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时“问题链”设计及推进
——以《古典音乐的殿堂——莫扎特》一课为例

2023-09-14 14:52刘中瑛黄昕霞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序曲莫扎特歌剧

刘中瑛 黄昕霞|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基于教材内容提出的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1]。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时“问题链”设计,即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围绕课时核心问题设计出一串能反映内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课时“问题”,它既能为教师的教构建框架,也能为学生的学提供路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而依托“问题链”的设计及教学推进,教师可让学生在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音乐品鉴活动中积累审美经验,进而理解不同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下面,笔者以“人音版”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古典音乐的殿堂——莫扎特》一课为例,谈谈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时“问题链”设计及推进策略。

一、“问题链”的起点:教学内容的核心聚焦与目标定位

“设计出层次清晰、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体现了教师对单元和课时内容重点的把握。”[2]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的了解,以及对单元要求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核心聚焦与目标定位是“问题链”设计的起点。

“‘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内容分为序篇、上篇和下篇。序篇以‘不忘初心’为主题,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上篇集中展现了各类常见音乐体裁与形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下篇分中、外两条音乐史为线索呈现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以点带线,点线结合’。”[3]作为教材下篇叙述西方音乐史线索上的一个节点,《古典音乐的殿堂》单元设置了“莫扎特”和“贝多芬”两节内容,选用的两首作品都是两位作曲家后期创作的经典,集中体现了作曲家的艺术主张与创作风格。“莫扎特”一节选取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歌剧是莫扎特全部音乐创作中的主要体裁,《费加罗的婚礼》是其巅峰之作,而该“序曲”又最能体现莫扎特在歌剧这种声乐形式中的交响化思维特征。因此,笔者将该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聚焦定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和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要求是:“认识、了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乐流派及重要音乐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作品、贡献等。”而《古典音乐的殿堂》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古典音乐时期歌剧、交响曲及古典主义音乐流派风格的内涵,知道古典主义音乐的共性特征及作曲家的个性特征,并能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感知时代对创作的影响[4]。

依据单元教学要求,笔者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一是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在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特征表现;二是借助乐谱,在聆听和学唱体验中辨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主部和副部在音乐语言和配器手法上的古典主义特征,并通过序曲结构和重唱形式的分析探究,理解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的大胆突破;三是依据作品的题材内涵和艺术表现特征,评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理解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艺术主张、音乐创作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

二、“问题链”的支架:内容理解线索的结构化梳理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结构化、主题式和情境化是这一轮课改内容层面的核心词,因此在明确了单元课时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以后,下一步就是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梳理出多条既能对应教学核心内容,又符合目标达成要求的内容理解线索。这是“问题链”设计的最好支架。

《古典音乐的殿堂》单元核心内容是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风格特征以及莫扎特、贝多芬对古典主义时期传统曲式的创新突破。从这个上位核心内容延伸下来的两个课时,其下位核心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莫扎特”一课重在探究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和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如果从器乐和声乐两个维度展开教学,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进而理解他与海顿、贝多芬被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巨匠的理由。

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统整,加入了莫扎特早期和中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声乐重唱部分。整合以后的教学内容显得丰满而有说服力,改变了“就作品论作品,就教材论教材”的课堂样态,实现了“通过作品教音乐”的课程实施理想状态,也体现了“一个人物、一个流派、一种艺术主张”的高中音乐鉴赏创作板块的教学设计思想。《古典音乐的殿堂——莫扎特》内容结构框架详见图1。

三、“问题链”的设计及推进:指向风格体系辨析的思维进阶

“问题链”必须围绕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及教学内容重点的学习理解而设计,这样的设问才能为学生揭示课时环节学习的内容要点和方法要领,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设计能够在学习情境中自然引发,需要学生回答和解决,并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核心问题或主导问题。这些问题既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挑战性。根据上述对“问题链”的分析,笔者将“莫扎特古典音乐创作风格和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定为课时核心问题,然后将其拆解为三个关键子问题,又在每个子问题下分别设计几个环节,如此层层递进,从聆听到辨析,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

关键子问题一:大家都知道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你能说出他的“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环节1】播放微课小视频,介绍幼年莫扎特的音乐学习、创作和旅行演出经历。

设问1:莫扎特的创作起始年龄是几岁?作品数量有多少?

【环节2】欣赏莫扎特5 岁时创作的《G 大调小步舞曲》片段。

设问2: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情绪感受?旋律进行有何特点?

