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标签的常见不合格问题解析

2023-09-16 17:04赖婷叶淑贞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饮料

赖婷 叶淑贞

摘 要:我国饮料行业规模巨大,为了使饮料行业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饮料相关标准和公告严格控制饮料产品质量,除了必要的安全指标,饮料标签要求成为各标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料厂商对标准要求理解不透彻,导致饮料标签常出现不合格的问题,未来需要加强对饮料企业的培训,加大饮料标签监督检查力度,提高饮料企业的专业水平和饮料标签的质量。

关键词:饮料;饮料标签;不合格问题

Abstract: The scale of the beverage industry in China is huge, in order to mak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everage industry, China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beverage related standards and announcements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quality of beverage products, in addition to the necessary safety indicators, beverage label requirement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andards. Beverage manufacturers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resulting in beverage labels often unqualified problems, the future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beverage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beverage label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beverage enterprises and the quality of beverage labels.

Keywords: beverage; beverage label; unqualified problem

我国饮料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真正开启了饮料时代[1]。国内饮料行业发展迅速,每年的饮料产量不断增加,2019年产量达16 538万t。近几年,为了推动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出台了多个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热带果汁、浆果果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和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值植物饮料的开发与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果渣、茶渣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2]。随着饮料市场的不断扩大,饮料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广告战、价格战不断上演,不同类型饮料以及同一类型饮料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饮料标签代表产品品牌的第一形象,饮料厂家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对饮料标签设计倾注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及时了解饮料最新标签要求、对标准条款理解不到位、想要寻求新意吸引消费者等,饮料标签往往存在较多的不合格问题。

1 饮料标签常见不合格问题

1.1 含果汁的饮料中果汁含量标示不规范

国家标准对含果汁的饮料中果汁含量的要求较高,《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3]对果汁和果汁饮料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规定以纯水果为原料、少量加入食糖或酸味剂的产品称为果汁,其余产品只能称为果汁饮料。该标准对果汁饮料中果汁的含量有明确要求,果汁含量必须≥10%,而水果饮料中果汁含量在5%~10%。《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8.1、《碳酸饮料(汽水)》(GB/T 10792—2008)8.1[4]、《茶饮料》(GB/T 21733—2008)8.1[5]等标准条款均对果汁含量的标签标示有明确要求,只要产品类型被划分为果汁饮料,至少需要在标签上醒目位置标示果汁含量。

实际审核过程中发现不规范问题主要有4个。①果汁型碳酸饮料和果汁型茶饮料未标示果汁含量。②执行《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的果汁饮料,果汁含量不满足≥10%的要求,或果汁标示位置不满足在营养成分表或产品名称同一展示版面的要求。③执行《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的果汁与果汁饮料概念混淆,100%果汁含量不代表纯果汁,更多产品实际是浓缩果汁复原后的果汁饮料,也就是俗称的复原果汁[6]。④执行《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的果汁饮料,添加了果粒、纤维、囊胞等成分,未按照标准要求将果汁标示为“果汁≥XX%(其中果粒XX%)”。

1.2 固体饮料特殊要求标示不规范

固體饮料指用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或冲泡饮用的固态制品[7]。据统计,近年来固体饮料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到2024年固体饮料市场规模将在1 000亿以上[8]。随着固体饮料规模的不断扩大,固体饮料市场出现乱象,部分固体饮料通过包装和标签的设计把产品伪装成为特殊食品或保健品。为了加强对固体饮料的管理,《固体饮料》(GB/T 29602—2013)规定了固体饮料的标签要求。202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固体饮料质量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公告中特别对固体饮料的标签作出了2个规定:①产品名称必须包含真实属性——固体饮料,且固体饮料的字号不得小于同一版面的其他字号;②标签上必须标示警示用语“本产品不能代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作为警示信息,且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版面的20%[9]。

实际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主要不规范问题有3个。①复合蛋白固体饮料未标示不同蛋白来源的比例。只有不同蛋白来源的固体饮料需要标示,如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复合固体饮料。②复合果蔬汁固体饮料,未标示不同果汁和蔬菜汁的比例。③产品名称未包含真实属性——固体饮料,或固体饮料的字号明显小于同一版面其他文字的字号[10]。④未标示警示用语或警示用语面积不足同一版面的20%。

