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保障

2023-09-09 11:08任振林乔晓艳孙姗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保障机制全面发展

任振林 乔晓艳 孙姗

[摘要]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关键词]高职;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作者簡介]任振林(1965- ),男,湖南澧县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乔晓艳(1984- ),女,山东烟台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在读博士;孙姗(1982- ),女,湖南怀化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一般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五育融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X22B033,项目主持人:孙姗)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100-07

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五育融合育人是高职院校实现这一使命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的问题,需要正确理解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的五育培养目标,相应地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一、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核心要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五育并举

新时代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要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本、以体育为基、以美育为魂、以劳动教育为径。以德为先是因为立德树人重在以德为先、以德铸魂。德育是五育之核心,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以智为本是因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必须坚持职教特色的能力本位培养目标,创新智育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培养新时代产业需要的人才。以体为基是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都离不开健康身体的支撑,必须推崇健康理念,实施体育固本行动,为五育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以美为魂是因为美育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心灵。要以美为魂,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素养,强化职业教育孕育英才的文化底蕴。以劳育为径是因为劳动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举措。劳育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效途径。

(二)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要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五育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整体。德育是培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是有科学实证支撑、历史逻辑验证的道德教育,又是有人文精神引领滋养的知识技能教育,德育与智育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智育中除了有广泛的德育素质要素外,也存在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其综合素质。体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过程,学生个体的体育活动需要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与智育相关;集体体育活动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德育相关;体育运动能展现力量之美、韵律之美、协调之美等,与美育相融。美育包括美育知识的传授、审美能力的培养,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心灵,因此美育中也有德育、智育、体育等的融合。劳动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要健康身体的支撑,又进一步锻炼体魄、丰富精神世界、感知并创造美,因此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样是相互融合的。

(三)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方针。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由此,构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坚决抛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独立育人、自成体系的做法,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课程的育人壁垒,综合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育人的有机融合目标。要将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政行企校协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五育融合育人格局。

二、新时代高职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行业特质、国家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

(一)德育素质培养目标

德育素质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认真负责、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勤勉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职业品质。

(二)智育素质培养目标

智育素质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专业技术素质培养、学习和创新素质培养、社交和创业素质培养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对自然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学生掌握与新时代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专业技术素质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既掌握与新时代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技术,能够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又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创新素质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高职要培养具备紧跟新时代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迁移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社交创业素质包括社交与适应素质和创业素质两方面的素质。社交与适应素质主要指从业者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创业素质主要指从业者所具备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等。高职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三)体育素质培养目标

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并具备工作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具备乐观向上、自信豁达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能够较好地处理、协调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情感、正确的从业态度、较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敢于竞争的精神和追求成功的心理。

(四)美育素质培养目标

美育素质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培养和审美素质培养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优化内在品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礼仪。审美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能够自主发现美、辨识美、创造美、弘扬美,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五)劳育素质培养目标

高职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的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的劳模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的工匠精神。

三、新时代高职五育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五育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五育融合育人中的重要环节,是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关键内容。要坚持五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强化五育融合必修课体系,优化五育融合选修课体系,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五育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总体原则

1.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原则。五育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五育各自有独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但五育独立并不是五育分割,五育之间应相互渗透融合。一方面,要按照五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设置五育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凸显五育并举各有侧重;另一方面,要通过挖掘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每门课程本育与他育的培养目标,开发他育相关要素的教学内容,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建立全面育人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现五育有机融合,达到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

2.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原则。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必须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在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统筹五育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发,在确保五育融合必修课作为五育培养主阵地的同时,高度重视五育融合选修课的开发。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开发更多的选修课,丰富和完善五育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原则。高职教育要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坚持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导向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特色,也要坚持专业和产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发五育融合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4.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以第一课堂课程为主阵地,第二课堂课程为支撑,校内校外两个场景相结合,系统构建涵盖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统筹开发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二) 第一课堂课程体系

1.必修课体系。五育必修课体系是五育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担负着五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必须全面强化。要根据五育培养目标要求,开设足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必修课程。德育必修课设置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与军事理论、德育教育等课程;智育必修课设置有科学文化类必修课、专业技术类必修课、就业教育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体育必修课设置有体育技术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美育必修课设有人文类文化必修课;劳育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理论课)。其中,智育教学体系中的科学文化类必修课要根据相应的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技术类必修课要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职教理念,按照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共享、专业方向核心技能课程分流、职业拓展技能课程可选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群平台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实践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有机融入,开发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必修课的课程标准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门课程均有明确的五育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实现各门必修课培养目标的五育融合。具体教学中,根据课程五育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他育教学元素,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五育融合,促进学生五育综合素质全面培养。

