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3-09-28 07:03王铁虎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王铁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融入,其对学生思维理念和人生价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传承与语文课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应该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语文课程优化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据此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还承担着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触及更广阔的认知领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了解知识内容蕴含的文化因素,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主要的文化形式包括诗词、戏曲、习俗等,其内容中包含中华民族对于道德价值的阐释,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道德与文化共识,与现代教育关于道德和文化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 塑造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要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可以引导小学生接触并学习传统文化,基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逐渐塑造文化传承的意识,还能够提高文化理解能力,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传统文化教育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明事理、辨对错。例如,《三字经》《弟子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规训学生道义发展的文化典籍,其即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识字,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高尚的品德,增长文化见识。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和文化交流的边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建立文化自信。

三、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1.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不注重知识内涵的延展。部分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答题模板,在教学中不注重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窄。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重视导致学生缺乏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

2.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当

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针对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备课,导致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呈现突兀,学生没有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甚至对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产生干扰。

3. 学生缺乏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比较依赖教师的知识讲解,对知识学习缺乏探究兴趣,所以通常表现为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缺乏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

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教師丰富素材积累,重视传统文化讲授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提高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情,基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备课的过程中丰富相关素材积累,以在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准备《少年司马光》的动画视频素材,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观看,并为学生分配角色,组织他们根据剧情配音。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关于司马光的更多事迹,使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更加立体,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精神品格。

2. 革新教学方式

教师要革新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探寻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其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生活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源于日常生活,基于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姓氏,并向学生介绍姓氏发展的相关历史。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方式介绍自己。有的学生可能对自己姓氏的了解程度有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时搜索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学习以姓氏为代表的家族文化。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家族长辈讲解姓氏文化,或者担当小记者采访家族长辈,了解更独特的家族姓氏文化。

3. 渗透传统节日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欲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许多典故、习俗和优秀的民族特性。如今,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知之甚少,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普遍只知道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时间,但是对于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端午节为什么要系五彩绳、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等习俗却不甚了解。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重阳节的由来,了解“茱萸”是什么,并将查阅好的资料整合为演示文稿,在课上轮流展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情况予以评价和补充。如此,有助于学生课前了解重阳节祈福、敬老等文化习俗。“茱萸”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教师可以以此向学生解释作者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对家中亲友的思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时光,尊老、敬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道德观,明德修身,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明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 参花(下),2020(10).

[2]杨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名师在线,2019(32).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