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要当男孩!
——一例儿童性别角色偏差的干预与引导

2023-10-06 15:15陈丹宁
中小学德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孩子

◎陈丹宁

【案例描述】

新学期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后,我发现女生小熙(化名)外貌和行为表现都极像了男孩子。小熙11岁,留着寸头,走路明显外八字,声音洪亮,偶尔说脏话,平时穿的都是男孩子的衣服,活泼好动。小熙平时很少喝水,课间从不上厕所,而是总在上课期间去;课外活动喜欢和男同学在一起玩,关系好的还会勾肩搭背,有时还会和男同学一起对女同学做恶作剧,比如在女孩背上贴小纸条等。

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安排男女生分组唱时,小熙非要进男生组,原因是她的好朋友都是男生,如果不让她进男生组,她就不唱。老师怕耽误教学进度,就同意了。

在一节科学课上,因为一件小事小熙与老师争辩起来,并且咆哮着说:“老师,我是‘爷们’!您不要用女生的眼光来看待我!”让科学老师一脸疑惑和震惊。

在一节语文课上,小熙举手要上厕所,这已是她开学以来第三次在课中要求上厕所了。本想不纵容她这个坏毛病,但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我还是批准了。没想到片刻后,隔壁班一名男生冲进我们教室说:“老师,你们班小熙竟然上男厕所!”全班一片哗然。我赶紧奔向卫生间去看个究竟。小熙见到我,一脸通红地委屈地说:“老师,我看男厕所没人,就想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我感受到她的无助,赶紧把她拽到怀里,说:“没事,老师会解决好。”事后,隔壁班班主任在得知情况后和那位男孩进行了沟通,最后用“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小熙的自尊。

【成因分析】

从小熙的上述种种出格之举可以判定,其具有青少年性别认同障碍,或具有性别认同障碍倾向,即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异性的特征,有成为与生理性别相反性别的意愿。为此我意识到,必须及时干预,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了小熙行为背后的一些原因。

(一)家庭变故

小熙出生那年,其父因生意失败导致家里债台高筑,连孩子的衣服都买不起。小熙妈妈在小熙出生前给一户富裕人家做保姆,这户人家前两年生下一男孩,家里的闲置衣物、玩具于是都送给了小熙。小熙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穿着男孩的衣服,导致她从小对性别没有明确认知。由于习惯了穿男孩衣服,小熙不愿意穿带有女性色彩或花一些颜色的衣服。从小熙爸爸的讲述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懊悔和自责。我还得知小熙到现在都没有和父亲、弟弟分床睡,可想而知,在长期没有女性的成长环境下,小熙对女性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小熙爸爸愧疚地说:“老师,如果我知道小熙会变成这样,当年再苦再难我都不会让她穿男生的衣服!都怪我没本事,害了孩子。”说着说着,孩子爸爸流下了眼泪。我宽慰他说:“您放心,小熙这种情况属于性别角色偏差,是在习得性别规范时受到不对应的教育所致。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助小熙,当然您也要尽力配合学校教育,从这周开始,让孩子有独立的起居空间,绝不能再跟您一起睡了。”小熙爸爸承诺一定做到。

(二)亲情缺失

家访中我还了解到,小熙爸爸在生意失败后选择出国务工,小熙和弟弟由妈妈一人照顾,可想而知生活有多难。小熙上二年级时,爸爸回国并还清了债务,但生活仍很拮据。后来小熙妈妈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抓住了一个机会出国务工,一走就是好几年,这次家访时仍未回国。这就是说,小熙在这十一年的成长中,从没有完整感受过父母同时的爱,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有限,教育知识匮乏,怎么也想不到孩子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可怜的小熙就这样在孤独、压抑中慢慢长大。

【辅导过程】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熙感受不到母爱,也感受不到女性的温柔、细腻等,导致她偏离自身的性别角色,造成性别认同混淆障碍。更遗憾的是,小熙家长觉察得太晚。我决定及时干预和辅导。我把小熙带到心理咨询室,利用自我表露技术引导小熙说出自己的困扰。

