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探索*

2023-09-26 10:20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校本新课程

高 楠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 安徽亳州 236800)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有力补充和丰富,但其科学性、专业性还有待提升。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表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指出,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校本课程。2020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的《安徽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规范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有了明显变化,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即倡导教师要学习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相关知识,具备独立“创课”的能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从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出发,依托学校具体条件开展特色教学活动,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篮球校本课程至今已有十余年,学校现已发展为“篮球特色学校”。

(二)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健全课程体系

以我校为例,现有的校本课程有趣味编程课程、航模课程、科创课程、篮球课程等。其中的趣味编程课程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中学习的内容从C语言转变为Python,所以我校现在开设的趣味编程以Python为主,C语言为辅,不仅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航模课程开设至今虽仅有五年,但已从原来仅有的航空项目发展到航空、航天、航海三个项目,且每个项目每年都新增一两个模型;科创课程每年都有新老师加入,优化原有课程,也会增加新的课程案例、资源。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健全我校的编程、航模、科创等校本课程体系。

(三)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体潜能,承认和强调学生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如我校航模课程的教学,随着每年加入训练队学生的变化,我们会让学生都接触航空、航天、航海这三个项目,再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差异,从三个项目中选一个训练方向,分成三队分别训练。如此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个人发展的目标。科创课程内容一般较为丰富多彩,在形式上灵活多样,有与生物、化学等类似的实验课,也有室外劳动课,有时还会来一场“头脑风暴”,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校现有的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目标上与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课程目标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提升。

我校正在开发和建设STEM+校本课程,原有的校本课程包含科技类、实践类,但受益的学生较少,且通过调查发现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校需要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和建设STEM+机械设计、生物医学、建筑、人文历史等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等有机整合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中,扩大收益学生基数,为更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导向是新课程,教师是开发和建设的主体,在学校范围内建立教研团队,共同学习、交流、反思、研讨,发现真实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慢慢成长为课程的专业开发者,即创课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

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深远的意义。校本课程研发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是校本的课程研发还是校本课程的研发,都包含谁来研发(研发主体)、研发什么(研发内容)、怎么研发(研发过程)、研发得怎样(研发质量)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困境来源。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主体的困境

课程开发主体问题,即“谁来开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研发和建设的设计者、实践者,是开发的主体之一。

首先,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业素养不足。笔者在STEM+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之初对所在学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现有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87.02%的教师对于如何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没有清晰的认识,概念模糊不清;52.13%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具备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31.81%的教师对此不感兴趣。尤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课程目标、开发内容、课程实施、评价等过程,缺乏清醒的了解。

其次,教师对新课程核心理念、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备品格的形成负有主体责任,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学习、领悟、理解和实践能力将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能否体现国家意志、实现三级课程目标同向的目标。同时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也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意识上的正确引导。笔者实际调查发现,教师对新课程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而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也仅仅还在学习、理解阶段,不足以支撑校本课程研发实践。

最后,课程开发教师团队用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时间过于碎片化。一线教师忙于日常备课、教学等事务,虽常常有教师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加班,但用来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相关工作的时间仍不能有充足的保证。同时校本教材开发团队要定期学习、交流、研讨课程开发相关事务,团队共同工作的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研发团队开发校本课程的时间碎片化、即时化,不利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选择的困境

校本课程内容问题即“开发什么”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是由课程标准所决定,同时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而进行甄别选择。而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常常较为主观和随意,缺乏与学生、社会、家长等的沟通与交流。课程内容碎片化且逻辑性不强,未能形成科学、规范的校本教材。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困境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问题,即“怎样开发”的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理论知识不够、经验不足等,校本课程开发常常被等同于校本教材的编制和使用。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缺失,课程总体架构、目标、实施与评价等必要环节缺少系统开发,也必然造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内容不够专业,有悖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质量评价的困境

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问题,即“开发结果如何”的问题。吴刚平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及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即评价应该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阶段。而实际上,多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一般会在某一个阶段或内容上涉及相关评价,而对于背景、目标等的评价和质量监督则不完备。同时,多数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导致评价能力缺乏,很难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

(一)关于主体

首先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业教研团队。确定校本课程内容范畴后组建教师教研团队,从教师的学科素养、政治意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考查,并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同时要根据校本课程内容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从不同方面丰富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比如笔者在组建STEM+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团队时,囊括了英语、语文、地理、数学、生物、物理、通用技术等多学科的教师,使得开发与建设的STEM+校本选修课程中既有人文历史也有自然科学,符合更多学生的选择与发展需求。

其次,组织团队学习课程开发相关知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素养提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相关教育著作有计划积累相关理论储备,如学习icourse和网易公开课上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课程,学习与课程相关的著作:《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课程理论》(施良才)、《课程与教学论》(张华)、《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

(二)关于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课程标准,并依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围绕育人目标甄别、筛选、提炼、整合,形成围绕特定主题、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科学规定课程内容所需课时、设备、场地等。如我校现已成熟的航模校本课程体系,其中航海项目中的“南湖红船”电动拼装模型的训练场地就分为制作区、试航区、调试区,需要用到斜嘴钳、锉刀、螺丝刀等工具,最少四个课时才能完成;航天项目中的“东风一号”火箭模型、“气火箭”模型,从制作、发射、调试到总结需要的场地、课时、工具都各不相同。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学生更期待的是能让自己动手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而现有的课程内容以理论教学居多,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发现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课程内容。如在航模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慢慢发现航模课程不但需要结合通用技术,还需要结合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学习。但通用技术老师在非本学科的教学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就尝试了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加入,试行跨学科教学,让各位老师负责自己擅长的开发方向,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关于过程和评价

我们基于过程规范性、完整性及评价专业化、科学化,以课题项目研究为抓手,进行较受教师、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化,更有利于专业团队建设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更能激励开发团队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关于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进行质量评估,课题项目团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纲要(如表1所示)与纲要开发质量评价表(如表2所示)进行评价。

表1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表2 校本课程纲要开发质量评价表

四、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浩大工程,不是一时之功、一事之功、一人之功,要正视研究过程中的困境,探究解决之道,通过学习了解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开发过程和开发评价,不断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理解和规范应用,丰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虽困难重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或流于形式。应克服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创造性地开发与建设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校本新课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