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的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3-09-17 22:32张妍吕越高爱社李姗陈芳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3期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休克思政

张妍 吕越 高爱社 李姗 陈芳

关键词:BOPPPS;课程;思政;病理生理学;休克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可借鉴一下甲骨文“人”的形意,甲骨文“人”的本义是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礼的有德之士。由此,尽管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一,品德、道德却是永居首位。因而对于中医药高校来说,要培养的人才必然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作为专业课要做好“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借力“课程思政”和“智慧教学”,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BOPPPS 有效教学模式”,提供交互情景构建“魅力课堂”,同时注重课堂育德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并融入课堂教学,使《病理生理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医学专业课及灵魂提升课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下面以《休克》章节为例,探析基于BOPPPS 有效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及路径。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指导纲要》,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 版《病理生理学》,深挖、提炼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巧妙、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休克”为“病理生理学”重要教学章节。为促进专业课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拓展休克实验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引入白求恩抢救创伤性休克、“南宁送血车跨城救援温暖两地”等鲜活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于BOPPPS 模型的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观等思政观念生动化、形象化融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大爱、大情怀及仁爱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水平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课堂教学互动和网络平台互动熟练,对应用网络、微信、手机App 等学习的兴趣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同时思维活跃,独立性、灵活性强,但缺乏批判思维和探究精神。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具备初步的知识储备,但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功能代谢改变抽象、深奥、难懂,部分学生为文科专业,理科知识相对匮乏,基础薄弱,逻辑思维欠佳,影响新知建构。

3、学习态度、情感及期待

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氛围好,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线上自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喜欢翻转课堂、PBL 等教学方式。教师教学风趣幽默,临床及科研案例能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能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确立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1. 德育为先

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大爱、大情怀及仁爱精神;增强簇生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坚定学生的红色信仰、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爱党热情;培养学生运动、发展、变化的哲学辩证思维。

2、知识为基

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环节、休克三期(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改变机制;熟悉休克的病因、分类方法。

3、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夯实临床思维,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翻转课堂、角色扮演、小组汇报等提升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五)教学策略

按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Kerr)提出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BOPPPS 教学模式的6 环节(目标、前测、导言、参与式学习、总结、后测) 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全程守候答疑,學生全方位参与互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课前、课后采用生成性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采用生成性结合替代式教学策略。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明确目标、了解现状

O(Objective):目标环节。筛选宫外孕破裂致休克经典病例上传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括线上观看视频掌握重难点、课堂参与讨论的内容、翻转课堂、角色扮演任务等,完成“将达到什么程度”等教学要素。

P(Pre-assessment):前测环节。通过课前测试、讨论区探讨等多种方式来确定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对休克知识的掌握程度,预判翻转课堂、角色扮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完成“已经知道什么”这一课程教学要素设计,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先修知识,其兴趣和能力,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二)课中:找到路径、建构新知

B(Bridge-in):导入环节。讲述车祸后自觉“没事”的外卖师傅急着走,却被“中国好司机”陈先生劝去医院检查,竟发现是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这一新闻事件,进而提出问题“为何明明发生了失血性休克,患者却觉得没事”“其发生休克的机制是什么? 通过这一方式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帮助学生专注于将要讲授的内容。完成“为什么”这一课程教学要素。

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教学环节。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智慧教学,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组报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依托互联网及各种教学平台增强师生互动、同侪互助,使知识在师生、生生间碰撞、流转,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产生新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完成“是或否”教学要素。

1.、学生通过“我来讲”环节,展示交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随机抽取1 组学生PPT 讲解重点内容“休克发生机制”。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其知识漏洞及短板。

2.、教师融入思政、科研讲授重点及难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有的放矢地讲授重点及难点。

3.、学生角色体验、扮演,并回答其他组问题

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随机抽取1 组学生进行病例角色扮演,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有关机制或者临床方面的问题,“同侪互助”,进行知识碰撞、重新加工及建构。

S(Summary):总结环节。言简意赅地串联出休克病因--发病环节--微循环变化。应用比喻的方法,梳理知识脉络,把休克微循环比作为“暴雨疫情双击下的餐厅”,通过“入口”(好比动脉端)、“出口”(好比静脉端)的不同变化,总结休克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衰竭期微循环的改变,用“闭”“淤”“衰”概括。完成“是什么”这一教学要素。

(三)课后(评价结果、查漏补缺)

P(Post-assessment):后测环节。通过学习平台布置课后测试作业和病例讨论任务,制作思维导图。结合将进行的休克实验课,布置文献阅读及休克综合实验设计任务,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完成“如何更好”这一课程教学元素。

三、思政及融入

紧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特点,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矿产”巧妙、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精细“冶炼加工”,使抽象的价值鲜活起来、深奥的机制温暖起来、严肃的课堂生动起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凝神“补钙”,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熔铸家国情怀,厚植报国之志,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卓越人才。

