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分析

2023-09-16 04:23蒋燕妮
求知导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

摘 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科教师愈发重视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等。近年来,各小学也注重号召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集中研讨活动,对如何在课堂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着重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从增强师生互动、融入故事资源、融入传统文化、依托合作学习和组织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蒋燕妮(197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西环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不少知识内容都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教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促使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奋斗和前进,从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内容,深挖其中适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源,让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一、从小学生抓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青少年身上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对青少年开展养成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朝着国家和民族期待的方向去发展,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青少年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更要抓好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将小学生引向正确的道路。

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落实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任务[1]。这项教育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牢牢抓住少年儿童的“拔节孕穗期”,在小学教育中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将“爱我中华”这颗种子深埋于少年儿童的内心深处,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促使学生形成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途径

学科教学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工作者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途径。教材编写者在编制教材内容时,会将相关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教材作为重要依据,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浸入式的立德树人教育。

基于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教师可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色,并保障这一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培养出一批批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2]。

目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有不少教学内容适合教师在课堂中开展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如“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让世界更美好”“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等单元都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特色。因此,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开发这些单元的资源,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贯彻落实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任务。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应认识到小学生还处于见识增长、精神成长的初级阶段,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充实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民族团结教育视域下,“爱我中华”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还处于待萌发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其生根发芽。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我们神圣的国土”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土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获得一些精神感悟,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环节开展知识抢答游戏,帮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在有趣味的师生互动游戏中,掌握相关内容。比如,在知识抢答游戏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大,我国有哪四大海域,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有多少个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这些问题能够考查学生对我国国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基于此继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问学生:“如果让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一说祖国辽阔的疆域,那么你会如何说?”这一互动环节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调动自己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情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祖国。在笔者的课堂中,有的学生选择用真实的数據来描述祖国疆域,搜集了不同国家的陆地面积,在对比之后发现中国陆地面积在世界排第三;有的学生用自身的旅游经历来生动地描述祖国疆域特色,比如在不同的地区游玩时,可体验的娱乐项目各不相同,体会到的民俗风情也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深化学生对祖国疆域组成部分、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认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从而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融入故事资源,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增长自己的见识。新课改强调教师要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要借助故事资源来解决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哪些民族团结共进的故事。教师要积极开发这样的故事资源,用这些故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佩维护了民族团结与安定的英雄人物,从而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这节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鼓励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民族。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教师可以融入合适的故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等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昭君、文成公主、刘伯承和小叶丹等历史人物是如何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新时期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一家亲的各种真实故事,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中将相关故事分享出来。比如,学生可以自主了解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如何通过团结互助的方式,共建美好家园,实现共同富裕的。学生可以对这样真实的事例展开深入的讨论,分析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是一种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样有助于培养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融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领悟民族团结的精神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品格、个性进行塑造,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诗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一边诵读诗歌,一边接受诗歌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文化的熏陶。对此,教师可推荐《爱我中华同一声》《家·团结·奋进》《民族团结之歌》等诗歌,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去诵读诗歌,使其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

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文明美德系列》视频中“民族大团结 汇成中国结”主题的素材,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领悟视频中所说的“如果大家不团结,那么中国结可就是个死结了;只有团结友爱,才能编织出漂亮的中国结”这一句话。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手工,与同伴一起编织一个漂亮的中国结,体会“民族大团结 汇成中国结”这个主题视频蕴含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弘扬民族团结的文明美德,懂得在团结友爱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局面[4]。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以“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自主编写演讲稿,在演讲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树立民族团结的理想信念,最终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依托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合作学习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合理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浓郁的合作探究氛围中掌握知识。具體的合作学习任务可以包括以下几项:(1)让学生自主观看《开国大典》纪录片,并自主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其在促进多民族国家团结发展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国旗、国徽的样子,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分享关于它们的故事。(3)要求学生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们的生活面貌,说一说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哪里。(4)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一说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教育建设的人物故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在这一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既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体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又可以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在祖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从具体的各领域建设者的身上,感受到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自觉地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五)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民族团结精神的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促使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富起来到强起来”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组织以下的实践活动:(1)让学生走进家乡,对祖辈、父辈、年轻一辈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相应的调查,而后分析自己家在饮食、住房、穿着等方面的详细变化,探讨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2)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亲身体会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等志愿服务精神,懂得通过实际行动将志愿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调查志愿者中的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志愿者活动内容和感动人的事迹,探讨他们是如何启发自己成为一个团结互助、奉献爱心之人的。(3)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从中搜集各种学习素材,从爱国的角度来分析自己应该如何发挥民族团结精神,为祖国做出奉献[5]。(4)让学生亲自采访家乡的长辈,记录自己的采访过程,让长辈写下他们期望和寄语。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促使其成为一个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接班人。

结语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教师要发挥学科教学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自己内心,并外化于行,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教师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懂得为了实现中国梦,凝聚彼此的精神力量,团结互助,奋发前行。

[参考文献]

[1]田志国,唐花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73-76.

[2]王丽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新一代,2021,25(15):212.

[3]赛尔克·别勒开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21):33.

[4]陈发勇.将民族团结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J].新教师,2022(2):84-85.

[5]郑世满,胡宗霞.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1):53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