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力

2023-09-16 17:46刘桂霞
文理导航 2023年2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刘桂霞

【摘  要】“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力”则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包括多角度发散思维力、多层次分析思维力、综合性辩证思维力等,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研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德法素养”的圆融、提升,让学生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比较崇高的“有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辨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辨性”和“致用性”。过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十分注重其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情感等的教化、濡染功能,而忽略了其思辨性。所谓“思辨力”,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給足学生思辨的空间,渗透思辨的方法,让学生敢辨、善辨、乐辨。道德与法治思辨力是一种高阶思维力,能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向深入。

一、道德与法治“思辨力”

道德与法治“思辨力”整体上看,可以分为“外辨”和“内思”。从发生学视角看,人类产生道德与法治,一开始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的,如引导、规范人的合情性、合理性、合法性行为。随着时间的推进、经验的积累,“思辨性”逐渐从“实用性”中分化出来,具有了一种独立的价值。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心智价值。通过道德与法治思辨,能深化学生认知,形成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多角度发散思维力

道德与法治思辨力首先应当是一种多角度发散性的思维力。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对某一件事情形成刻板的、教条的、固化的认知。提升思维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超越传统固化认知、认知习惯,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再审视,形成一种多角度视角转换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来审视、思考甚至论辩,进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纵横驰骋。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网络新世界》,笔者引导学生超越教材中的固化预设,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事件,从“正与反”两方面畅谈,如“看电视好处与看电视坏处”“网络优点与网络的缺点”等。不同学生结合各自不同经验,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状态。甚至,学生组建了正反论辩小组,为各自的论点搜集素材。这样的思辨性教学,开辟了学生认知的可能性空间。

(二)多层次分析思维力

道德与法治思辨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多层次分析的思维力。这是一种鞭辟入里的思维力,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力。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往往缺乏这样的思维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多层次分析思维力”。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论辩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论辩过程。在多层次分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先前的认识自我否定,因为在这样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促进了深度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表述观点的清晰度、准确度。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就通过如下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哪里需要排队?为什么要排队?怎样排队?排队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排队”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独特性等。在相关问题研讨之中,学生能逐层分析,能举出一些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案例,比如“残疾人排队”“老年人排队”等等。通过多层次分析,学生认识到“法”“理”“情”之间的复杂关联,认识到处理问题的辩证性科学与艺术。

(三)综合性辩证思维力

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辩证思维。综合性辩证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即学生能将一件事情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从而感受不同情境中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世界是复杂的,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具体问题作出“非线性分析”。在复杂性科学视域中,一个小小的因子可能就是解释整个事件区域、问题区域的关键之所在。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中出示了一组图、一组数据,但这样的素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遥远的、抽象的,不能让他们获得一种深刻认知。为此,笔者将“有关烟酒毒的内容”具体化,通过一组学生生活中的案例,以“案”说理。在课前,笔者就让学生发动自己的家长去搜集身边的相关素材,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比如“吸烟导致肺癌的家族现象”,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更让学生认识到“吸二手烟的危害”;比如“因为酒驾导致交通事故”等等。触目惊心的案例,具有鲜活性、生动性。由于是来自于学生搜集的身边案例,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信度。

思辨力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提升学生的思辨力,才能促进学生对相关事件的深度认知。有了思维力的培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将会更加切实、有效。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力

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力,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外辨”,更要引导学生“内思”,要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道德与法治思维的主体。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力,首先要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其次要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的培育方法,丰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法;再次要进行多元化、差异性的评价。通过思辨,让道德与法治学习成为学生最富有魅力的旅程!

(一)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素材等的搜集、整理等是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学习的第一步,解决的是“思辨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材、生活是学生课程资源发掘的两个主要方面。教材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之本,而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之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纲,将生活化的资源、素材融入其中,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丰富、更生动。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学做“快乐鸟”》为例,笔者立足教材内容,围绕“分享快乐”“辨析快乐”,引导学生认识“快乐的理由”“不快乐的理由”,进而认识“真正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快乐的资源、素材,引导学生现身说法,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教材中的结论“我进步我快乐”“我分享我快乐”“我创造我快乐”等。其中,围绕“快乐的理由”与“不快乐的理由”,我们成立了“快乐诊所”,对学生的各种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原因等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力。由此,学生会认识到“哪些快乐没有道理”“哪些不快乐要挺住”。比如“幸灾乐祸的快乐不是真快乐”,“吃药的不快乐要挺住”等。通过课程资源的引入、发掘,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理智。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而且要赋予学生思辨的空间。思辨的课堂,一定是自由民主的课堂,合作探究的课堂,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二)研究相关的培育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式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离不开相关的方法支撑。从国内外现有的资料来看,主要的方法有“价值澄清法”“两难故事法”“观点采择法”“诘问式思辨法”等。通过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建构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最为倡导的就是“道德两难方法”。在科尔伯格看来,通过道德两难方法,能有效提高道德认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相关方法,让学生进行追问、思考、探究、审思。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应对自然灾害》,笔者结合新型冠状病毒引导学生思辨,其主题是“蝙蝠与人类的对话”。在活动中,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一组学生扮演野生动物代表——蝙蝠,另一部分扮演人类,彼此展开思辨性对话。蝙蝠认为,它能帮助人类传粉,蝙蝠可以吃许多害虫,等等。通过思辨,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当与蝙蝠和平相处,而不是随意地捕杀它们,更不能将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等简单怪罪于蝙蝠。总而言之,人类与大自然应当和平相处,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自然就会报复人类。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并不是依靠教师的机械说教所能奏效的,而必须是通过学生的思辨,通过学生切身的感受、体验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支撑点,给足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足空间探究辩论,从而促进深度学习,逐步促使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法治观念的形成。

(三)采用针对性的反馈评价

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不仅要发掘资源、研究方法,而且要采用相应的评价手段。要引导学生回望、反思、内省,促成学生对自我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审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与“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评价“以思促辨”“以辨明思”,让“思”与“辨”交融,共同助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向深入。

道德与法治评价,首先要构建“我与你”(布贝尔语)的平等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你)看成另一个意义上的“我”,从而展开反馈评价的平等对话。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学会反思》时,我们让学生围绕相关的问题展开一周式的检点、反思、记录,比如“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处理得最糟糕的事情”“最快乐的事情”等。这样的反思、评价,呈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差异性的格局。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反思,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作出相关的、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评价。反思作为一种内心的活动方式,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学生深度剖析自我,逐步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把握当下和未来。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再通过同伴互评,部分学生的思想、行为被置于焦点,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重塑道德与法治情感、行为。

思辨力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立德树人,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之举。“人是教育的目的”(康德语),让我们深度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的“德法素养”的圆融、提升,让學生懂法、守法、护法,让学生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比较崇高的“有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谢小庆,刘慧.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师报,2016-03-16(4).

[3]麦克泰格,威金斯.让教师学会提问——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M].俎媛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20.

[4]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8.

[6]波帕姆.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进行情境教学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探究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微课在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