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脱贫户子女教育问题和优化策略

2023-09-11 10:20杨志武李依蒙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

杨志武 李依蒙

摘要:随着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了“后扶贫时代”。中国扶贫工作的重心转向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来解决其相对贫困,教育扶贫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扶贫是拔“穷根”,脱“真贫”的根本之策,阻断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治本之策,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的金石之策。文章从“心理贫困”“隧道视野”等三个方面分析脱贫户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返贫风险;心理贫困

2020年,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整体上消灭了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这一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也吹响了中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号角。乡村振兴全面推行的前提是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阻断脱贫人口大规模返贫。现实是中国的脱贫成果质量和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脱贫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依然薄弱。“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在于如何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来解决其相对贫困的问题。这种相对贫困既包括脱贫户不返贫,又包括脱贫户的子女不能陷入代际贫困的循环当中。因此,教育扶贫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施教育扶贫的必要性

1.教育扶贫是拔“穷根”,脱“真贫”的根本之策

脱贫攻坚时期,贫困户脱贫的标准是贫困户当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以上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主要依赖国家给予“五个一工程”外部政策的倾斜。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外部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是五年过渡期后,国家的外部倾斜政策逐渐调整甚至撤出,脱贫攻坚成果是否依然稳固?贫困户返贫风险是否会加大?

教育是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增值的最有效途径。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他们的发展才会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教育是开发式扶贫的关键手段,通过扶智、扶志和赋能等方法有效实现“知识改变命运”,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性和减少不平等,为劳动力提供了改善生活和攀登社会阶梯的工具和机会。

2.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治本之策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脱贫攻坚期时,贫困户脱贫是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父辈的资源禀赋拥有情况决定了其是否可以有效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来帮助自己实现脱贫,父辈如果缺失人力资本和健康水平,即使绝对脱贫了,未来返贫风险的概率也会增加,政府的兜底保障政策就成为主要依靠。父辈如果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自己就会通过培训来提升发展技能,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父辈人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认知及运用会潜移默化对其子女有着正向或负向的外部影响。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作用,为贫困户子女提供跳出贫困恶性循环的机会,激励其通过教育来增强其人力资本提升的能力,帮助其父辈实现真脱贫,也为其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打破代际贫困的壁垒。

脱贫子女教育的作用在于积累其人力资本以提高其生存的能力以及对其心理对于脱贫认知的正向引导作用。因此,“扶智”也是“后扶贫时代”不可忽视的工作重心,通过扶志和扶智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贫困人口可以获得积极性和科学性的雙重提升,通过将“振奋人们的精神”的努力与“发展人们的技能”的努力结合起来,可以创造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使贫困人口和贫困群体能够打破贫困的循环并取得长期成功。

3.教育扶贫是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的金石之策

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而这一切依赖于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可持续,脱贫地区脱贫成果可持续长久稳固的关键在于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程度。教育是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提升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脱贫户子女摆脱贫困枷锁的最有力的工具,是使贫困户子女发展内生动力,未来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作用更多会在脱贫户子女身上反映出来,脱贫攻坚成果稳固与否会反映出代际返贫与否,为规避这种风险,贫困户子女必须要牢牢抓住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红利,通过国家扶贫政策的先“输血”,将其融入到自己身体中变为“造血”能力,使这种正向的外部效应逐渐演变为源头内生动力,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二、脱贫户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鲤鱼难跳出龙门”的返贫风险

教育在激发脱贫户子女未来发展内生动力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然而,脱贫户子女受教育水平和质量更多依赖于家庭对教育投资的认可程度。教育投入多少取决于脱贫户家庭的经济条件及父辈对于教育作用的认知水平。部分脱贫户自身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认为教育无用,就会牺牲子女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而让他们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去从事体力工作,以维持短暂绝对贫困的消除。这种固化的教育无用论理念会自我复制、代际传递,成为“后扶贫时代”稳定脱贫的“拦路虎”。部分脱贫户受家庭经济收入不足的影响,无法提供其教育投资的资本,收入仅供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也限制了子女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机会。这样的脱贫户也就成为未来可能的返贫风险群体。另一部分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脱贫户,深知教育是让子女打碎贫困枷锁的唯一途径,甚至举债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在短期内也会出现返贫的风险。“寒门难出贵子”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风险增加[3]。

