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04 03:56徐建堂喻红华张哲
乡村论丛 2023年4期
关键词:发展质量特色农业绿色发展

徐建堂 喻红华 张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多次强调地域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低端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严重供给过剩的现象,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经营存在着同质化低级的价格竞争问题,而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能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域特色农业自然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山东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树立生态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量,推动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关键词:特色农业 发展质量 区域 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他十分重视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多次强调地域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性。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要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推进“百园千镇万村”工程。

乡村特色产业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产业特色,乡村特色产业是由乡村特色资源形成的产业。资源的性质、特色、区位、种类决定乡村产业特色。二是形态特色,是具体产业特色的表现形式,由融合方式、手段、业界等决定一个产业呈现特点。三是产品特色,是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价值,形成多元的特色产品,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体验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有机结合载体。产品特色是产业特色最直接、最核心的形式。四是产品功能与市场需求特色。一个产业特色是与一个特定的目标人群价值需求相关联的,产品的独特功能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

一、山东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乡村特色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化引领作用明显,新型主体培育得到长足发展,经营主体多元化及合作模式多样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资源禀赋发展要素聚集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区位等比较优势明显。山东自然资源优良,与乌克兰、美国得克萨斯州并称为世界“三大菜园”,是全国水果主要产区,水果产量居全国前茅,水产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2020年,山东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30.9亿吨,是特色农产品运销的强有力保障。二是农田水利基础条件逐渐完善。大力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提升和小农水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山东省农田集中连片、田块整平及水、电、路、绿化设施配套。202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4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改造盐碱耕地580万亩。2021年,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70%。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2020年,全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762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7,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三是政策支持相对有利。山东省政府出台了25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近1.3亿元(不含畜牧、林业、渔业),扶持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四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山東省农技推广等机构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了省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技信息进村入户。全省以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地区之一为目标,建设乡镇监管机构1088个,建成了五级监管队伍。全省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已经初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的各环节可追溯、可监控。五是科技推动有力。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72%,已构建了农业科研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总数达到26个,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1%。六是市场流通保障有利。全省现有各类果品分级包装流水线800余条,年处理能力450多万吨;果品贮藏能力480万吨,其中气调贮藏120万吨;农业部定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4个,登记在册的各类果品专业批发市场64个,年流通量500多万吨。省内“四通一达”等社会快递服务企业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2021年,网上消费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两年平均增长17.6%。

(二)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生产布局优化完善。名特新优农产品众多,农业农村部首批6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山东省有4个入选。以水果为例,2020年,果业继续保持立新汰劣、面积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势,年末果园面积60.32万公顷,较2019年增长3%,水果产量1829万吨,比2019年增加90.09万(+5.2%);其中苹果产量953.63万(+0.4%),桃422.24万吨(+15.8%),葡萄116.07万吨(+3.2%),梨111.0万吨(+6.6%),枣59.30万吨(-6.0%),茶产业继续稳定增长,年末实有茶园面积27170万公顷,产量25948 吨,分别比 2019 年增长 8.29和4.8%,全省16市中11个市40个县(市、区)种植茶叶,形成鲁东南沿海、鲁中南泰沂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优势产区。全省水果生产区域化分布趋势明显,形成了以烟台、威海、临沂为主的半岛地区和沂蒙山区苹果优势产区,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3%和72%;以临沂、莱芜、潍坊、泰安为中心的桃优势产业带,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7%和74%。以滨州、东营、德州为主的枣集中产区,占全省枣产量的80%以上;以烟台、潍坊、泰安、枣庄、济宁、日照、淄博七市为主的大樱桃集中产区,规模占全省的80%以上。在畜禽养殖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东阿黑驴、汶上芦花鸡、文登水貂、莱芜黑猪、沂源黑山羊等养殖业已成地域规模布局。二是产业规模发展良好。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在高基数起点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11468亿元。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向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59个、占全国的近4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00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19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4万亿元;全省认定农业“新六产”示范县17个、示范主体147家。三是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按照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品种分类,全省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品种数量多。如园艺产品中蔬菜全省有十几大类,约2500多个品种;园艺水果以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肥城桃、大泽山葡萄、枣庄石榴、沾化冬枣等,品种为代表的90种。此外,茶叶、花卉以及37个特色畜产品品种,1500种中药材资源,80余种以鱼、虾、蟹、贝、藻、参、蛰为代表的水产品,等等。

