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

2023-09-26 19:40何静图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财会学习 2023年9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意识考核

何静 图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引言

事业单位改革征程中,内控管理是重要的抓手,是管理制度优化创新的先行者。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和事业单位改革建设的角度,强化内控管理制度,使其具备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等管理功能。内控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在建立与完善机制中,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还要提升内控意识,构建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内控体系,发挥内控制度效能;健全制度监督,践行考核管理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提升事业单位内控能力,防范未知风险。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着内控效能是否充分发挥。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可以使改革发展成效更加具体化,可以使事业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化。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改革建设中,必定会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优化。其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制度衔接,将其作为提升内控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然后通过浓厚的宣传氛围,具体的提升举措,使得财务的管理流程会更加全面具体,管理制度会更加规范科学,管理质量会更加合规合标。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效更加具体化

在新时期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与管理,是凸显改革发展成效的具体路径。内控制度是否能够积极推进,发挥制度约束、制度规范、制度警示等作用,都归功于改革发展的动能是否充足。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以深化制度效能、转变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先进的、科学的管理体系,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使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化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以制度为第一原则,进而着手开展其他工作。一方面,精进管理流程和管理要素,在一个高效的建设机制中,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效力。另一方面,符合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实现管理透明化、规范化,通过制度夯实内部管理条件,推动事业单位向好发展[1]。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建设工程,要顺应时代要求同步更新与完善。虽然已经取得一些建设成效,但是仍存在内控意识不强、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现实性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全员内控意识不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缺乏内控意识会使事业单位无法积极提升内控管理能力。当前,仍有部分事业单位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内控管理制度,无法将其与其他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一直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导致建设工作的推进难度大。内控意识不强体现在内控管理思维层面。每当组织开展具体工作时,缺乏顶层设计,对工作没有全局概念,使得工作在过渡环节容易出现脱钩现象[2]。内控意识不强体现在内控管理环境层面。单位的领导层在工作建设中侧重点不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建设重心不在内控管理工作时,制度建设就会置于相对尴尬的地位,进而影响内控制度建设的可发展性和可实现性。内控意识不强体现在制度建设主动性层面。部分事业单位的改革建设缺乏主动性,没有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导致建设实效相对不足,建设进程相对滞后。

(二)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

制度的建设应具备系统性与完善性,这是衡量该制度体系优劣的核心所在。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制度建设体系仍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内容中,还没能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控制的管理制度,内控效能被削弱;另一方面,建设布局缺乏全面性,往往是某一管理工作的“单打独斗”,无法汇总详细且全面的内控信息,内控制度执行效率被拉低。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

监督管理工作与内部考核机制息息相关,同样是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做好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这直接导致内控考核机制不能发挥实际效用,无法对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形成考核激励或惩罚的效果,内控制度持续性建设的后劲不足。此外,还不能发挥责任意识的效用[3]。制度建设工作直接决定单位未来走向,会对单位内部工作人员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领导对制度建设内容负责,那么该项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严重影响内控制度的质量。

三、Y事业单位优化内控制度建设的成效

Y 事业单位区位因素优越,在内控制度建设改革创新中走在前列。通过全面梳理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执行力度方面

Y 事业单位在优化内部制度的执行力度时,其出发点是确定内部控制目标,以此为契机进行制度建设。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共确定了六个内控目标:(1)会计职能服务单位管理工作;(2)优化配置人员管理;(3)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归属明确;(4)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5)严格审批要求和流程;(6)对信息资源进行详细划分,发挥信息价值。当Y 事业单位制定以上六个目标后,开始着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工作。除了以单位为建设主体制定整体的内控制度,还要以部门为建设主体制定内控体系,使得整体与局部相互呼应,相辅相成。此外,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和动员单位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得制度的执行得到充分保障。因Y 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较多,为避免出现“懒政”“一刀切”等武断的管理现象,不再采用统一的财务控制制度,而是根据下属单位的实际情况,保留其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进而推动内控制度的精细化、差异化、灵活化发展[4]。

(二)管理水平方面

Y 事业单位在管理水平方面,同样建立了“四全”标准:内控制度管理要辐射全员;内控制度设立要包含全要素;内控制度监督要贯穿全过程;内控制度发展要覆盖全方位。针对以往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践行“四全”标准,让制度在内部管理中充分涌动,而不是形式主义。特别是在直属领导的环节中,结合单位特点,形成直线领导,将工作职能职责落到具体的人员上,避免多头领导的现象激发工作矛盾,有效地增强了制度管理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三)内控能力方面

