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国画风格形成的因素及意义

2023-09-20 23:40邱健彬佛山市石景宜艺术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6期
关键词:粤东画风海派

◆邱健彬(佛山市石景宜艺术馆)

粤东地区位于广东之东,也称潮汕地区或岭东地区,狭义上主要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三地,俗称潮汕地区。粤东地区靠海,水陆交通方便,这里历史底蕴和人文环境深厚,滋养造就了这里的人们世代崇文读书、写字画画的良好家风。粤东地区历代书画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百年以降,中国画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三百多位国画名家诞生于此。而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这里还形成了与岭南画派风格迥异、雄浑大气讲究笔墨的粤东国画风格,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令人瞩目和赞赏称奇的现象。粤东地区中国画繁荣壮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粤东本身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内因,来自闽南、上海、苏杭等地的外部因素影响也十分重要。综合演变之下,岭南画坛上形成了一种“粤东画风”,或者叫“粤东风格”。粤东国画风格从发展到形成,既受岭南画派的影响,也受西洋绘画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受海派的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缘相近的影响

粤东地区与福建漳州接壤,唐宋以降,大量的移民经福建迁入粤东地区,因此,中原文化也开始融入闽南与粤东。在被誉为“海边邹鲁”的粤东地区,其绘画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久有流传,明末清初,福建画家领时代之先,敢于创新,初步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闽南画派”。潮汕与闽南山水相依,最近的两县相隔二十几公里,两地的交流一直不断,因此,“闽南画派”画风对早期粤东绘画有较大的影响。到了清康熙年间,福建画家房修带着十三担画稿,到潮州定居,传道授业,培养出早期粤东书画名家黄颖、黄璧、陈琼、李灿等。清代画坛上“闽西三杰”之一的上官周也时常往返粤东地区和福建两地授徒,在上官周的带动下,福建另外一些名画家也来粤东定居或举办雅集交流活动。这些著名画家的讲学示范、传授交流,对推动当时粤东中国画的盛行起到很大的作用。清中叶以后,粤东绘画出现一个繁荣时期,涌现出以潮州、揭阳、汕头为中心的画家群,主要代表人物有房修、李明造、黄璧、翁铨、陈琼、郑润、余颖、程赞、王利享、林岱、戴泽山、郑涧青等人,创作风格以继承闽南画派画法居多。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上,能聚集文人艺术家的地方,都是文化底蕴相对深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20世纪初的潮州城,商业繁荣,是粤东经济、文化、政治中心。1860年以后,汕头开辟成为通商口岸,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粤东人开始通过汕头口岸,远赴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以及苏杭一带从事商贸文化活动,随之与沪、杭等地的商业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也带动粤东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文化艺术名家纷至沓来,甚至有江浙一带的画家直接落户潮州,如南京杨国崧(1859—1919)等,他们通过海路往返于浙江、上海、福建、潮汕之间,带来海派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的作品,在粤东画界交流传播、观摩、学习,给粤东画坛注入一股海派春风。与此同时,粤东人与上海、江浙一带的密切联系,也为他们的亲朋异地求学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便利条件,加上同属中原文脉的粤东文化和江南文化有更多的亲近性和吸引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近现代大批粤东学子舍近就远赴上海美专等学校学习绘画的风气。而这一批学子学成归来,成为了形成粤东画风的初期骨干力量。代表画家揭阳孙裴谷(1891—1945),1930年游学于上海,结识王震、潘天寿;潮州王显诏(1902-1973),1922年进入上海大学美术专科班;揭阳林受益(1901—1990),1923年进入上海美专;潮州李开麟(1908—1996),1936年进入上海美专国画系;汕头刘昌潮(1905—1997),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潮州黄家泽(1911—1985),1927年进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翌年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大学;揭阳陈文希(1906—1991),中学毕业后考进上海美专,后转新华大学美术系;汕头王兰若(1911—2015),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潮州许良琨(1914—1978),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上海美专;汕头杨思园(1915—1985),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上海美专等等。

这批在沪学画的粤东学子,先后受到了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王一亭、王个簃、诸乐三等海派名家的言传身教和亲授指点,作画风格也深受海派影响。他们学成后回到粤东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在他们的教授和培养下,一大批海派画风的学生学成以后继续传道授业。随着几代人的延续,海派画风逐渐成了粤东国画界的主流,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迥异于岭南画派风格的粤东画风。

