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空间设计下的校本化学习变革

2023-09-16 17:46方玉春
文理导航 2023年24期

方玉春

【摘  要】学校教学空间不仅只是空间层面的寓意,更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的另一任“教师”,合理的教学空间设计能够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从虚拟和物化这两个维度分别阐述了学校在教学空间设计上所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了:虚拟教学空间“e世界学院”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e启玩”拓展课程、“e飞扬”创造力课程这三个线上学习资源,可以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空间色彩的有效性运用、传统教室的开放性重构、未来教室的智能化运用、阅读场域的泛在式体验、悦听区角的多模态体验、智慧农场的生活化体验这六个物化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增加了场景。

【关键词】物化教学空间;虚拟教学空间;学习方式变革

教育部于2018年4月颁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学校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学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是落实智能教育创新发展行动的具体举措,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一、对教学空间的理解

教育者们对教学空间的理解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教学空间是一种物理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教学环境;其二,教学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和教学事件;其三,教学空间是一种心理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的空间。

本文所谈的教学空间则包括物化空间和虚拟空间,物化的教学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学校教室空间、走廊空间、图书馆空间、室外运动场、园艺林等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活动空间,甚至包括教学环境的颜色搭配;虚拟的教学空间是指网络学习资源,其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视频、音频、微课、直播课、线上答疑等。

二、教学空间的设计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提倡“未来的学校应该能‘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即学习能随时发生,不受区域时空的影响;所谓“立地”,即能够看得见土地,体会生命的成长。学校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充分考量了这一原则,并结合校情和学情,打造了契合学生的“顶天立地”的教学空间。

(一)“顶天”的虚拟教学空间:空间即课程

传统的教学活动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但不是所有时候、所有学生的思维状态都能与教师同步,且学生之间的思维状态也参差不齐,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处一室不同学生学习效果不同。“顶天”的虚拟教学空间表现在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的连续性,超越了传统教学时间、地点的限度,连接课内外、校内外。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重深度”。学生在学校通过锚点目标学习、单元整合学习、项目式学习达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回家后在e世界学院平台观看老师录制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内容。

2.“e启玩”学科拓展课程

拓展性课程“重高度”。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根据现有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基于学科内容开展语文绘本阅读、拓展数学思维,调动全感参与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探索者。

3.“e飞扬”创造力课程

创造力课程“重广度”,以“e飞扬”俱乐部为核心的创造力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创意发展。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先在“e世界学院”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同主题的线下参与。这既能针对学生们的线上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还能根据学生们的习得情况进行适度拓展,并结合学生的线上线下學习过程参与和成果展示进行多元评价。

(二)“立地”的物化教学空间:空间即“老师”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巨大不言而喻。“立地”的物化教学空间能反映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表达,学校在设计教学空间时有一个宗旨,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够被“看得见”。当然,在我们看来,“立地”的物化教学空间不仅仅可以孕育生命的土地,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学环境,大到教室的开放化设计,小到背景墙壁颜色的搭配、装饰品的摆放,其作用如同学生的另一任“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滋养并丰富他们的成长。

1.空间色彩的有效性运用

国外一项关于“教育中色彩运用”的专题研究发现:紫色能使学生在完成教育任务时幸福感增强;黄色有促进阅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细节关注度;绿色有提高创造力和创新力及降低畏惧感的趋势;红色则会降低某些能力。由此可见,教学空间色彩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带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教学空间的色彩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用了马卡龙绿、西柚色、黄色、淡紫色等增加学生幸福感、激发学生想象力、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颜色;其二,每个年级选用一种主题色,校服亦是如此,这样可以为混龄学习活动提供更便捷的宏观调控,以满足学生交往、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群体意识,协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