2.选修课体系。选修课更能体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五育融合必修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要特别关注五育融合选修课体系的开发,坚持五育全面发展目标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做好选修课设置与开发顶层规划,明确选修课开发模块和总体培养目标;建立选修课遴选与建设管理办法及选修课教学管理办法,严格遴选流程和督查管理,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打造五育融合选修示范课,确保选修课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五育必修课体系由于主要侧重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而针对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较少,因此选修课要更加侧重于美育和劳育方面的课程开发。为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技术拓展能力、人文艺术与审美素养、工匠精神等,五育选修课程体系可以按国学与人生、科技与管理、技能训练、人文与艺术、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及其他等类型开发选修课,分别纳入五育教学体系中。德育方面主要是国学与人生类选修课;智育方面主要是科技与管理类和专业拓展技能训练类的选修课程;美育方面主要是人文与艺术类选修课;劳育方面主要是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类、传统手工艺的技能训练选修课。通过系统开发,明确课程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挖掘相关的他育教学元素,优化课程内容,编制高质量的选修课课程标准,加之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本育的同时做到他育,实现五育选修课之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五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拓展途径。要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切实打造一批第二课堂精品活动,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操作方式灵活和覆盖面广等优势,要着眼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审美素质以及工匠精神培养等,建立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打造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可持续实施又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在明晰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教育的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考核评级机制,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成效。

2.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把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各种学生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增长知识和才干,促进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又一重要的第二课堂阵地,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按照五育全面素质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安排足够活动经费,配备合适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打造更多明星社团和社团活动品牌,彰显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要按功能进行科学分类,可重点建设思政研究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和志愿服务类等学生社团,各类社团协同发展、各有侧重,通过各种类型的社团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指高职院校和二级学院层面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公益活动。要坚持思想引领,自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学校志愿服务全过程;坚持社会实践育人,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坚持防范重大风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科学的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4.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按照学校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有留校勤工俭学、家教、零工等侧重经济利益的实践活动,做义工、支教、支农等锻炼能力和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要科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合理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管理,明确素质培养目标,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四、新时代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機制

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建立有效的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可以发挥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各自优势,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协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五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政府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协同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提供职业教育政策支持,营造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推进的职业教育环境。行业企业要与学校共同承担办学主体责任,建立校企共赢合作关系,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与职教标准有机结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行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承担社会培训和技术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联盟),打造政行企校长效合作交流平台。面向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行企校协同创建现代产业学院,完善四方协同的产学研融合机制、专业共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互补机制、文化交融机制和一体化育人机制等,不断创新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深化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等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原则,按照“实务化、实战化、仿真化”要求,开发项目化课程,推行理实一体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长为全方位适应现代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十大育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建立多元多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多元多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实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和实现五育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要构建覆盖学校、合作行业企业、相关社会组织等多元,形成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育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高职院校第一课堂课程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理实一体”“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五育融合”的要求。常规课程的评价,要聚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应用和态度养成的情况及课程他育素质的要求,其理论知识、技能应用、态度养成以及课程他育各自所占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科学设定。整周安排的实训课程如专业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态度养成和操作规范以及德育和劳动教育素质等。课程他育的考核要求主要根据五育中不同育人体系课程来设定,五育体系中所有课程都有对智育素质的考核要求,思政课程要考核相关课程美育的素质要求,智育课程要考核课程思政、课程美育、课程劳育的素质要求,美育课程要考核课程思政的素质要求,体育课程要考核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方面的要求,劳育课程要考核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育人方面的要求。

(四)实施第二张成绩单

制定第二张成绩单的具体实施办法,将在校生竞赛比赛、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志愿公益和社会工作等经历的实践成果进行科学量化评估和认定,按成果类型、层次级别、影响大小等设置评价权重并合理评定成绩,记入学生的第二成绩单,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求职就业提供支撑,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有力的参考。设立第二成绩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视,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特长、类型和成长轨迹,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指引。

(五)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美育课程和劳育课程不足的状况,可以适当调整增加美育、劳育课程学分,适当增加选修课、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科学制定学生免修、置换课程与替代课程的学分管理办法,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根据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提出的创意成果、为企业行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情况,酌情对应分别实行替换课程学分、免修不免考、免修免考等。

[参考文献]

[1]徐雪平.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瓶颈及破解[J].职业技术教育,2021(23):71-75.

[2]宁本涛.樊小伟.论“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2-68.

[3]靳荫雷,朱宁波.“五育融合”的现实透视、内涵审思及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23(4):33-38.

[4]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N].中国教师报,2020-12-09(6).

[5]胡颖蔓,欧彦麟.提质行动:高职院校“三全五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9):53-57.

[6]李成吾.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2-04-25(6).

[7]靳荫雷,朱宁波.“五育融合”的现实透视、内涵审思及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23(4):33-38.

[8]王晨,王洪席.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课程统整:现实考察与理性省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2(9):79-86.

[9]邹吉权,刘斌.高职德智體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7-22.

[10]张妍妍,高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24-25.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保障机制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