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2023-09-16 04:23李小伟
求知导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小学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文章主要阐述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小伟(1982—),男,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中心学校。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研究,要以全面落实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工作要求为重要目标,使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以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义务教育工作水平。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可以起到坚定小学生理想信念,武装小学生思想,规范小学生行为,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水平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从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方面,分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优秀人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以使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開展与新时代育人工作要求紧密融合,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能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育人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评价等方式,不仅能凸显小学生的学习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现象,还能有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公民价值准则,能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提供指导;渗透社会价值取向,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视角思考生活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渗透国家价值目标,可以使学生对国家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教学活动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选择与学生成长、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教育内容,可以营造和谐、温馨、愉悦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性。教师在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立足于小学生实际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元素,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其对自身行为和思想品质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新生入学这一实际情况,以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根植于学生心灵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和谐、友善的思想认识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教师可以结合新生在刚入学时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如与新同学发生矛盾、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班级物品、在上学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制作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料。而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资料,让学生思考资料展示的行为的对错,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自主纠正不规范的行为,形成与人友善相处以及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意识,认识到违规行为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或困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总结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自身成长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法治观念。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精神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2]。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使学生从其他同学的思想、观点中获取更多知识,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教学活动为例,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我国的国土面积,山、水资源,地域风情,民族文化瑰宝,科技、发明、创造,传统文化与美德等众多内容。如果仅以学生自学或者教师理论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并围绕相应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对小组讨论和总结的内容进行阐述,这样能使班级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祖国的国土、民族、历史、文化及发展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国土面积的辽阔,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感受,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学会诚信做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水平。

(三)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教师是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专业能力、日常行为、教育观念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对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开展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和沟通。如,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成为制度的制订者,以此提高学生自主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教师在向学生了解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应使用文明用语,友善、诚信、和谐地与学生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做到文明、礼貌、友善与诚信。

(四)运用生活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活动感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充满期待[3]。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一课的教學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公交站、飞机场、城市博物馆等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同时思考各行各业的人所做出的努力,体会个人与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与祖国富强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对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思想。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交通路口,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交通秩序的管理工作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维持交通秩序、制止违章行为、讲解交通知识等活动,能加深对文明交通行为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个人的交通行为,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安全,还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认识到交通法规对于维护交通秩序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

为了确保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与学习,提升学生的践行意识和能力。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评价活动多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明、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评价活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运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取更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意见或建议。教师据此可以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活动水平,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以学生自评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思想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改变、活动心得体会、认知提升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过程、结果、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价,并让学生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为其今后的成长提供参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全面、具体的教学意见,这有助于教师优化、调整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创新学科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探究实践教学对策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实际,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从自身思想、行为、认知方面展开深入思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37.

[2]陈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9):51-53.

[3]林巧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1(77):139-14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