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2023-10-07 15:18陆洁琰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建设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匹配度不高、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校园人文氛围不足等问题。通过深化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打造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校园文化底蕴等措施,能加强育人效果,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和传承人。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表现。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将其培养成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充分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感,扩大传播范围。

(二)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经济全球化趋势、职业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市场竞争趋势等都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优秀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高职院校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育人体系、校园文化等,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强化其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文以化人,技以载道”的教育逻辑和“文以植德,技以求善”的教育追求[2]。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大多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技术技能的教育,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能在学生人文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被重视,反而被忽视了。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即使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教师和学生应付、敷衍、不感兴趣等现象时常出现。

(二) 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但结构单一、课时偏少,且大多采用大班制授课,教学质量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内容,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也不完善,大多采用已有的教材资源,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匹配度不高

高職院校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也没有寻找二者的切入点和融合点,而是将二者相割离,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专注于固有知识的讲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够,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中蕴含的人文底蕴挖掘不足,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融合。

(四) 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承担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语文或思政课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专业课程教学或科研任务上,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他们的“副业”。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培训或学习也不多,教师得到系统学习的机会相当有限。

(五) 校园人文氛围不足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能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活动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并不多,即使举办相关活动,也都以讲座、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为主,且内容单一枯燥,吸引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也不多,学生组织和参与相关社团活动机会少。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路径

(一) 深化传统文化育人理念

1、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把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分解到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其细化到课程、教材、教学等具体过程中,责任到人,并依据具体实施效果进行调整,确保符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

2、在考核评价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高职学生的考核全过程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文化素养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对院系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核评价,将传统文化育人效果列入综合考核目标值中,对表现突出的院系给予表扬奖励。

3、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明确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理念引导,先使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再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二) 打造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材。高职院校做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填补教材上的空白,从文化底蕴、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等育人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努力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学习内容[3],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定制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系统全面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体系。

2、保证传统文化课时量。高职院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注重“质”的提升,而忽视了“量”的保证。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和课时量,在确保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的类别,培养学生书法、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掌握传统文化技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3、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挖掘与专业特色、岗位需求等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工匠精神、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该专业、岗位的文化底蕴及需要的职业素养,在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高职院校要利用各方资源提供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大家定期召开研讨会;聘请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特聘专家、客座教授等提供专业指导;成立校内教学小组,选拔传统文化方面有能力的教师担任组长,通过集体备课、学术交流等形式学习交流。

2、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室和团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内专业相关的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能力和教育效果的提升。研究室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与企业、社会资源合作,也可共同探索、开发、改进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

3、提高教学能力。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开发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用趣味化的方式加以诠释和演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联合攻关,提高课堂参与度;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创建职场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体会等。

(四) 夯实校园文化底蕴

1、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融合学校特色设置文化主题,构建特色文化景观,通过布置富有内涵的书画、雕塑等文化作品,营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氛围,使学生在漫步校园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

2、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揮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用,结合校园特色和专业需求开设专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推进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进校园,使学生在参观中将保护和传承的理念深入心中。鼓励发展戏曲、书画等传统文化社团,提供专人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打造文化创意作品,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3、注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开展政校、校企文化传承合作实践[4],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特色文化景点,使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拜访地方文化大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相关技艺制作,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融入相关传统文化精神,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对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都晓.加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4):55-61.

[2]张伟,熊坚,岳洪.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职

教论坛,2021,37(12):149-154.

[3]杨红燕.“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

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6-9+13.

[4]尹喜艳.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21,20(12):63-67+8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江苏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B691。

作者简介:陆洁琰(1991-),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董国珍)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