关键子问题一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前认知水平,通过大家所熟悉的“音乐神童”引入,课堂推进亲切自然,体现了低起点、缓坡度的教学策略。莫扎特的“神”究竟表现在哪里?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随后在音画结合的视频情境创设中,笔者又通过“旋律进行有何特点”的设问,让学生跟随乐谱聆听莫扎特幼年时的第一部作品。学生在听辨分析中得出模进、平行进行、和弦解决等创作技法,这为后续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探析作了铺垫。而这一关键子问题引领下的两个设问,则让学生理解到是创作年龄之小、作品数量之多、技法之老到共同成就了神童莫扎特,这充实了学生的前认知。

关键子问题二:有评论称17 岁的莫扎特已从幼年的“音乐神童”蜕变为一“技”绝尘的少年,那究竟是哪些独特的创作技法使他在当时的宫廷里声名鹊起呢?

【环节1】欣赏电影《莫扎特传》中莫扎特即兴改编宫廷乐师萨列里作品的片段。

设问1:视频中莫扎特的旋律改编体现了他怎样的旋律写作主张?

【环节2】欣赏《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主部第二旋律。

设问2:旋律进行用到了哪些主干音?

设问3:这些主干音的叠加构成了怎样的和声语汇?

较之前面起始于学生认知水平现实起点的问题,关键子问题二已然敲在课堂的核心问题解决上,是基于学生潜在思维进阶所作的问题设计。环节1 用视频的方式再现了莫扎特即兴用主功能和声语汇的分解进行方式改编宫廷乐师萨列里的作品,并引来国王和乐师们惊叹的场景。环节2的两个设问,旨在引导学生聆听乐曲时,要关注旋律主干音所构成的和声具有鲜明的欢快明朗的主调功能特性。在播放人物传记影片这一真实情境下,再借助乐谱聆听辨析,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莫扎特在旋律写作上所追寻的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如此也就揭开了这位一“技”绝尘少年何以拥有高超技艺的谜底,并为后续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音乐风格的深入辨析作了扎实的铺垫。

关键子问题三:莫扎特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作为自由无价的开拓者,其歌剧创作的“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一起去探寻。

【环节1】欣赏剧场版《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设问1:歌剧序曲的功能与特点是什么?

【环节2】结合分段聆听,分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结构、音乐语言和配器手法。

设问2:序曲如何运用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服务剧情?主部和副部的旋律进行方式是如何体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的?

设问3:序曲在配器手法和乐曲结构上的创新突破表现在什么方面?

【环节3】对比欣赏三重唱和七重唱片段。

设问4:演唱形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设问5:表现了怎样的戏剧冲突,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设问6:全剧以平民费加罗为主角,采用喜剧的方式展开,体现了莫扎特怎样的思想追求?

这一组问题是指向课时核心内容的高阶探索,牢牢把握了作品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关键特征,是对音乐风格体系的理性辨析。笔者以三个环节的体验性活动为抓手,结合自己在课前制作的可视化、直观化的动态图谱视频,让学生在聆听探究、学唱体验活动中具体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由此,学生可“更深层次地理解莫扎特在‘序曲’音乐语言、配器手法上的古典主义特征”[5],理解莫扎特为了戏剧冲突的需要,破天荒地把重唱放到歌剧中重要位置的创新突破。这为下一步莫扎特歌剧音乐创作风格的提炼作了铺垫。这种为深度体验而设计的“问题链”,可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涵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通过前面三个关键子问题的教学铺陈,“莫扎特古典音乐创作风格和歌剧创作的艺术成就”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已然水到渠成。学生完全可以从音乐与戏剧、器乐创作、声乐创作、精神追求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这样的设计,从基本的情绪感知,到风格体系的辨别,再到精神特征的探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深入剖析了莫扎特的创作风格,课堂在悄然推进的过程中进行了点题呼应,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精髓。

四、小结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时“问题链”设计与推进,是一条立足单元整体视角,以目标为先、内容为重、结构为上、形式和资源为内容服务、方法与流程依据目标而定的教学设计之路。从单元课时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出发,沿着对内容进行结构化而梳理出来的理解线索顺势而下,最终在纵横架构的逻辑框架中设计出来的“问题链”,能解决课时教学所带来的知识内容碎片化问题。这既能促使教师从更高、更整体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养成从关注单个音乐作品到关注单元整体要求的思维习惯,也能促使学生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实现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这样的设计与推进过程是师生结伴而行、共同体验的过程,值得一线教师持续探索、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序曲莫扎特歌剧
走进课本里的春天
莫扎特
性感序曲
你不是莫扎特
走进歌剧厅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轻浅不是莫扎特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