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中国茶道课程思政实践

2023-09-20 04:06吴瑕孙立娜穆莹谢凤英崔立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0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吴瑕 孙立娜 穆莹 谢凤英 崔立雪

摘  要  思政要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是目前实施、设计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中国茶道通识课教学团队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合理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国茶道教学各环节,实现茶道哲学思想育人的目的,为高校文化类通识课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中国茶道;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0-0118-04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Based on Blended Teaching//WU Xia, SUN Lina, MU Ying, XIE Fengying, CUI Lixue

Abstract  The deep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are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and desig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 at present. Under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team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general education organically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each link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teaching through reasonable design, realiz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tea ceremony philosophy,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 of cultural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ese tea ceremo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 blended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Food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30

0  引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需把其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提醒教学一线教师重视自己教授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自身出发,从所教授的一门课程出发,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设计和实施[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共同体,这一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学习行为本身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建立学生共享协作的思维方式。“利他而利我”的人我一体思想也是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表达,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呈现出的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客观需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3]。

中国茶道课是众多高校均开设的文化类通识选修课程,在思政要素的挖掘设计及输出表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和明伦之礼”是中国茶道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张力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起到积极协调及润滑的作用[4]。教师在授课时将这些茶道哲学思想及其外化出的为人处事道理和原则与相关茶道知识、理论及冲泡技能方法糅合到一起,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团队在对茶道通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设计创新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课程自身具备的天然思政育人功能,将茶道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要素深入挖掘出来,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其以当下学生能够接受的时代语言与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茶道通识课教学的思政育人作用。

1  中国茶道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

中国茶道课的课程性质为通识选修课,课时较少。传统线下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茶道历史及其相关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及简单茶礼,更多传授的是茶道方面的知识,未能使茶道文化中的思政要素有效展开,未能通过泡茶、品茶、看茶、听茶、嗅茶体验使茶道思想中的价值观落地并发挥茶道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未能体现茶道通识课的高阶性和思政性,违背了茶道知识及技能与中国茶道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表里如一、共同育人的课程开设初衷。

1.2  教学模式

课程以往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新颖性、相关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多样性、教学活动组织的时代性上都乏善可陈,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依然是任务性的,比如,上课听故事加上写一篇漂亮的课程论文从而得到好成绩;课程传授的知识很快忘掉,不能通过获得深刻的精神认知而对学生起到支持作用。同时,因选课学生较多,能喝到茶的学生仅为少数,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品茶体验获得心灵感悟,难以发挥茶道文化思政要素的育人作用。并且,过程性评价机制无法建立,过程性评价不能有效开展,教师教授一些不够符合当下的陈旧知识点,学生学习效果如何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茶道通识课思政育人教学目的的达成。

2  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育人设计糅合于中国茶道课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通过上述教学问题分析,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思考如何将茶道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天然思政要素与当下的时代语言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线上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索并积极实践有效的、能够获得及时反馈的教与学的机制;凭借团队教师教书育人的满腔热忱以及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强烈愿望,将课程思政要素高度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

2.1.1  线上资源建设

团队于2018年获校级精品在线课程立项,2019年春季,在智慧树教育平台建立并运行“中国茶道——茶之初体验”课程;2020年,“中国茶道——茶之初体验”获校级一流课程,由团队教师独立录制的在线授课视频数48个,总时长325分钟,题库试题共233道,能够保障除本校每年千人及校外数十所高校学生的线上选课学习。课程在智慧树线上平台教学运行四学年以来,累计2.16万人完成在线学习,累计学校83所,累计互动19.08万次。教学团队通过对思政要素资源、案例资源、视频资源、习题集、作业库、音频扩展资料等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来改进、完善茶道知识的时代性、前沿性,一方面,保障了基本教学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高阶性知识个性化挑战的时代需求。