(三)全省乡村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一是品牌化发展幅度加快。为加快山东省由产量大省到品牌强省转变,建立了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纳入区域公用品牌36个,企业产品品牌300个。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地理标志商标855件,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涉及180多个产品,2021年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6214家;“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1364个,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和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园区化发展趋势明显。先后形成了蔬菜、果品、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产业集聚区。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5.5万家,农民合作社18.6万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0多万个。16个县开展了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批准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26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现代果菜种植养殖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三是新业态发展势头迅速。依托特色农业产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共享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中央厨房、农商直供、个人定制、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一是重视不够。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大多存在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产出效益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农业税和特色农业税取消后,有些地方的领导认为农业潜力小、收益低、税收少,是负担。而特色农业又大多在丘陵山区,生产基础设施需要投入资金多,建设难度大,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对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支持力度小,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二是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农业规模基数大,在投入上历史欠账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农机化发展投入等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果园茶园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在丘陵滩地上,立地条件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色农业产业保险基本没有,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814.93亿元,山东省为40.55亿元,约占5%。全省苹果种植面积450多万亩,投保面积有10多万亩,仅占2.2%,“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三是缺少有效的财政激励奖补支持政策。全省工商资本下乡融资难还未破题,特别是金融机构服务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目前,工商资本流转的土地、投资建设的农业设施资产还不能抵押贷款,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省里还没有出台财政奖补、财政贴息、免征增值税等相关支持政策,对工商资本缺乏政策吸引力,导致投资动力不足,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特色产业。

(二)绿色发展理念和支撑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特色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乏力

一方面,质量优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理念没有建立,没有针对需求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的绿色支撑技术模式。从生产看,要素配置不合理,有机肥施用普遍不足,盲目施用化肥等现象十分突出。据有关统计,全省蔬菜亩均化肥用量是欧盟的2~3倍,果树是美国的6倍、欧盟的7倍,肥料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例如,胶东地区果园适宜果树生长的pH值6.5以上的土壤仅有12.4%,大部分土壤处于酸化状态,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普遍在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8%的平均水平。且种养结合不够,林下经济发展滞后,特色林果茶空间光能资源、生态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种质资源研发利用不足。生产上普遍存在高产出导向,作为高效特色农业基因芯片的种子,多以引进国外、国内新品种为主,且价格高。老品种由于种质资源保护乏力,种质资源保护场、基因库建设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退化缺失严重。科研院校、育种企业研发很少关注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对特色品种研发力度不够。如烟台果园品种单一,红富士品种占全省苹果产量的70%,占贮藏苹果的90%以上。树龄老化,郁闭现象严重,25年生以上老龄果园占栽培面积40%以上,果园郁闭严重的占50%。

(三)产品以生鲜产品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业

特色农产品销售主要以生鲜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幅受限,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像大豆提纯高蛋白、番茄提取番茄红素、畜禽水产提取血清、胶原蛋白、多肽等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延伸度不够,多数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如金乡的大蒜出口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70%以上是蒜头等初级产品。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不够,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

(四)冷链物流覆盖率低,触网销售占比少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取得较大进步,但是还应看到,目前冷库多数用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和冷藏,功能单一,利用率偏低,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偏低,缺乏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和大型集散中心。现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存在“断链”现象,社会化冷链需求远未满足。同时,涉农新型经营主体触网营销占比较少,大部分农产品还是通过传统产地批发市场销售。

(五)鄉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形成,产业竞争力低

尽管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强、特而强的特色优势区域并不多,已有特优区雏形的产业聚集区还存在着不小的挑战。目前, 全省特色农业主要是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生产效率低下,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产业融合、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来看,培育的力度还不够,还没有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全省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产业链没有拉长,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休闲观光、旅游康养功能拓展不够,资源多样化利用水平低,效益提升不足,扶贫带动作用弱。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大众需求的新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增强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意识

特色农业产业要向基地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各级政府要重视将绿色优质特色农业培育成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建设特优区,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吸引现代农业各项要素不断注入,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从整体上提高全省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方式,有序开发优质特色资源,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打造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绿色的供给能力。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全产业链经营,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就业,让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顶层设计、培育龙头、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行“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培育、资源化整合、电子化商务、国际化开拓、品牌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二)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要强化县域统筹,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与主导产业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重点培植“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之路。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实施高效特色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发展平台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立足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做强高效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油用牡丹和蜂业、食用菌、中药材和驴兔业特色养殖、水产品等高效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三)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高标准果园茶园、养殖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建设布局,建设确保特色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标准农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资金,集中力量开展特色产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等建设。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设立适合特色农业发展的高标准果茶菜园、养殖园基础建设项目,对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强化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扩大水肥一体化实施面积,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完善“12316三农服务热线”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田间电网、林网改造提升,推进设施创新、材料创新、智能控制和技术升级,努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对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行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建设,满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需求。