与此同时,这批学子还为上海与粤东画坛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他们走出去的同时还请进来了许多海上大画家到粤东讲学传道,如王个簃、吴东迈、商笙伯、刘海粟等,他们于上世纪都到过粤东讲学传道办展交流,与粤东画家谈艺论道,十分融洽,在当时也为粤东地区留下许多墨宝,如刘海粟题汕头博物馆等,就是这一密切往来的最好见证。因此,粤东与海派的联系更加密切,发生了质的变化,带动了当地一大批画家学习海派绘画风格。

三、文风蔚然的影响

岭南文化主要包括广府文化、粤东文化和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粤东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粤东地区大部分人口是中原移民的后裔,文化上吸取保留了中原传统文脉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思想。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期间,他所开辟的一代文风发展并延绵至今。基于这种积淀,粤东文化较好地保留了完整的中原文化,它属于岭南文化中比较独特的部分,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精雅文化,又有独具风土人情特色的民俗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粤东文化。在粤东文化中,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热爱读书、重视教育、团结互助等品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粤东地区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底蕴深厚,自古文风茂远,且传承有绪、生生不息。粤东地区有着许多被称为圣贤的著名人物,比如潮汕八贤,有唐朝赵德、宋朝的许申、刘允、王大宝、吴复古等。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后八贤,有郭之奇、黄奇遇、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等。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潮州府进士161人,时广东登进士者890人,潮州府进士占18.1%,时广东共有18州府,人均进士数高于广州府”。粤东地区文风鼎盛可见一斑。近现代也诞生了饶宗颐、詹安泰等一代国学大师和文学大家。此外,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如潮州音乐、潮剧、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歌册、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剪纸、潮州大吴泥塑、潮州花灯、潮州抽纱、潮州嵌瓷、潮州珠绣、潮州枫溪瓷、潮州朱泥壶、潮州菜、潮州工夫茶艺、汕头澄海灯谜、广东内画、汕头英歌舞、汕头蜈蚣舞、揭阳狮舞、揭阳龙舞、揭阳玉雕等国家非遗就高达40项之多,位列全省前茅。这些都反映出潮汕独具一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潮绣、剪纸、大吴泥塑、潮州木雕、广东内画、嵌瓷等都是艺术类的项目,而传统上这种艺术类项目的盛行和发展,又为整个粤东地区保留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世世代代耳闻目染,润物无声,形成了粤东人从骨子里热爱文化艺术的良好民风,也为粤东中国画的蓬勃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留,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在每个粤东人心中已经烙下深深的印痕。而这种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恰恰又与粤东画家一直以来推崇传统笔墨精神的画风一脉相承,殊途同归。所以说,粤东画风讲究笔墨雄浑大气风格的形成与受粤东深厚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四、粤东国画风格形成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期间,粤东学子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美术专业学校专攻国画的画家就多达一百多人。如林受益、谢海若、王显诏、刘昌潮、王兰若、陈大羽、李开麟、黄家泽、郑辅宣、张学武、郑奕辉、方若琪、杨思园、许良琨、肖士熙、卢育宗等,这批海派传人学成回粤东后,继续研究创作,讲学授业,开枝散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画家。可以说,他们主导影响了粤东中国画风格的走向。1982年春,刘海粟先生到汕头出席“元宵画会”时指出:“潮汕画家队伍不小,力量雄厚,要敢闯,要有自己的风格,形成潮汕画派。”这些粤东画家们的艺术面貌虽不尽相同,但笔墨渊源和艺术观念却是一脉相承。继承海派传统,讲究笔墨功底,笔法灵动,墨韵浑厚,以书入画,强调性灵和写意,注重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重视书法、诗词、篆刻等综合修养,形成用笔简约放纵,墨色淋漓酣畅,画面兼具诗书画印于一体,格高意远、耐人寻味的粤东国画风格。而且这种画风还因个别画家移居外地工作生活而被传播到国内外。如:谢海燕、陈大羽在南京艺术学院,周勤豪在上海艺术师范大学,罗铭在西安美术学院,黄独峰在广西艺术学院等全国著名美术院校授艺,弟子三千,带出一大批著名的画家;赖少其因工作原因,长期生活在安徽、上海等地,其艺术风格也不断在当地生根发芽,影响着新安画派的发展;孙星阁、饶宗颐、赵世光、郭士定居香港,传道授业,弟子众多,把粤东画风发扬光大。特别是饶宗颐,他作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通过香港国际都市之便将粤东画风传播到世界各地;而陈文希、庄礼文、林耀更是把这种粤东画风带到了新加坡、泰国,在国外收徒授艺,发展壮大。在这期间,虽不乏画家在艺术成熟后,不断探索个人绘画风格,但粤东中国画总体风格仍是海派艺术风韵的延伸。饶宗颐先生曾言道:“岭东画家兼收并蓄,开拓创新,既受海派、岭南画派的影响,又保持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经几代画家的共同努力,一个令全国画坛瞩目具备粤东风格的国画创作群体也就慢慢形成了。因此,粤东画风也对当代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1.承前启后,培养大量的美术人才,推动广东美术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艺术交流来往更加密切,粤东绘画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绘画类别及风格呈现多元化,但还是以中国画为主。粤东有大量的青少年自小学画,高中已经就读各类艺术高中(附中),并相继考赴广美、国美、南艺、央美等专业院校深造,读本读研或读博。其中,以考取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最多。学成之后,他们大部分又回到(留校)广东各美术院校或广东画院、广东美术馆、广州画院、广州军区美术研究院等美术专业单位工作。这些画家代表有杨之光、陈大羽、谢海燕、林风俗、林墉、廖宗怡,庄小尖、许钦松、方楚雄、方楚乔、林蓝、卢小根、王璜生、王绍强、许敦平、蔡拥华、郑阿湃、李绪洪、方土、许晓彬等,他们中有各美术院校的院长和各美术馆的馆长。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各画种的著名画家,粤东地区约占一半左右。他们在搞好自己的创作之余,通过各自的平台利用各种方式的教学,传帮带年轻的美术学子,其中除了美术院校正常的教学和画院内设的青年画院培养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由广州画院院长方土策划,联合组织国家画院、广州美院等单位共同举办“国家青苗培养计划”,为青年画家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平台,许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也因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举措促使广东美术走向良性发展的同时也为广东的美术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除此之外,在深圳、汕头等地安于一隅潜心创作和授业的全国著名画家陈政明、李照东、杜应强等人也培养了一大批地方的青年国画才俊。客观地讲,广东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美术创作强省,粤东籍画家的贡献功不可没。