“小熙,老师想听你说说心里话,你愿意吗?”得到小熙肯定的回答后,我继续问道:“老师发现你课间从来不上卫生间,也很少喝水,是害怕别人的眼光吗?”小熙眼圈红红的,说:“老师,有一次我上卫生间,不认识我的同学一脸惊恐地说‘有男生进卫生间’,我感觉特变难受和尴尬。从那之后,我就不敢再上厕所了。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次,甚至在外面上公共厕所时也遇到过。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我在学校有时会听到同学说我‘不男不女’,每次我都当没听见,但心里真的很难过。最让我难受的是上周我身体不舒服请假一天,回来同桌和我转述说一位老师问‘那个不男不女的同学怎么没来’。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难受极了。”小熙哽咽着说。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老师理解你的心情,谁听到这样的话都会难受的。那你想过要改变吗?比如尝试改变穿衣风格?”“老师,我也想改变,但是我做不到,我家里情况您肯定也知道,我妈三年都没在家,我从小就是穿我宇哥剩下的衣服。上周我姑给我买了一件粉色的衣服,我穿上后感觉浑身难受,特别反感。我觉得我应该是男生,只是生成了女儿身。我甚至想过长大后要做变性手术。”我拍着她的肩膀安抚她:“老师理解你,其实你也想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小熙哭了起来,仿佛一直压抑的情绪有了出口。临走前小熙说:“谢谢老师,第一次有人听我说这么多,从来没人问过我的想法,您是第一个。”小熙的陈述让我意识她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让我感觉到她对外界关爱的渴望。为此我采取了相应措施。

(一)家庭之爱及时归位,重建性别认知

由上可知,早期抚养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造成小熙性别障碍的重要原因,所以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1.父母关注,表达温暖

我和小熙的父母约定,每周妈妈要和小熙通一次电话,关心小熙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让孩子意识到无论妈妈身在何处都是最爱她的人。另外,我建议小熙爸爸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多讲道理少些责备,不强制孩子改变穿衣风格;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只有当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需要改变,接下来的改变才能水到渠成。我也定期和小熙爸爸交流,安抚他焦虑的情绪,给予他信心,告诉他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在4到12岁期间是孩子的性别意识潜伏期,矫正起来不会太难”等等。

2.亲戚关心,营造氛围

小熙爸爸发动家里所有女性成员,比如孩子的姑姑、姨妈等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女性的温柔、细腻。让她们空闲时多和小熙聊天,在小熙穿上一些贴近女性的衣服时给予赞扬,绝不能说类似于“小熙怎么还穿女生衣服了”这种话,多和小熙讲讲女性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能影响他人、改变世界等道理。同时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她重新建立对性别的正确认知。

3.祖辈关切,助力改变

家里长辈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考虑到小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第二次家访时,我建议爷爷奶奶也要参与到对小熙的教育中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关注弟弟,而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让小熙感觉到因为自己是女生就被忽视。如此引导其家人慢慢走进小熙的内心世界,且不逼迫孩子马上就改,而是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慢慢改正不合理行为。

(二)学校关怀准时就位,给予足够包容

在与小熙父母的教育方向达成一致后,学校教育更不能缺位,老师的帮助、同学的关心、班级的温暖都是促进小熙转变的关键力量。

1.给予持续专业的帮助

家庭温暖只是小熙转变的催化剂,外界关怀尤其是老师的关注才是促其转变的关键。为此我和小熙约定每周都来心理咨询室访谈一次,让她有倾诉的对象,感受到被关注、被爱护;同时帮助她调整认知,认清自己的性别角色。另外,对于上厕所问题,我建议她课间和同伴结伴而往,这样就不易出现她担心的情况。在一次次访谈中,我多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她的认知,启发她认识到不同性别都有各自优势。针对她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改变世界的想法,我从邓颖超讲到萧红,从屠呦呦讲到居里夫人,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打动其内心,让她意识到女性同样可以改变世界:“女性通过后天的自我塑造同样可以成为强者,无需刻意改变性别。”我用“自我开放技术”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并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给她看。她怎么也想不到,那个身穿黑色长裤、白色短袖,留着短发的孩子竟是她现在的老师,因为现在的老师长发飘飘,与照片中的孩子判若两人。如此通过老师的自我暴露,让小熙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是可以改变的,为她树立身边榜样,让她从中获得力量。这样在一次次的访谈中,小熙从“我改变不了”到“我愿意试试”,从情绪低落的控诉到偶尔的谈笑风生,我感受到她的内心在慢慢打开。这次咨询结束后,我给小熙布置了特殊的作业:罗列男生女生各自的优点,为下次的咨询做好准备。