(四)加强优势特色品种自主研发能力

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筛选一批优质、抗病、适应性强、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恢复一批传统特色当家品种,提升良种繁育能力。依托科研院校、大型育种企业等机构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设规范化、信息化原种场或保种场,开展品种基因图谱研究,积极开展种研发、老品种提纯复壮,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研究体系,减少国外垄断,打造适合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调整优化特色产品品种的早、中、晚熟种植结构,进行相关生产技术研究,拉长产品采收和供应时间链,减轻集中采收时人工紧缺、交通拥堵、销售拥挤的状况。例如,针对国际果树新品种发展趋势和我国品种结构,积极筛选优良砧木和选育苹果栽培新品种,尤其是耐贮性好、抗病性强、适于无袋栽培的早中熟品种和黄绿色品种;大力推广矮砧集约栽培和寬行密植栽植模式,做到良种、良砧、良法配套,确保早果优质,丰产高效。培育功能型苹果等特色多样化品种,满足人们对果品保健品质的需求,促进全省果品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民持续增收。

(五)建立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按照“生态化引领,数字化赋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全面构建以农业投入品安全无害、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产过程环境友好、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全程到位为特征的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全面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稻渔(鸭)综合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示范推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稻渔综合种养和奶牛生猪健康养殖等绿色技术和模式。大力推广林菌、林禽、林畜、林药、林粮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

(六)积极培育新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主体

要立足农业产业化的先发优势,抓龙头培育、抓主体融合、抓利益机制完善,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创建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规范生产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将绿色优质特色农业培育成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

(七)加快乡村特色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或专属营销渠道,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农民开展触网营销活动。对接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山东品牌农产品体验店,建立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体系。推动“特色农业+互联网”,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依托“一村(乡镇)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互联网小镇。利用物联网信息采集设备,建立种养大数据,构建标准化数据模型。加强智能农机研究推广,实现种养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可视化、数据化、智慧化和可追溯化。建立特色农产品大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基地在线、生产在线、检测在线、科研在线、市场在线特色农业服务体系,集资源查询统计、分析处理、辅助决策、在线监控、产品追溯、市场预判预警、智能农业管理为一体,形成山东在线特色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指标数据化。加速视频订单农业的发展,建立集信息服务、导购服务、交易服务、信用服务、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优质绿色特色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信任农业、质量农业发展。

(八)强化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

完善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技术规程、产品等级等标准,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码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构建全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围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品相“五品”上做文章,实现从农产品数量大省向质量强省跨越。要引导生产者树立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紧盯市场需求,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营销宣传,扩大山东省特色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特色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

(九)提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优化新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以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产品创新,由生鲜农产品向高精尖加工品延伸,由简单加工向破壁、生物制剂提取延伸,增加优势区域企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为普通农户提供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原料供给。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机场、电商企业布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探索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农产品储运公共仓,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村物流节点建设,布局标准化冷链设施,形成省、市、县、村互联的高效物流网络体系。

(十)创新乡村特色产业建设融投资模式

健全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项目支撑的投融资机制。强化公共财政对特色农业生产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把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科学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最后一公里”问题。联合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依托综合性或专业性网络交易平台,建立以交易数据为核心的信用数据库,着力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老大难问题。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采取“政府引导,社会主体”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模式,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广泛吸引金融等社会主体投入,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共享,加快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十一)建立省级特色农产品险种奖补政策,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力度

建立由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户、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完善承保机制、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经费补助、大灾风险分担机制等配套政策,尽快完善特色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大灾风险准备金,提高应对大灾风险能力。建议省财政设立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林、畜禽产品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增加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生姜、大樱桃等险种,保障和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在烟台开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在济宁嘉祥開展大豆育种保险试点,探索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在特色经济作物主产区,对日光温室、苹果、桃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开展县级共保体试点。共保体由主承保机构与共保机构自由组合,根据协议开展承保、理赔,按比例分配保费、承担风险。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省、市、县承担部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

(十二)鼓励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文旅康养新业态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优势区采摘游、观光游、体验游、海钓游,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村,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农民致富区、市民休闲康养区。开发乡村特色产业多种功能,培育发展“新六产”。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和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与旅游、采摘、观光、休闲、养生和体验结合起来,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升级版,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小镇。

参考文献:

[1]《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一版。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3]《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第274页“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

[4]李学术、刘楠等.《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特色·创意·协同——特色农业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2017-06-05)。

[5]程传兴.《河南日报》“——发展特色农业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2018.4.11)。

[6]《农研智库丛书》《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全面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1.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3.泗水县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发展质量特色农业绿色发展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