的学习空间,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参加植树活动、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开展社会调查、研学旅行、参观博物馆、组织春游秋游……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必然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将语文学习、个人潜能、社会需求融为一体,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教师可抓住“垃圾分类”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的垃圾处理情况,采访市民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统计受到破坏的垃圾桶数量,随后就县域垃圾分类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5.开展多元评价,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提供保障。评价是指挥棒,关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评价之目的就是引导师生立足生活、面向未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为,应以教师、学生、同伴、家长为评价对象,既评价生字词语的掌握、背诵朗读情况、课外阅读状况、写作及口语交际水平、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还评价语文学习的态度、情感、方法、个人素养等;既可以采用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既要等级式的定性评价,也要分数式的量化评价[5],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师生关注、收集平时“生活化”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成长记录袋就是最好的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载体。通过开展多元评价,不断引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总之,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生活的影子,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素材,语文教师必须紧扣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采取多种举措、多样方式、多元评价,将语文教学“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因生活而富有魅力、生活体验因语文而分外美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王春丹.让生活化资源使语文阅读教学“活”起来[J].考试周刊,2020(10):43-44.

[5]马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355.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生活化问题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