利用公众号平台建立茶科普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茶知识、茶问答及线下茶活动推文,如521国际茶日,历届领导人国事访问中用到的茶礼极其承载意义,在华重要国际活动中用到的茶礼极其承载意义。方便学生及时获取与当下时代节奏一致的茶知识以及与茶相关的时事,并同步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交往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文化载体作用,实现学生对茶礼、茶事方面实践应用的思政性及挑战性要求。从2016年开始至今,六年累计3 000名學生参与150余次校内外茶活动,相关公众平台推送发帖333篇,关注人数1 834人,在学校内及整个省内高校的茶道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1.2  线下资源建设

团队一方面逐渐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以提升学生泡茶、品茶、感悟茶的茶道生活美学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步完善推进思政育人与线下资源建设高度融合。具体实践逻辑如下。

1)团队持续从一杯茶汤中发掘思政元素,逐步凝练出文化浸润、心灵放松及文化创新三大育人目标,建立“一二三四五六”思政元素数字路线索骥思维(如茶起源一元论、茶有阴阳、茶文化发展三个高峰期、华茶对外传播四条路线、五个历史茶人、六色佳茗等)。

2)团队自2014年开课至今,坚持将茶道案例教学高频次输出于教学活动中,同时,不断积累完善案例资源,在茶道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中国茶道文化历久弥新)—探讨问题(中国茶道发展过程与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讨论)—寻找答案(尝试探寻茶道文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总结问题(发展现代茶道文化形式)的高度自主自动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接触并理解实践问题,促进茶道理论与学习及生活实践融合。

3)第二课堂资源是团队教师有效利用并积极建设的另一个有利阵地,依托本团队茶道实验室和学生茶学社团,构建针对本科生泡茶、品茶、感悟茶及提升将茶道文化与校园文化、各自专业文化融合创新的培养模式,针对茶道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问题展开研究并进行实践,对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团队依托省茶叶学会及校创新创业学院开展茶相关SIPT、社会实践、茶主题竞赛等,用丰富的主题活动挖掘文化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提升跨界融合文化创新能力。

5)成果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成效的有效保障,通过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实践操作能力评分标准的拟定,进而有效实施形成性评价,并结合终结性考核确保教学成效。

2.2  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设置志愿者助教制度辅助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助教由本学期选课的学生和学生社团尔雅茶学社的学生共同担当,由课程衍生出来的学生社团反哺课程,每名助教学生因为爱茶并想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学习茶道文化而受益,这本身就是一场思政教育的实践。

2.2.1  课前线上引导

首先,教师课前提前一周在智慧树平台和课程微信群发放通知,布置导学任务。

1)学生以中国茶饮用方式变革为主线,思考不同的饮用方式与当时社会文化形式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当下的泡茶法及茶礼仪的意义、承载的文化内涵,认知到若通过自己的行茶过程精准表达茶道内涵及意义需经过认真的练习及广泛的阅读。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饮茶氛围越来越浓厚,如何使用好家庭的茶器及茶品,从而在家庭事务沟通交流中发挥茶道文化韵味的输出作用,是每名学生需要结合家庭现状思考的问题。

3)选修茶道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如何将茶道文化创新并与专业结合起来呢?跨界融合创新的关键点在哪里?

其次,视频内容学习、文献扩展阅读、课前内容自测等项目为学生在智慧树线上课程平台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平台讨论区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是确保激发学生智慧和学习热情的良好方法,能够启发学生解决教师布置的导学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如视频观看进度、自测题完成度及正确率、讨论区交流互动等)的积极反馈及评价需要课程助教辅助教师完成,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或激励或督促,将此过程性考核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教师将课上即将讲授的内容要求及问题提前发布到课程平台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助教在课程平台讨论区引领学生回答问题并发起相关讨论,让学生在哲学思辨中发现学习乐趣。

2.2.2  课堂育人“润物无声”