(一)哲学思维

1. 哲学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等思想

知识点:休克进展到微循环衰竭期时易发生DIC,DIC 同样可诱发休克。

思政融入:休克和DIC 双向转化,是哲学事物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等规律的生动体现,以此引导学生用动态、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疾病及事物。

2.、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辨

知识点:不是所有类型的休克都像缺血性休克那样,呈现三期典型的微循环变化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过敏性休克可能直接从淤血缺氧期开始进展,而更严重的脓毒症休克可能直接进入微循环衰竭期。

思政融入:这是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表现,事物既遵循普遍性的规律,也有特殊和例外,在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无不体现着辩证思维的光辉,我们要善于捕捉物质世界发展变化规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提升哲学思辨能力。

(二)科学精神

知识点:休克的研究历经症状描述、急性循环衰竭、微循环学说、细胞分子水平四个阶段。

思政融入:休克200 余年的研究史,无数科学,孜孜以求寻找证据、建立模型,追求真理,他们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特别是科学家George Crile 和Carl Wiggers 之间关于休克时微循环到底是收缩还是舒张的争论,以及之后严谨求实的实验、论证,才使得休克的研究越来越接近真相,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永葆好奇、无畏权威、批判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人文素养

1.、仁爱精神

知识点及延伸:创伤性休克病因联系白求恩为伤员输血时说:“我是O 型血,万能输血者,抽我的吧!”并给大家讲解输血技术的原理,鼓励大家:“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鲜血,救活一个战士,就胜于打死 10 个敌人。”

思政融入:讲授创伤性休克病因时,以白求恩抢救创伤性休克伤员,为其输血案例为切入点,弘扬白求恩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博爱精神,引导学生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大爱、大情怀及仁爱精神。

2.、奉献精神

知识点及延伸:讲授失血性休克病因时联系2017年6 月17 日,百色一产妇大出血,急需输注血小板,而百色血站已无血小板库存,紧急援助电话打到南宁中心血站,南宁市民爱心涌动,半夜集结,将救命用血小板跨城送达,产妇得以顺利生产。

思政融入:以失血性休克病因为切入,引入2017年“南宁送血车跨城救援温暖两地”事件,激励青年学子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要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增强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四个自信

知识点:休克缺血缺氧期,通过“自身输血”“自身输液”的方式,进行“血液重新分布”,将血液优先供给心、脑,起到“移缓救急”的作用。

(五)红色信仰

知识点及延伸:讲授创伤性休克时联系在郭家庄战斗中,老红军钟明冲锋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左眼眼角,当即昏死过去。军医检查后说:“头上有碎骨,不取出来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当时药品匮乏,连麻醉药都没有,钟明只能强忍剧痛做手术。救治期间,钟明先后三次休克,三次被送进太平间,差点被埋掉。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他最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重返战场奋勇杀敌。

思政融入:抗战期间无数共产党人在无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而导致创伤性休克,即使条件艰苦、困难重重,共产党人仍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主权独立的国家。以此引导同学们认识,红色信仰是革命人认真坚守的精神高地、是不懈追求的崇高价值、是奋力拼搏的不竭动力,作为青年学子要坚守红色信仰,让中国红成为信念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正如孟晚舟所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四、讨论与小结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德”和“才”,或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必然要求。因而本课程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并融入课堂教学,德育为先、“蒙以养正”,强化学生品德锤炼和价值塑造;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智慧教学,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BOPPPS 有效教学模式”,提供交互共享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中医药卓越人才。

在“育德”方面,以《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样板课为依托,通过元素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1]、案例式(研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题式(聚焦课程思政专题问题)、赋值式(赋值课程以思政意义)、线索式(梳理课程思政内在线索)等多樣的形式,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哲学思维等思政内容,利用互联网不断拓展思政资源,优化思政供给。同时修订教学大纲、构建思政资源库、撰写教学设计、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构建思政“工作坊”,多措并举把《病理生理学》打造成育人有实效、课程有示范、思政有味道的典范[2],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统一。

在“育才”方面,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相融合,形成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教师辅导解惑、课后学生运用提升的“三阶段BOPPPS 教学模式” [3],以两性一度标准构建互联网+ 智能技术+ 新方法的高阶性医学教育,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点燃火焰”,实现点(知识点)、线(章节)、面(课程)立体交叉衔接(知识价值衔接、不同学科衔接、基础临床衔接、基础前沿衔接)网格化教学,构建“魅力课堂”,提高学生“抬头率”“点头率”“点击率”,促使他们进行“意义学习”,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形成新知,实现“快乐教学”。《病理生理学》智慧教学+ 课程思政探索的路上,进行教学设计是基础工作,仍需师生共同努力、砥砺前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课程建设、用好课堂“育德”主渠道、建好教学资源库、开展好教学工作坊、落实好“党建+ 课程思政”共建互济机制,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价值引领性,培养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以及德才兼备的中医药卓越人才。

作者单位:张妍 吕越 高爱社 李姗 陈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病理生理学休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谨防过敏性休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慕课教育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展望
浅析《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