1.3 乳酸菌饮料特殊要求标示不规范

乳酸菌饮料《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中的定义为含有乳酸菌或乳酸菌发酵液的饮料,产品类型分为活菌型和灭菌型[11]。与被替代的标准《乳酸菌饮料》(QB/T 1554—1992)中乳酸菌饮料的定义不同,《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增加了乳酸菌饮料的范围,不仅由乳酸菌发酵的饮料称之为乳酸菌饮料,只要含有乳酸菌或其发酵液的饮料就可以称之为乳酸菌饮料[12]。这个定义对于乳酸菌饮料在执行标签要求时至关重要,被定义为乳酸菌饮料的产品,必须在标签上标示产品类型——灭菌型或活菌型。如果为活菌型,还应标示乳酸菌的含量。

实际审核过程中发现主要的不规范问题主要有3个。①乳酸菌饮料未标示灭菌型或活菌型。②活菌型乳酸菌饮料未标示乳酸菌的含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T 7101—2022)中的规定,乳酸菌含量的单位必须为CFU·g(mL)-1[13]。③乳酸菌的名称未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关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更新的公告标示,如植物乳杆菌应标示为植物乳植杆菌,干酪乳杆菌应标示为干酪乳酪杆菌[14]。

1.4 功能性饮料营养声称标示不规范

据统计,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2017年已经达到近600亿的规模,成为饮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子品类。功能饮料主要分为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及其他特殊用途饮料几大类[15]。功能性饮料常常涉及营养声称,如“含维生素C、含多种矿物质、含钾等”。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5.2[16],当某营养成分含量标示值符合附表C1和附表C3中规定的含量要求时,可以对相应的营养素进行含量声称、比较声称或者功能声称。

实际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规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①声称含有某种营养素,但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其含量,例如某营养声称含有维生素C,但其营养成分表中标示的每100 g中维生素C达不到≥15%NRV要求,这样就构成维生素C声称不合格[17]。②声称含有某种营养素,但其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附表C1或者附表C3的含量要求。③声称的用语字号未按照标准规定的小于同一版面的产品名称和商标的字号。④比较声称的参考食品不符合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问答第67条明确规定了参考食品与被比较食品是同组食品、是大众熟悉的且营养成分没有被认为改变的食品[18]。

2 建议

2.1 饮料企业配备专业人员,提高整体专业水平

饮料企业应配备专业人员,建立法律法规标准新体系,定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查新,更新的标准应及时通知研发、检测、品控等相关人员。定期请外部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及时了解饮料标签的最新要求,帮助企业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相关标准的要求。成立专门的标签设计小组,对饮料标签进行外观、合规性的审核,通过多人审核,避免飲料标签瑕疵等问题的出现。

2.2 饮料企业应加强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专业机构的沟通

饮料生产企业应该每年至少将标签送检1次,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审核经验丰富,遇到和处理的标签问题很多,审核标签的角度比企业的人员更全面、更严谨,尤其是没有配备专业标签审核人员的企业更应该确保每个标签都送检。对于争议内容,多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专业机构沟通,多听取专业意见,尽量避免标签风险。

2.3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饮料标签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饮料标签监管力度。对于标签瑕疵问题,要积极教育饮料生产企业,倡导其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对于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标签,要严罚、重罚,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加强企业对饮料标签的重视程度,避免标签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 结语

随着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饮料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一种食品,其受到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在现代媒体的宣传关注下,很多人有了一定的标签知识,对饮料标签的重视程度开始加强,这要求企业在做饮料标签时更严谨、更仔细。通过企业的努力、政府部门的监管及人们的监督,饮料标签未来会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东伟.我国软饮料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石丹,李洲.我国饮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56(4):69-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碳酸饮料(汽水):GB/T 10792—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茶饮料:GB/T 21733—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佚名.饮料标签混乱:100%果汁≠原榨果汁[J].福建轻纺,2016(6):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固体饮料:GB/T 29602—2013[J].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8]张春野,张爽,王洪成.国内外固体饮料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J].华东科技:综合,2019(7):475.

[9]姚倩.新规正式实施固体饮料市场将更加规范化[J].中国食品,2022(12):62-63.

[10]王宇雯.食品标签的常见问题解析[J].食品工业,2022,43(9):277-27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乳酸菌饮料:QB/T 1554—1992[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1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 --202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1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解读关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更新的公告(2022年第4号)[J].饮料工业,2022,25(5):3-4.

[15]师雯,李洲.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56(5):97-10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7]刘丁,葛宇.《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解读及食品营养标签常见问题解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3(18):24-27.

[18]杨滔.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浅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53(6):99-101.

猜你喜欢
饮料
神奇的东方饮料——茶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买饮料
哪种饮料最解渴呢?
分发饮料
买的是哪种饮料
少喝饮料
酒与饮料
快乐咕咕 我要喝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