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3-10-08 08:55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声乐思政高职

曾 茜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思政课是大学生培根立德主阵地。教育要善于挖掘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西方文明优秀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2]高职课程思政就要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高职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才能够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教师(以下简称“幼师”),历史责任及时代担当赋予了课程教学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以此激发学生为国家和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4]

声乐课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培养学生歌唱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外,更要抓牢抓实课程思政。声乐课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5]挖掘声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如盐在水中的有效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实施课程思政优势分析

学前教育是在家庭“系好第一粒扣子”基础上的第一次正式教育,是步入学校系统教育的始端,亦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所以学前教育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置于制高点,破解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以补齐“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6]势在必行。幼师培养是集教育性、艺术性和广泛性为一体的专业训练,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偏重实践教学,就需要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涵化道德素养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声乐课程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技能课,以学生对课程情感优势为切入点,以教学对象多元转换、内容广泛性和形式丰富性特点有机融合思政教学,无疑具有先天优势、现实实力和发展潜力,达成学前教育专业“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价值追求。

(一)声乐课教学对象多元转换利于实施课程思政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依据社会需求制定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大纲,将幼儿园工作前景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声乐课教学中,学习对象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课程应分为理论教学和示范教学两个主要环节,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师生的身份在各环节中要进行转换,详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环节与教学要素对应关系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教学参与者的身份和专业内容会随着教学环节的转换而转换,同样,课程思政的对象也会有高职院校学生(幼师)和幼儿之间的转换。因此我们的课程思政内容也要进行对应设计,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环节中身份的转换而有所侧重和取舍。而这种侧重和取舍,应主要参考专业内容的变化。

(二)声乐课课程思政内容广泛性

美育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而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声乐课自身具有的艺术属性就决定其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从某种角度上讲,声乐课可以纳入课程思政体系,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上好声乐课就是在完成课程思政的美育教学目标。

(三)声乐课课程思政形式丰富性

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曾明确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形式。声乐课程学习的歌曲从作者创作背景到歌曲的精神内涵等,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其既是声乐课的教学过程又可以是课程思政的实施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可选用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高职声乐课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将思政课程中爱国主义、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要素作为教学设计内容节点和链路,必将高效优质地丰富高职课程内涵。

(一)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并强调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做到润物无声”“遵循规律、创新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之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对于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先从对国旗的热爱来进行培养,因为国旗具有的象征和代表意义,在幼儿园乃至中小学中,升国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被广泛采用。可以说,对爱国的认知,很多幼儿是从认识国旗开始的。我们从象征的精神层面上来引导,让小朋友们爱国旗,为的就是把爱国主义情怀在他们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幼儿歌曲《国旗多美丽》作为爱国主义元素的体现来实施课程思政。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学对象是幼师,在教学的歌曲介绍环节中,强调国旗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出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它是有形的国魂,更是不变的守望。国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爱国的情结。也可以让同学们起来交流,以此给同学们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示范教学环节,教学对象是幼儿,我们可将歌词作为重点讲解,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简单,但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国旗升在朝霞里,说明升国旗总是在早上进行;五颗星星照大地,把国旗这个普遍性的名词进一步具体为五星红旗,同学们作为幼师在给幼儿教授这首歌时,可以使幼儿从时间、视觉等多个维度认识五星红旗。

(二)认同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教师教授学生经典作品,讲清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思想内涵与历史积淀,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类音乐旋律的特色、精神、流派与风格,体会不同作品带来的地域美、民俗美,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从而为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行为与优秀的人格助力。[7]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堂乐歌《送别》作为家国情怀元素的体现来实施课程思政。而这首歌属于素质提升类歌曲,因此不需要有针对幼儿的示范教学环节。歌曲《送别》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所作,是他根据美国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政治目的诞生的,其诞生是清政府以及能人贤士想借助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性,以期望达到鼓舞人民奋起反抗救亡图存的目的。虽说“学堂乐歌”是西方音乐强势植入下不得已的被动选择,然而却客观地促进了中国早期音乐教育以及后来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正是学堂乐歌的启蒙作用,才使得中国音乐进入了“新音乐时代”,逐渐进入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时代,也正是学堂乐歌的出现,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可以借助西方音乐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即使在当时西方音乐为主流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仍然坚持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为我国音乐的发展找到了新道路。直至现在“文化强国”举措的提出,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肩负为学生传导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涵化道德修养教育

道德修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体现,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目标之一。其具体内涵是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师重教等。在教学中,可选用陈志远作曲、陈乐融作词的通俗歌曲《感恩的心》来进行道德修养元素的体现实施课程思政。其理论教学从歌词讲解入手,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歌词内容表达的内涵是教育人要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这首歌属于幼儿教学类,在示范教学中可以加上歌词对应的手语舞,幼儿在学习时更能增加其对歌词的理解,也能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性。

(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我们的教育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中国经典古典诗词被现代作曲家谱上了曲,如清康熙年间车万育的诗词《声律启蒙》,由歌手赵照谱上了曲,2019年首次在央视推出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里演绎。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很快让这首歌流传开来,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很好的教材,这首歌属于素质提升类,在理论教学环节,应让同学们多朗读诗词,体会诗词中声调、音韵、格律的对称美。并让同学们课下去收看“经典咏流传”,培养他们对我们古典诗词的审美。教材上还有很多不同地区的民间歌曲,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等。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演唱又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各地的音乐文化传统多一些了解,帮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培养科学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它是在长期生活、工作、学习中随着知识、思想、道德的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对美的鉴赏力,对美的看法。[8]前文所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声乐课本身具有的艺术属性就决定了其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在歌曲的选择上,应选用有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审美观。美育教育的范畴比较广泛,在声乐课选取的作品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意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审美观的培养。

