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生物圈”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3-09-19 07:53万海峰张婧刘宝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物圈生态文明建设

万海峰 张婧 刘宝

摘 要: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圈”理论,试图唤醒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深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入侵也愈加剧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和构想,这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汤因比“生物圈”理论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文明互鉴的历史视角。

关键词:汤因比 生物圈 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互鉴

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有《从东方到西方》《历史研究》《展望21世纪》等作品,以极其宏大的角度对人类文明史作了深入探究与未来展望。汤因比在其晚年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对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圈”理论以警醒世人。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现象不断加剧,生态问题愈发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成为“热点”问题,人类迫切需要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早在20世纪70年代,汤因比对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诉求作出预判,指出人类要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并寻找出路。全球化思潮不断变化发展,如今演变出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在生态建设领域也更加需要明确的指导方向。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角度,探索汤因比“生物圈”理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借鉴与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汤因比“生物圈”理论的生成与特征

“生物圈”(Biosphere)一词由法国古生物家德日进提出,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20世纪70年代,汤因比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长期探究与思考并将生物圈发展成一套完整理论。就生物圈的定义而言,它可以指我们地球表面的陆地、水和空气;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生物圈是人类有且仅有赖以生存的地方,所有生物必须依靠生物圈才能存活下去。生物圈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能量,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存资源。例如,珊瑚礁在形成岛屿的漫长过程中,扩大了生物圈的陆地面积和非水栖类生命形式的生长范围;又如,蚯蚓爬过肥沃的土壤,提高土壤向树木提供养分的能力,树木的遗骸形成了煤炭资源,等等。在生物圈当中,其所包含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它的更新存在一定规律,合理利用可以长久造福于各物种;而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如果一旦耗尽,将会对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在内产生影响,甚至关乎其生存。此外,生物圈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体积很小。它所在的表面非常薄,就像蒙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纤细的皮肤。与地球的半径长度相比,生物圈的厚度只有从平流层的高度到地表之下所能挖掘的深度。和整个宇宙相比,生物圈的规模更是微乎其微。所以,生物圈因自身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所有物种都依赖其资源得以维持生存的需求。

在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一直通过自身各种要素的互补来实现自我调节,维持物种生命之间的平衡。而人类出现以后逐渐打破了这种平衡,给生物圈造成了创伤。例如,人们肆意砍伐树木导致山地严重水土流失,大规模过量开采不可复生的金属等。人类的这些行为虽然会对生物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还不足以将生物圈的资源消耗殆尽。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可避免地,工业革命使生物圈遭受了由人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威胁。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煤炭的需求不仅造成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消耗,还对周围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由此引发了人类对生物圈的进一步掠夺与破坏,主要表现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的扩张……凡此种种,汤因比对于这场灾难做出这样的预测:人所拥有的物质力量最终将导致生物圈不能生存,同时人类自身的寿命也会因为这些人为的灾难而极大地缩短,在这生物圈当中,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终将被毁灭。诚然,如果因为人类的贪欲而使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息之地,那么人与其他一切物种都将会遭到灭绝,这样的后果不堪

设想。

纵观历史,人类就像大地母亲的“孩子们”一样,在生物圈的庇护下得以生存,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也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维护生物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汤因比“生物圈”理论同样可以警醒世人,并为保护全球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汤因比“生物圈”理论也体现了一定局限性。正如汤因比所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世界上的地区性主权国家已经全然不顾生物圈正在遭受的危机,人类甚至为了争夺生物圈的资源而做出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恶劣行径。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各个国家之间充斥着竞争与较量,这让汤因比对未来所持的态度相对悲观。而同时,他也主张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全球性政体,以维持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和平,重建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平衡。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其中也包含着汤因比“生物圈”理论中朴素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虽然汤因比的“生物圈”理论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史学观点、思想意识以及对于生物圈的研究和把握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與实践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根本上看,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具有不可逆性,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并使全球多数国家从中获益。[2]在这一过程中,时代特征也愈加显现出来。从生态角度上来看,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例如,人类对大气和海洋资源造成污染;酸雨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杀死了许多浮游生物,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汤因比就此得出结论,人类若想避免对自身的破坏并妥善处理好自身所带来的危害与污染,世界性的大规模合作就必不可少。当今时代,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维护生态环境也应是各国追求的共同利益。汤因比曾经担心工业革命会让全球生态进入更加危险的状态,而目前大量存在的问题诸如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土地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等都证明了其所担心的合理性。在生态问题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全世界人民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共同的利益与

