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3-09-16 13:24刘晓刚叶思琦
高教学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新工科课程思政

刘晓刚 叶思琦

摘  要:新工科教育注重科教融合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鼓励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科教融合,在授课形式上采用英文授课。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而当前还鲜有面向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研究,更鲜有相关研究关注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的期望。该研究依托现代设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并在授课内容上将科研成果用于课堂教学实现科教融合,在授课形式上开展英文授课。教学实践表明,将授课内容与相关历史和时政结合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可获得较好授课效果。结课后对选课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反馈。因此,该研究可为其他新工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科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031-04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while English should be us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Nowaday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here are also few studies that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research implemente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Modern Design Technology". This course get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sake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using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e response of class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is quite good wh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by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history and current politics. Furthermor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heir feedback on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alyz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urses New Engineering when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questionnaire analysis

制造業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而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2019年10月,教育部原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作了题为《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的主题报告,指出要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同年11月,又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号召深化科教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3]。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近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有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出发,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5];有的针对“思政元素”无法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的问题,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化逻辑与行动方略[6]。然而,现有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现有研究较多面向传统课程,缺乏关于面向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相关课程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理论研究,缺乏基于新工科具体课程的可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实践研究;三是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上级部门的政策,鲜有研究关注学生对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期望。

一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

(一)  基于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基础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英文授课符合教育部制定的英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战略目标[7]。在新工科课程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将专业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8]。因此,为了满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LIL教学理念的浸入式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开展了英文授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汽车传动系统为例生动讲解了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并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自编讲义从而实现科教融合[9]。此外,该课程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并于2021年度获评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二)  将授课内容与历史和时政结合开展课程思政

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新工科的内涵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引领,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10]。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毋庸置疑,但简单地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结合历史和时政事例开展课程思政课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引用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分析学习现代设计技术的意义时,结合历史阐明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从而彰显涵盖现代设计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十九世纪初,清朝GDP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但由于清政府固步自封,科学技术停滞不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利于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19世纪末,又在甲午战争中不敌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更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在几十年间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而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现代设计同样亟需推进[9]。通过上述分析理清了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脉络,一方面明确了学习现代设计技术的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与民族兴衰密不可分,从而真正理解当年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衷,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其自身的进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孔子有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实,反之亦然:令其了解任之重道之远后,方能培养其弘毅之品格。

结合时政的思政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例如,在讲到工业软件时,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本科研团队在传动系统智能设计方面所开发的软件[11],之后提及当时美国禁止我国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使用工业软件MATLAB的事例来分析国内相关工业软件的落后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科研团队在突破科技对抗困局方面的研究[12]与学生一起分析具体解决方案。这样不但为学生指明了科技报国的着力点,还让学生掌握了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方法,从而认识到科技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標。

(三)  新工科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如何考核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现代设计技术这门课程,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此外,还要求在课程论文中加入思政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此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于科教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更好。例如,有学生写道,“Teacher led us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utomobil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o integrate philosophical ideas to guide and inspire me to establish a dialectical thinking system. Let me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ncrease political identity, cultivat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stimulate my national feelings and mission of ser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此可见,基于科教融合的课程思政不是增加学生负担的画蛇添足,而是明确学习意义的画龙点睛。

另有学生写道,“I think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d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From freshman to present, I often think about such a question: What do I study for? But I never thought out the final answer. Now, I have only reached a temporary conclusion that I am studying to improve my future living standard. But this conclusion is obviously vulgar and selfish, but no one has ever told me the correct answer.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has inspired me. I think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以上文字表达出学生以往在学习目的方面的迷茫和困惑,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尽管学生只是高年级本科生,其用英文表达的观点还是比较清晰的,语言比较质朴,视角也是别具一格的,这让我们有机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真实的反馈和期望。

二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态度和期望,结课后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面向的对象是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其主体是大三上学期的本科生;问卷发放和收集方式是线上匿名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39份,其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一)  调研群体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政治面貌分布如图1(a)所示。其中,6.33%为中共党员,89.87%为共青团员,3.8%为群众。该人群的分布符合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图1(b)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还很有限。

(二)  对授课形式的反馈结果

对于本课程全英文的授课,学生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图2所示,70.89%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教学有助于其了解国际科技前沿”;然而,仍有少数学生认为“全英文教学加重了负担”。可以推断,对于前面70.89%的学生而言,全英文授课应该也增加了其学习负担,只是他们更注重由此获得的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说明多数学生对能给他们带来进步的困难和挑战是持积极态度的。

此外,关于课程中融入的课程思政的占比,76.5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内容占比正常”;关于课程思政对自身成长的作用,88.61%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于提升科学精神和培养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帮助。

(三)  对课程思政授课内容的反馈结果

关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的讲授方式的建议,图3表明多数学生倾向于“结合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或者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

关于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建议,图4展示了学生对各类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

最后邀请参与者提出自己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建议。100余名学生的建议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学生更青睐同专业授课内容紧密融合的思政教育;希望教师能把课程专业发展历程中科技人员攻坚克难的事例用于思政教育;除了培养责任感及家国情怀,学生对能引导其做人做事及培养其思辨能力方面的内容也很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期望是比较高的,这也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  结束语

教育部提出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要求在授课内容上实现科教融合,在授课方式上要满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为了通过现代设计技术实现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授课内容上,以汽车传动系统为例讲授现代设计技术,实现了科教融合;在授课形式上,通过英文授课来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从学生选课及课堂情况来看,与时俱进的科教融合的授课内容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根据问卷调查和学生反馈来看,尽管英文授课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还是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为了践行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将课程内容与文化、历史及时政等结合来开展思政教育。结课后开展了关于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的喜好。调查也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期望较高,除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也很希望能够结合专业课程在思辨及处事方面获得指导。

思想家韩愈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下,世人更多关注的是“授业解惑”,也就是传授技能和知识;而“传道”,要求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其实是对教师“传道”职能的回归。如今,新工科教育的要求固然为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结合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本研究正是在新工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科教融合及英文授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其教学实践经验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开展探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3] 为高校“质量革命”注入新动能[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2/t20191203_410560.html.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 t_5517606.htm.

[5] 李林英,盧鑫.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4-36.

[6] 张静芳.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化逻辑与行动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33-35.

[7] 李伟,刘辉.“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全英文教学方法探讨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6(18):24-25.

[8] 席芳媛.理工类大学学术英语教材的出版策略——以《理工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出版广角,2021(13):83-85.

[9] 刘晓刚,徐劲力,黄丰云.传动系统的现代设计与智能制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10] 谭兴国,李晓红,赵正强,等.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22,8(18):186-189.

[11] LIU X G, XIANG D S, ZENG C H,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coupled vibration of automobil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its intelligent design[J].Machines,2022,10(428).

[12] 刘晓刚,唐翊翃.关于科技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发展,2021,21(1):6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轮轨啸叫噪声机理的研究”(515053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摩擦自激扭振引发的钢轨波磨机理的研究”(51975436);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轻量化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智能工厂新模式”(2159999);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LIL教学理念的浸入式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8121)

第一作者简介:刘晓刚(198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FHEA),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汽车传动系统的设计及其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新工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