1.意象美

意象美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描绘的人物、景物等意象,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在人物意象方面,可选用朝鲜族音乐人董希哲作曲、金哲作词、崔彬翻译成普通话歌词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进行课程思政美育教育。作品是由七个乐句组成的单一部曲式,旋律优美抒情,歌词饱含深情,从学生的角度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刻画了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和伟大形象。景物意象方面,如由阿拉腾奥勒作曲、火华作词的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结合了柔美安详却又饱满激情的旋律和歌词,抒发了草原牧民对大草原美丽景色的眷恋及对安定新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2.语言美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组成的,歌词作为歌曲主题内容的表达载体,受歌曲篇幅、旋律的限制而更为凝练优美,很适合作为语言美的教学材料。比如由黄自作曲、刘雪庵作词的艺术歌曲《踏雪寻梅》。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式,旋律活泼明快,词作者刘雪庵先生不仅是我国有名的曲作家,他文学造诣也颇深,他的诗词纯朴清丽。这首歌歌词描绘的是中国寒冷的北方踏着白雪赏梅的画面:“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歌曲伴奏部分每小节各拍的后半拍使用了装饰音,听觉上有马蹄声的效果,更为歌曲增添了生动形象的意境。

3.行为美

行为美既是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幼儿行为规范教养进行教育引导的目标导向。如幼儿歌曲《一分钱》,词曲都非常简单,通过路不拾遗的一件小事,表现了对拾金不昧良好行为的提倡和“有事找警察”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除理论教学外,这首歌还有示范教学,示范教学环节可以请同学们编配简单的幼儿舞蹈,或者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更加形象地为幼儿上好行为美这一课。

4.心灵美

心灵美是美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体现正确审美的内在依据,其内涵更为丰富多面。面对如此宏大的美育教学目标,声乐专业课可以从孝顺父母、尊师重长、珍惜友谊等角度进行内容细化,将心灵美的培养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歌曲之中,达到美育效果。如幼儿歌曲《我的好妈妈》来进行课程思政美育教育。这首歌歌词形象生动,从小朋友的角度对母亲说出心里的话“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讲述了小朋友看到母亲的辛苦,也想对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赞扬了孩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德和美好心灵。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建设品质的路径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建设品质关键在教师,教师政治站位和政治素质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有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提升声乐课课程思政建设品质。

(一)提高教师政治站位和政治素质

要在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全面推进思政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有着高政治站位和高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声乐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政育人意识。争取多参加学校举办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培训班、坚持参加学院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应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经常性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公开课观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教研室、课程小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应多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努力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努力践行。

(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要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应落实到其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课程的目标设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目的,突出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完善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率。课程教案也应从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中重新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从更加科学严谨的角度打造声乐课中的课程思政体系。

声乐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应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乐’(yue)”的教学方法,坚持育人导向,促进声乐技能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坚决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还要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针对幼儿歌曲,应创设“幼儿园歌唱教育活动情境”,结合简单的幼儿舞蹈动作来增加歌曲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润物有声”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一般为:呼吸练习、练声、介绍歌曲、讲述作者背景、歌曲内涵等,然后示范演唱、逐句教唱乐谱,最后再填入歌词。声乐课要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育人,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建设好网络课堂、时事课堂和实践课堂,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专题讲授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现场展示与线上交流相结合、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团队教学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课前调查与课后反馈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9]如在讲述作者背景、歌曲内涵这个环节加入翻转课堂的模式,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歌曲作者背景、要表达的意义内涵先进行学习,教师在课上在介绍歌曲这个环节让同学们自己来讲,并在进行探讨交流,如学习《映山红》这首曲子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先去了解曲作者傅庚辰及他的一些代表作,然后去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等到课堂上来学习这首歌时,同学们一定会对小主人公潘冬子靠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帮助共产党打败土豪劣绅,当上红军的故事记忆犹新,而在歌唱这首潘冬子母亲凛然就义时唱出的歌曲时,也会更加地饱含深情,更能表达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课后环节,可结合声乐课特点,引入“全民K歌”“唱吧”等唱歌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唱歌软件上练唱,既可以依托软件内置AI 对音准、节奏、音色等进行评分,便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反馈和调整打磨,还可利用软件具备的社交属性,让学生在自有社交平台上转发互动,发表感言,使学生在作为接受对象的同时又扮演了宣传者的角色,进一步激发课程思政的深层影响力和泛化影响面。

(四)建立声乐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的重要方式,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能够保证整个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在声乐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传统的教学的评价方法是教师评、学生听,这种评价方式是单纯的结果导向性评价,具体的评价点以及评价反馈等都比较单一,需要进行一体化的体系性地标准化构建,高职学前教学专业由于课程门类及学生多、声乐课时及教师少等因素,声乐教学都是集体课,集体课教学为了起到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同时也给本学科的学习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如将学生划分为实力均等的若干小组,在老师讲授之后,课上小组成员相互学习讨论并进行小组内互评,并通过问卷网提交互评分数(占10%),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再由各小组交流讨论达成一致,通过问卷网提交小组互评的分数(占20%),最后由老师来进行点评打分(占70%),这样学生既有参与感,也不会存在因打“感情分”而影响结果的公正。建立这样师生共同参与、标准明确、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也符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内容和形式的优势特点,挖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的内容资源,探索在声乐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声乐课这个重要的切入点,发挥声乐课本身的艺术属性,利用歌曲中歌词所蕴含的思政精神内涵的育人优势,把美育教育和“三全育人”理念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猜你喜欢
声乐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