需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3]这是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总结出的最新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国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不容推辞的责任与义务。从时代需求上讲,大自然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态问题并给予足够重视。为此,我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面对生态问题所提供的应对措施与战略方案。

汤因比在晚年曾经认为中国可以帮助人类文明走出困境并拯救生物圈。[4]人类历史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国文明对于拯救生物圈及整个人类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面对共建生态文明的诸多复杂挑战,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积极强化与提升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思维与水平,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然而,虽然中国在生态建设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光靠一国的力量是远不能解决这一难题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其解决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密切协作、共同努力。[5]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全球气候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例如,在2022年11月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对于气候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此次大会强调了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并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国家之间达成了各项协议,确定了要建立基金以援助遭受气候变化冲击的发展中国家及脆弱国家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对此也表示将持续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又例如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面对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的严峻形势,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制定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来推进各国积极对待并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整个生物圈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我们目前生活的地球上,如果没有了生物多样性,那么无疑等于失去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各国齐心协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才能让地球及生物圈焕发勃勃生机。除了生物多样性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森林面积的锐减、土地荒漠化的加重、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等等。在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进程中,中国固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唯有国际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大局出发,以全人类共同体利益为上,各尽其能,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的挑战与“生物圈”理论的实践价值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的一体化。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在全球化思潮向好发展的过程中,反全球化现象也在暗流涌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全球化思潮逐渐盛行,如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不顾其他国家反对,陆续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国际协议,故意破坏国际秩序。不仅如此,美国还屡屡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幌子大范围挑起贸易战,这是公然向全球化挑衅的行为。美国这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措施与汤因比的主张背道而驰,更不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道:“人与生物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6]他揭示了世界就是一个“生物圈”,物种与物种之间是紧密连接的,各个国家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命运的归宿是共生共存而不是恶性竞争。在汤因比的格局里,人类文明的发展决定了生物圈的发展,而生物圈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人类命运的走向。因此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我们要顺应其发展趋势,利用其独特优势来促进世界的整体发展。汤因比采取历史的宏观考察视角,强调整体把握历史脉络,保障全人类共同利益,促进构建生命共

同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明确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7]这一观念符合世界当下的发展趋势,指明了各国应共同向往的目标。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大局,主张人类与自然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者需要和谐共存。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人类不能一味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更不能有支配自然界的想法。面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我们要主动协调并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共同构建地球和谐美丽的伟大宏图。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万物都是处于大自然这个共同体当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对“和”的价值追求。北宋理学家张载在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表明要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将万物视为人类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观照。今天来看,先贤们的思想与汤因比的主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彰显出宝贵的实际应用价值,共同促进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实践经验证明,虽然汤因比“生物圈”理论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但因其前瞻性与进步性,在今天仍能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共鸣。汤因比晚年与池田大作、厄本等人的对话,包括其晚年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都体现了他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同时也唤醒了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汤因比揭示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人类的一切发展都要建立在尊重生态、敬畏生态的基础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建立的。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来看,中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又有西方著名学者诸如汤因比等人思想理论的探索佐证。我们应当坚定不移跟随伟大思想的指引,全方位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四、结语

回顾汤因比先生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不得不感慨其对“生物圈”理论思考的深刻性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独到的见解。对于我们而言,重读贤者著作、重温其思想内核对于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人类要重视先辈思想的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建清洁美丽和谐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49-50.

[2] 苗世青,章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化发展瓶颈的破解与超越[J].社科纵横,2022(5):9-14.

[4] 刘宝.汤因比文明理论撮要[J].文史杂志,2020(1):78-83.

[5] 王瑞彬.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探析:挑战与路径[J].国际石油经济,2022(10):22-29.

[6] Arnold Toynbee.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7] 赵义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N].解放日报,2022-03-01.

基金项目:2022年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汤因比生物圈理论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293065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物圈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教学设计
IAEA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参考生物圈建立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模拟生物圈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生物圈2号
浅析生物圈中人的行为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