中国茶道线下课的最大特色以及学生选课的期待是课堂上的边品茶、边讨论。因此,线下课采用真实情景导入法:在智慧教室设置8人茶席8个,由6名助教担任席主,形成品茶讨论小组。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学生用“茶道思维”思考当下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茶道问题。同时,课前学生自学过程中有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重点澄清出来,并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智慧得以激发,线上线下有效采用、实时切换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分组讨论方式、集中讲授结合的问题式学习主线以及思政元素的恰当融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得以突出发挥,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中自发流动。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并控制整体节奏,助教辅助泡茶行茶,学生一边品茶、一边讨论,在茶香茶味中将思政育人内容贯穿于茶道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学习与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的相辅相成,同向而行。比如在“直播见面课一”课堂教学实施中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以“茶在沟通中的媒介作用都有哪些?”为设问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势必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通过多媒体总结课前自学中国茶饮用方式历史变革的重点内容,并引入课前测试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知识点;学生通过教师板书及讲解、PPT演示,获取知识并实现解惑。

3)课堂呈现中,教师以现场品茶的真情实景为情感引导,采用小组讨论、随堂测试等方式邀请学生切身感受茶在沟通中发挥的文化属性、养生属性、品鉴属性、美学属性、礼仪属性。利用投屏现场查看自己对问题认知的对错,是使学生对茶道基础知识的掌握得以夯实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以茶作为沟通媒介的思维和知识转化实际应用的意识得到培养和建立。

4)央视媒体高质量的茶纪录片中,茶叶加工视频呈现的中国茶精益求精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茶沟通天地的属性价值的实现是制茶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匠人精神,从茶叶加工制作角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之心。

5)教师讲述茶起源一元论,举例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针对国外否认茶叶起源于中国的言论撰写《茶树原产地考》,旨在激励学生在任何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心中需始终抱有家国情怀。学生对吴觉农先生为振兴祖国农业的精神和力量产生深刻领会,从榜样力量、治学精神及爱国主义三方面明晰学习茶道文化、茶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感受茶道传承精神并进而深化自身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信念,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服务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6)教师回答开篇所问“茶在沟通中的媒介作用都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茶在沟通中发挥各种作用,促发学生对通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乃至跨界创新的探索及兴趣。

7)教师总结回顾本节内容,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学习本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茶的沟通作用?课程结束后如何深入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茶的沟通作用?

2.2.3  课后反馈升华

课后学生学习的深化需要线上课程平台的辅助进行。课后与本章节相关的知识扩展资料及更新的测验题需由教师上传至课程平台,并由助教组织学生在讨论区进行课后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助教总结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在线答疑,将学生测试题完成情况反馈给学生,完成教与学的反思;完成学习测试和专题讨论后,学生需提交思维导图总结、反馈并评价自主学习的效果。

第二课堂品茶及泡茶实践体验由助教辅助完成,十名学生为一组到茶道教室品茶一次,泡茶方法练习课一次。学生从听着音乐进入茶道教室开始,到悉心对待茶器、调息凝神专注泡茶,再到互相敬茶品茶、分享习茶感受等环节,体会到茶道“拿起放下”的精神力量对心灵的浸润。

2.3  完善评价,保障育人成效

结合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思政育人”精神要求,教学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其中,形成性考评占60%,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育人效果的线上考评成绩(占比40%,主要包括视频自学完成度、章节测试、线上讨论参与度、学习态度等);二是育人效果的实操技能考评(占比20%,主要体现于泡茶操作流程、品茶技能课堂沟通、团队协作、组间互评等)。终结性考核占40%,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與综合运用能力。思政育人成效考核题不少于5%(题型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责任担当意识)。

3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依赖于高校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5]。目前,思政要素的有效挖掘以及思政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是课程思政设计实施过程的主要难点[6]。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解决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中国茶道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以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成功转换,提升了学生学习茶道文化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合理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茶道教学,让学生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同时,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培养,对茶道美学的感知获得提升,实现茶道哲学思想育人的目的,为高校文化类通识课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基础。

4  参考文献

[1] 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 王玲.“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初探[J].时代金融,2019(21):98,104.

[4] 姚娟娟.茶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10):186-187.

[5] 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6] 张娟玲,刘洋,王建英.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研究:以茶文化为例[J].河北农机,2020(6):106.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