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实验室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023-09-20 09:24张立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摘 要 现阶段美育教育的发展,更多地聚焦在具体实施和问题的落实上,“美育实践课程与评价体系研究”这一重大科研基金项目,经过四区23个实验校一线教学的实践、研究、检验,逐步积累了以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培养目标的“五步学习法”和“发展式教学法”实践教学经验。以实验室应用下的教学实施为例,通过对实验室硬件及软件设置的解析,围绕美育实验室教学实践,提炼出实验室环创、材料、应用等方面对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审美意识等美育教育目标达成的实践教学数据和经验,阐释了材料应用推动创造力发展这一美育教育的意义价值。

关键词 美育实验室 教学创新 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立平(1972— )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育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产学研用重大基金项目课题“美育实践课程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054-9200025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项目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JKR036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协同培养机制下的美育师资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21DB4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美术实践活动作为美育最为典型的教育实施形态,通过对美术实践教学价值的整体挖掘与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完善以美育人的目标。美育实验室以强化学生实践条件为抓手,形成以实践材料革命带动下的美育教学改革。为更好地总结梳理相关经验,现以实验室应用促进下的中小学美术实践教学实施为例,阐释通过实验室丰富的材料介入呈现的学生在具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而获得的多维度成长与发展的美育效果。

一、美育实验室环创配置

依据艺术实践教学特点,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与材料应用上,研发了美育操作台设备、美育方舟及开放性涂鸦墙,融合艺术表现技法、工具进行研发的水墨粉笔、滴流粉笔等材料,具有肌理、胶着、温润、环保等性能,既方便操作,又渗透环境育美,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进行多元、方便的创意表现,释放心灵、促进创造、培养思维。

(一)实验室整体装备

1.实验室环境创设:1间常规教室,按照40工位5~6人为1组对面双排摆放设置美育操作台,方便实践操作的学习;依据艺术学科实践教学特点在操作台上设置可容纳画笔、工具、材料的“美育方舟”,以方便学生创意过程的材料取用;教室墙面整体装置开放性涂鸦墙,方便分组研讨交流及展示。

2.实验室器材装备:设置材料置物架,呈书架模式罗列所有课程配套材料,方便学生自主取用;配备相应解决各类问题的日常工具,方便学生创意改良;器材装备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开放、自由的实践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实施空间。

3.实验室材料配备:水墨粉笔、滴流粉笔是实验室材料目录中的关键内容,较比传统的水彩、水粉、丙烯、油画等绘画材料,实验室材料(颜料)整合了诸多绘画颜料性能,融干燥性、融水性、固化立体性等功能于一体。这些颜料具有环保循环的特点,属于食物级别,用于教学中充分彰显人文性、安全性。除此之外,应用于手工、纸艺、装置等实践活动的材料达上百种,相关配套材料如纸张、卡纸、塑板等均吸纳了中国画、民间工艺等材料元素,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基因植入课堂。

(二)美育实验室的特点

1.根据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实施特色化学科教学。以美术实践教学为例(见表1),在课程设置方面,为更好地完善实践学习的贯通性效果,采用大课时授课模式(两节课连上),在完成基础必修學时的基础上,开展课后特色课程的选修学时补充;在内容安排方面,以国家教材内容为支撑,进行单元化课程整合,建立任务主题驱动模式,开展实践内容的体验学习。

2.根据学校自身管理特点,建立校本开发机制。例如,发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课程建设的优势,结合课后特色化服务项目,组织建立活动社团、研发校本课程。

3.拓宽美育实施渠道,强化综合类美育实践功能。实验室可结合学校各项美育活动,开展主题性展览、设计、涂鸦、环创等综合性美育展示活动。目前23个实验学校都开设了“美育实验园”“美育实验室开放周”等活动,将实验室空间以艺术场馆形式加以利用,扩大了学生自主应用范围,一方面拓宽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另一方面实践了教师“让位”理念,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思维的提升。

4.凸显实践性效果,推进教育改革任务。强化实践性是美术教学实施的原则,美育实验室教学由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构成。宏观上,借助社会资源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的牵引,开放性设计课程实施模式;微观上,以美术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建立“具体美育实践课程体系”。以美术学科实践教学为纽带,改革学习方式、拓宽育人维度、挖掘多维育人指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一是坚持以美育人,二是重视艺术体验,三是突出课程综合”[2]的课程理念,美育实验室的课程实施从整体构建上充分保证了这三方面的有效落实。

二、美育实验室创新教学实践

(一)学习方式变革促进下的教学改革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五步学习法”。实验室教学以学生活动过程为路径,将学生的能力、发展等关键要素集中在教学目标的核心位置,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五步学习法”,以中小学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为例,见表1。

(1)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引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预设问题。针对学生所产生的系列疑问,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问题的梳理,学会未知问题的预设,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3)实验。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的过程进行预设问题的解决实验,并获得新感知,培养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总结实验过程的诸多感知,设定主题目标进行纵向知识体系的研究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5)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经验,反思过程问题,清晰明确自身思维发展过程的问题与优势,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

以上美育实践课程的设计以过程评价为导向,建立实践路径,进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构建提出问题、预设、实验、探究、评价“五步学习法”,以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感性的完善”的学习目标,以“发展式”教学法促进美育培养过程的多维度育人效果[3]。