2.“心理贫困”的返贫风险

脱贫户的子女心理可能会留有深深的烙印,就像被贴上了标签,无时无刻在提醒自己曾经是贫困户的身份,自动将自己与一般农户区分开来,即使社会大众没有区别对待两种身份,但是这种认知会导致脱贫户子女产生比生理健康更严重的心理贫困。这种心理贫困在现实中会表现出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焦虑等状态。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贫困户实现了绝对脱贫,但是从自信心和精气神儿上看,脱贫户仍然表现出不自信、不积极的一面。父辈自我否定的意识及精神状态以及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冷漠,使得脱贫户子女在心理上也逐渐形成自我怀疑的处事态度。即使身份上脱贫了,心理上的脱贫任重而道远,心理贫困始终是子女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造成了脱贫户子女的教育投资由于心理贫困的存在是低水平的,内生动力的发展无法自我复制,也无法代际传递。

3.“隧道视野”的返贫风险

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脱贫户主动了解政策、脱贫户主动接受新知识熏陶的意识薄弱,子女长期受这种顽固不化的保守思想影响,产生了“隧道视野”的障碍,表现出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缺乏争取改变自身命运的信心,也抓不住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习上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的不良思想侵蚀着他们,对于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有限,不能激发出内生动力,对于国家政策表现出极度的依赖,固有的惰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越发严重。在骨子里就印刻着知识无用论,学习无力感,跳不出“羊倌的孩子就应该放羊”的短视视野。心理也会产生一种作为贫困户“自豪”的心理,因为有政策扶持,有唾手可得的利益所在。脱贫户子女长期寄养在“有效输血”而不能主动“有效造血”的窠臼,这种“隧道视野”最终会导致脱贫户的子女继续复制父辈贫困的老路,不能自我革新,陷入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后扶贫时代”强化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给予脱贫户倾斜性政策支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教育脱贫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户内生动力及阻断代际返贫的有效措施之一。后脱贫时代,需要继续强化教育脱贫政策。教育发挥其启智的作用在于优秀教师队伍的培育,对于贫困地区首先要全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其待遇并进行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留守。随着一些扶贫政策逐渐调整甚至最后退出,教育扶贫政策不仅不能退出,还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脱贫户子女的教学环境,不仅是“能上学”,还要“上好学”,不仅在教学上涵盖所有脱贫户的孩子,还要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环境逐渐缩小与非贫困地区甚至是城市孩子受教育的差距,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扶贫除关注孩子的高质量教育外,更需要给予父辈更多职业教育培训,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其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打破其固有的陈旧观念,为其子女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从小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理念。

2.加强脱贫户子女“心理脱贫”建设

加强后扶贫时代脱贫户子女心理健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过硬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未来的发展,还会对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产生重要的影响。打开脱贫户子女自我封闭的心态,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去营造一个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基层政府要健全预警防控体系,通过网格员的联络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信息。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前期帮扶责任人的积极引导作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上级政府加强平台建设,支持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健康活动拓展训练。学校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杜绝教师、同学带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为他们制定更多的成长奖励制度,让他們尽快融入学生群体中,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重塑自信心,逐渐从“心理贫困”的阴霾中走出来,成为对生活和未来都充满信心、充满热情的个体。

3.引领脱贫户走出“短视思维”

身处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思想始终被“贫困意识”所禁锢,久而久之便会陷入马太效应[4]。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长期以来“精神食粮”的摄入不足,贫困户受到的是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双重枷锁的束缚。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已经证明物质贫困不可怕,对于脱贫户来讲,精神食粮的缺失才是真正的“思想穷根”。“人穷志短”是贫困群体真实的心理状态。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文化下乡,用农民可接受的语言来弘扬文化自信,开拓脱贫户的眼界,从思想上“拔穷根”。宣传“文化育人,教育为先”的理念,以“榜样在身边”等模范工程来弘扬教育脱贫的成功典型,树立脱贫户要利用好教育扶贫政策支持子女的受教育机会。

4.发挥多元主体教育帮扶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各级力量开展教育帮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要建立健全长效的联控联保制度,保障辍学的动态清零。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引导有意向的学生报考具有使用农林技能的高校,保证其有学历的情况下有一技之长。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引导其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稳固高等学校在教育帮扶中主力军的地位,制定对于脱贫地区定向扩招政策,为脱贫地区未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落实脱贫户大学生信息库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最终通过教育帮扶实现脱贫的“造血”功能,激发脱贫户子女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脱贫户“子女长期稳定就业、全家迈向小康生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4.

[2]习近平.习近平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9-10.

[3]赵红霞,许倩文.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的路径研究:基于农村家庭资本的微观视角[J].社科纵横,2022(1).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53.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退出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返贫风险预警视角”(20JYB044)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惠及贫困地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