Y 事业单位基本每天都存在资金往来管理工作,提升内控能力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做好财务管理。因此,Y 事业单位严格落实介入款项、应缴款项的管理制度,一切收支工作按流程进行,一层一层地分解工作内容,逐级审批,使得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有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在财政专户款项中,除了留存纸质凭证,还要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核算和归档,让电子凭证和纸质凭证相互佐证,共同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能力。

(四)风险防范与监督方面

Y 事业单位将风险防范和制度监督同样放在政治高位上,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结合管理环境综合防范。一方面,加强项目审核审批,确立项目落地的可行性和发展性,避免出现高额的财政赤字或烂尾工程,导致当地的发展不进反退。另一方面,设置审计监督部门并与财务部门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内部监督机制的职能职责转换。

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策略

通过对Y 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优化成效分析可知,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发展离不开对自我的认知,离不开对“先进模范”的学习,更离不开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要求[5]。因此,各单位要立足实践,结合自身详情,将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落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要以深化改革为建设背景,以内控制制度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控意识,完善内控体系,健全制度监管,全方位推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一)强化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在内部管理中强化内控意识,不再拘于传统内控思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鼓励全员参与制度建设,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转变思想,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战略地位。单位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践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单位内部营造浓厚的制度建设氛围,打造良好的内控环境。(2)组建内控制度人才队伍。在推进内控制度建设中,要召集并运用优秀的管理人才,熟记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周围同事,共同推进本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3)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事业,需要全体人员的高度配合,因此,要化被动为主动,牢记服务意识,将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中[6]。(4)建立终身学习制。制度同社会发展一般与时俱进,因此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充当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军。

(二)完善内控体系

内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因此,在完善过程中,既要遵循相关制度管理原则,又要落实具体的措施。遵循的原则包括:(1)互相牵制原则。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要以记录、保管、授权的管理工作为基础,制定横向和纵向的牵制制度,使得不同岗位之间能够相互约束,相互促进。(2)权责统一原则。事业单位要定期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对工作内容进行总结和复盘,还要提出对未来工作的要求。部门对各自负责的业务工作负直接责任,结合奖惩机制将内控制度贯穿各项工作中。(3)公平公开原则。内控制度要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不存在刻意针对或不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等问题,遵照公平公开原则,统一指挥,统一实施。落实的具体措施包括:(1)立足内控管理要素,制定相关制度。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对重点环节和要素实现管控。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如水事业单位主要围绕水利、水资源展开工作,因此内控制度要服务于主要工作内容;金融服务事业单位则是围绕金融工作,因此内控制度建设要额外注重风险规避。此外,还要在预算、会计核算等环节进行制度重点建设,提升事业单位内控水平。(2)检验内控制度执行效率,衡量制度建设成效。内控制度涵盖的管理内容众多,因此检验方法也形式多样。如针对上下班制度可重点检查考勤管理,针对财务管理制度则是检查事业单位是否存在不明账款或坏账处置等。通过对制度执行效率的反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内控制度的管理效能,使得事业单位更好地推进深化改革工作。

(三)健全制度监管

参照Y 事业单位是成效反馈,在建立与完善内控制度管理中,一定要健全制度监管工作,形成内控考核机制,充分释放制度效能。(1)要建立健全制度监管机制。对内控制度反复检验与自省,及时修正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保障内控制度切实可行。(2)成立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审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单位要对一般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自我职业约束和控制能力,提高为单位、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定期在单位内部开展审计工作,重点查找财务管理中的漏洞,而这一职能职责发挥效用就需要通过明确的制度来实现。以制度先行强调审计监督部门的重要性与合规性,落实好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构建考核机制制度和人员管理的框架。(3)设定考核指标,指导实践。针对不同部门的工作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提高正向激励考核在考核机制中的比例,凸显考核作用。将考核结果作为优秀等级评选的依据,并纳入职称评定考核因素中,激励单位所有员工共同奋进,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既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又要从实践的角度落实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当前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乏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内控制度建设单位。因此,要着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从强化内控意识、完善内控体系、健全制度监管等三方面积极布局,积极谋划,为事业单位深化制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意识考核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内部考核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