2.构建温暖友爱的集体

构建友爱的班集体有利于小熙的转变。趁着小熙请假的机会,我在班里召开了“接纳与欣赏”主题班会,请同学们说一说小熙的优点,通过“头脑风暴”一起解决小熙总是被别人误会的烦恼。女生们提议要主动和小熙一起玩,陪她一起上卫生间,在别人误会她的时候主动帮她解释。我提示孩子们:“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同学就是我们的家人,如果小熙哪天穿衣风格有所改变,希望大家能多赞美她,可不要起哄。”在和全班同学达成“秘密约定”后,我又找了班上几位乖巧的女生,告诉她们小熙之前的一些不友好行为只是想和她们玩,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而已,平时游戏、聊天时要尽量叫上小熙,和她成为朋友,一起帮助她改掉说粗话等缺点。在同学们的帮助、包容下,小熙身边的女同学越来越多。看着她们欢声笑语的样子,我颇为欣慰。此后,每次发现小熙有进步,我就在班上表扬她,帮她树立班集体中的正面形象,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更加乐意参与同性同学间的活动。

(三)温暖鼓励按时到位,悦纳自身性别

针对小熙言谈举止中的男孩倾向问题,我建议她多向女同学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做女孩的自豪感。半个学期后,小熙终于有所转变,课间不再和男生打打闹闹。在最近一次的访谈中,我和她一起讨论上次访谈作业,没想到小熙列举了很多女性的优点,诸如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声音温润等等。我开玩笑似的说:“这些优点,我们小熙身上都有呀!”小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见突破时机成熟,待访谈结束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蓝粉条纹短袖送给她:“小熙,这是老师专门给你挑选的衣服,特别适合你,希望你能喜欢。”小熙接过衣服哽咽地说:“谢谢老师。”我拍拍她的肩膀:“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第二天,当小熙穿着这件短袖走进教室,我听到一位同学说:“小熙,你穿这件衣服真好看!”阳光照在小熙的脸上,我看见她害羞地一笑。我知道,一个美丽的女孩已重获新生。在老师、同学的不断鼓励下,小熙学会了肯定、接纳自己。慢慢地,她的头发开始留长。我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并告诉她:“头发长长了一些,真好看。”每次听到这些夸赞的话语,她就会害羞地跑到一边。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很温暖。

当然,孩子的转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一年过去,小熙虽然还是不愿穿女孩喜欢穿的裙子,但已能接受贴近女性的红色、紫色了;虽然仍不愿意留长发,但也不再是寸头了;敢于一个人上卫生间,也不再排斥自己是女生的事实,和女同学的关系更好了;行为方面大有改善,不再说脏话、捉弄同学,无论站姿坐姿都在向女性方向靠近;很少再听到她说“我要当男孩”之类话语,也没有同学再说她是“假小子”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位亭亭玉立、温润雅致的女孩会大声说:“我是一个女孩,我很骄傲!”

【案例反思】

本案例是典型的后天成长环境引发的性别认同障碍。我很庆幸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行为,也很庆幸她愿意相信我,愿意改变自己,同时还庆幸她的家长能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抚慰小熙焦虑又脆弱的心灵。小熙的转变让我收获了更多的思考。

一是个案辅导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会谈和倾听等技术来探索小熙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部分。通过自我表露技术让小熙在表达中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她觉得自己被关注、被理解,从而慢慢接纳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其不良认知,拓宽小熙的思维面,让她意识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循序渐进地让小熙慢慢接纳自己的性别,从而转变自己的行为。

二是个案除了运用多种咨询方法,还帮助她构建良好的外界环境,通过和其父母沟通,达成一致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教给父母方法,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让小熙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女性的力量,强化在校辅导的效果。通过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利用同伴力量,让小熙觉得自己被接纳、被认可,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愿意改变。

三是个案中最重要的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时刻关注小熙的感受。只要小熙有了符合女性角色的行为,我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表扬,利用“正强化”增强其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小熙的内心世界,给予心理支持,促使小熙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儿童性心理发育问题。父母要做好孩子“性别认知”的第一任老师,千万不要让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而应按孩子生理性别科学养育。否则,一旦父母在幼儿阶段对孩子教育不当,就很可能使孩子个性心理发育受阻,影响孩子一生发展。性别教育,应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孩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