2.粤东籍中国画家对推动岭南画风融入全国画坛有着积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文化繁荣和经济开放大发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各类美术人才流动较大,广东的画家到省外甚至国外办展、讲座、交流是常有的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粤东籍中国画家的创作受到国内外乃至世界上各种绘画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在创作中借鉴西画透视、造型、结构、光影、色彩、笔法、构成、实验水墨等元素,或多或少摆脱了海派绘画艺术的单一影响,但大部分画家的艺术面目仍存在海派影响的影子。而恰恰是讲笔墨、讲诗书画印等综合修养的底子,才促使广东的粤东籍画家到讲究传统笔墨语言的江南甚至北方城市办展交流时,更加容易得到当地艺术界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认可,从而加快推动广东美术与全国的大融合和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郭莽园、王璜生、方向、方土等。郭莽园上世纪90年代,便携国画作品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独辟蹊径抒性灵,走南闯北独行侠,开改革开放之后粤东画风北上交流之先。因他特有的与全国艺坛诸大家的交往史,也在侧面上促进全国画坛对广东画家和艺术生态的关注;王璜生从广东美术馆馆长调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方土从广州画院院长调任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促进粤东画风在首都的影响力之外,还为更多的广东艺术家到京城展览交流畅通渠道和提供平台;方向从广东画院调任国家画院山水所所长,进一步推动广东山水画在全国的影响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各种画派正在逐渐消失或不为人常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南北画风的交融壮大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画坛新局面。相信粤东籍画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为广东乃至全国中国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粤东画风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海派剪纸
你没见过的“极简”画风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画风
不走寻常路 拥有独特画风的VR设备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八乡山——粤东革命的摇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