2.传统教室的开放性重构

传统教室将被重构为具有六大功能分区的开放式学室:其一,正式学习区角。学校目前只开设一、二年级,在习惯养成阶段,正式学习时采用以单人单座为主、四人围坐为辅的布局,且能根据正式学习需求随时调整;其二,合作(讨论)区角。合作区角有额外的两桌四椅,相对而坐,可供有需要的学生在全体的学习之外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其三,阅读(游戏)区角。在教室的图书柜放上来自于“互动漂流”和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再放上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益智游戏,铺上地垫和坐垫,让孩子有自由阅读、游戏的空间;其四,视听区角。在教室一角放上一台可移动终端(配耳机),联结学校的“e世界学院”,提供丰富课程资源,配套课内外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实现视听化的自选学习;其五,劳动区角。每间教室配有一间约3平方米的耳房,放有基本劳动工具和储物空间,让孩子们每天按照指定的任务完成班级劳动服务,并完成相应劳动工具的清洗与摆放;其六,志愿者区角。每个班级墙面挂有“小小营养师”“游戏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七个岗位的志愿者管理牌,有明确的每个岗位的职责与分工,每个孩子轮流承担相应的任务。

3.未来教室的智能化运用

学校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纸笔设备、校园卡(答题器)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采集终端,精准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实现实时智能决策、智能推送和智能评价,将课堂教学转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技术支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课堂教学数据。整个课堂教学行为和数据都以视频的方式被记录;其二,课堂答题数据。学生课堂答题次数、对错的具体数据都能被记录;其三,课堂交互数据。学生疑问、兴趣、重点也能被记录;其四,课堂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其五,随堂错题数据。从学生的课堂答题结果,形成错题记录。可以说,智慧教室在教学功能上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4.阅读场域的泛在式体验

在我们看来,书不应该被“藏”在图书馆,而应“露”于人前,学校为学生打造了随处可见书籍、随处可以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的泛在式自主阅读增加了学习场景,延展了学习空间。

其一,充分借助一楼大厅的整面墙,打造了“e阅读大屏”场域,实现电子书随时随地可读。e阅读大屏中每天不间断滚动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学生可以任意点击喜爱的图书进行在线阅读。对于自己喜爱的书目,可以通过书目旁的二维码将该电子书嵌套至家长的手机App上,回家之后可以随时继续阅读。

其二,充分利用楼梯度空间,打造了“e起阅读吧”场域,每个场域放置了适合不同年段的书籍,且主题各不相同:低年段名曰“e起读吧”,重在同伴共读、唤起兴趣;中年段名曰“共享读吧”,重在好书享读、启迪思考;高年段名曰“润心读吧”,重在静心自读、浸润心灵。此外,该场域还配备了墨水屏阅读器、耳机,方便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听书。拐角隐秘处配了沙发、地毯等设备,便于学生以最舒适的姿态享受阅读。学生可以展示自己阅读过的好书,和同伴们开展交换阅读活动,实现“1+1大于2”的阅读效果。墙壁上设有三个专栏,供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书单、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开展阅读评价,背磁板的设计让内容可以定期更新。

5.悦听区角的多模态体验

悦听区角共有四个,主题分别为“博览群书”“耳闻目睹”“积少成多”“见多识广”,该区角融入了多项信息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全感官参与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光能屏上创意涂鸦,展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可以随手取书坐于软座自主阅读,或与同伴交流阅读体会;当走进该区角时,可以触发音源感应、定向聆听学校的“e起听课程”资源。

6.智慧農场的生活化体验

调查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远低于国外一些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智慧农场,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实现了“立地”,可以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感受生命在不同时期的样态,体会生命的力量和意义,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此外,还可以通过动植物的二维码名片了解更多的信息,尝试“种一种”和“养一养”,了解相关的种植和养殖的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积累生活经验。

充满创意和设计感的教学空间不仅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添了活力,更让学生对学习和创新的意义、价值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为目标的教学空间构建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用网络、语言、思想联结世界,对学生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3]王昌胜.“未来学校”的空间建设——支持性空间:学生的第三任“老师”[J].湖北教育,2020(11):25-27.

[4]王桂红,李允.智慧教室的教学空间意蕴与营造[J].教学与管理,2021(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