2.以过程评价为导向的“发展式教学法”。依据“五步学习法”的问题导引,形成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原则,建立易于经验积累与意识养成的评价方式和应用科技手段设计后台数据的动态评价体系,实现促进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价。以小学三年级的美术实践课程“有创意的人像”实验室教学为例,见表1。

(1)问题导引。一改传统课堂的固定环节,重点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等跨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思维,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探究为主要目标,打开学生的单一认知。

(2)任务驱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主题目标,组织活动方式布置任务要求;配套实验探究的材料、开放性实践方式推动学生学习实践。

(3)评价建议。教师须具备针对思维与审美、人格形成等因素的教育素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达到综合性培养学生的效果。

(4)分析总结。通过课时内容的整体框架、效果的把握,分析学生所处的发展状态,以总结的形式提出要求、拓展知识、延伸视野,真正呈现教师“让位”的课堂结构。

(二)实质性美育实施策略一体化模式

实验室整体装备下的实践教学,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表现、教学实施的立体实践、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等三方面要素于一体,围绕美育实施的目标,将内容、实施、育人三条路径构成一体化模式。

1.共享材料,实现课程内容的跨界融合。实验室环创以专门化艺术实践的空间,更适合于延伸性课程内容的实施,在材料引发创造力的教育理念推动下,材料的自由、共享、开放的应用,为实现综合课程育人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实验学校的教学研究中,以“开放式教学的育人探索——融合的个性”为主题的“美丽印痕的多种面貌”等系列综合教学,一改传统美术课需要学生自己准备美术用具的情况,学生没有材料应用的困惑与限制,将所有的思路与创意集中于思考与实践中,充分将各学科关于印痕的知识有效融合,达到了隐性跨学科的内容整合。

2.专门空间,凸显实践性教学的价值意义。中国画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美育阵地,以“沉浸创意体验——感悟情境”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一改传统教室的限制,学生不用花费更多时间去准备材料,考虑涮笔、收材料、晾画等困扰,美育实验室专门化的教学条件以材料、工具、“晾画架”的完美呈现,帮助学生、教师免除了绘画过程中的调整与后期晾干画面的担忧与麻烦,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沉浸于创意体验,完善对于传统美感的情境感悟。

3.多维路径,创造力生长的高效课堂。在美育实验室中有很多工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创造式利用,教师思维的开阔形成学生活动设计的多维度策略推动,以“美感的生活应用——发现的力量”为主题的单元活动中,“绘画中的透视”一课,教师利用希沃的视频展台功能,让学生成为透视中的一部分,通过大屏幕呈现的教室环境去找透视现象,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零距离,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并自主发现透视中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疏遠密、近实远虚等现象,学会、感悟发现的魅力。

三、美育实验室教学应用价值

(一)释放天性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创造性观察显现的快乐学习。实验室依据课程内容配套了丰富的实践材料,而在艺术实践中材料本身就具有引起兴趣的作用,经过设计的材料,不仅方便、顺畅学生的课堂操作,而且有的放矢地推动了学生创造力天性的释放。以“百变纽扣——创意搭配”一课教学为例,丰富的纽扣材料让学生充分进行了对纽扣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观察,在观察之后,有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细细地拼摆,有的孩子兴奋地哗啦一声倒出了全部的纽扣,默默地观察,有的孩子根据倒出的自然形象,用手简简单单地归拢再修形,结果一条大鱼呈现在画板上,然后用笔画出海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材料的配备促进了孩子们自主创意的生发,达到了孩子们创意追求的教学效果——释放天性,快乐学习才是教育的真谛。

2.丰富的表现力蕴含的心灵触动。水墨粉笔具备固态、液态的多重表现功能,适用于学生多种表现形式的直接应用,简洁、优化了学生创作表现过程,解决了工具困惑。以“材料大变身——探究式活动”一课教学为例,课堂中教师们鼓励学生大胆使用颜料。开始时,学生们小心翼翼,后来胆子大了起来,甚至用上了手指涂抹勾勒,有的涂鸦,有的堆积颜料,还有的学生起身摇晃画纸,任颜料随意流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人干预,学生由拘谨到放开,由宣泄到心灵的治愈。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快乐也感染了每一位教师,从担心学生不敢放开到相信学生,放松心情,最后画面的效果也让人惊艳。

(二)跨学科美育资源应用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整合学科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室的空间构建适用于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分实现了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多维度创设;实验室的整体装备为大课时、单元化授课提供了最佳平台;实验室材料工具的多元化,可为学生进行多学科课程美育的实践提供最佳实施渠道。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的植入。实验室材料配备中,研究提炼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针对课程内容配套适用教学的材料,有机整合民间工艺的材料特点,针对教学规律研发适配材料,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充分感受民间艺术的实践魅力。

3.综合实践路径的深化。结合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于生活的实践内容,配套能够满足创意实践的操作场地、环境,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将审美感知与生活应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

美育不仅停留在艺术化或艺术技能与表现上,更重要的是起到润化心灵、滋养品德的作用,实现在追求人格美、心灵美、思想美、视觉美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标[4]。美育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力思维、构建学习能力为重点目标,将传统的艺术空间、技能、应用等三个维度进行统筹研发,有效践行杜威“经验与思维”的教育观点,落实以材料介入促进实践经验获得的学习能力发展这一教育行为,实现美育的内涵落实。

注释:

①本文表1教学设计,顾问:李德显,研发:张立平,课程实施应用:叶明、王慧。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2-04-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90-102.

[4]孙志荣,张立平.美育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奈曼旗“一校一品”特色校发展路径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6):86.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