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绩、不足与建议

2023-10-09 19:03武兵科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一带

2013年以来,甘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境外工程承包等方面止跌企稳回升,在搭建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推进互联互通、构建经贸对接平台和营销体系取得明显进步。但同时,甘肃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面临诸多不足与挑战。未来甘肃需要巩固和发展外向型产业、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提升营商环境、拓展思维和格局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向西开放、构建新的开放发展格局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即将进入新的十年,甘肃省也正在努力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支柱产业。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甘肃要“打造‘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外向型经济要实现增量扩容”。在此背景下,梳理和總结过去十年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和不足,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省市纷纷响应。2014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旨在将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开启了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序幕。2014年底,中央就各省市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具体定位,其中甘肃省的定位聚焦在发展战略通道、交通枢纽、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历史文化资源、生态功能等方面。2015年,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由愿景走向实际行动。甘肃省委省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比较优势,出台《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总体方案》,积极主动承接相关任务。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就甘肃更好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甘肃“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为甘肃省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后,虽然有疫情冲击,但甘肃省在对外经贸合作、发挥开放平台和枢纽通道作用、促进外向型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等方面的速度明显加快。

(一)甘肃省的对外经贸合作情况

第一,进出口贸易是衡量地区外向型经济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如图一所示,2013年至2022年,甘肃省十年来对外贸易额经历了止跌回升的伸延“V”型发展趋势,当前接近十年前对外贸易额的水平,累计实现进出口4702.77亿元。其中,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091.1亿元,占十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4.46%。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甘肃省进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41.04%提升到2022年的47.6%,2019年一度达到53%。在过去的十年里,甘肃外向型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具有外贸资质的企业由2013年的2230家,增加至2022年的7000余家。其中,国有外向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进出口规模所占的体量较大;民营外向型企业数量较多、但体量较小;外资企业进出口规模较小、但增幅较快。在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中,有实际业绩的企业由2013年的380余家增加到2022年的409家。

第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反映地区开放性程度。一方面,在引进外资的趋势和规模方面,由图二可知,过去十年甘肃省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波动较大,经历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变化。2013-2016年,甘肃省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由0.71亿美元增至1.15亿美元。2017年甘肃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降至十年低点,此后不断企稳回升,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创十年新高。不过,甘肃省整体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小,这是西部省份普遍存在的问题。以2021年为例,甘肃省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在西北五省中,低于陕西(10.6亿美元)、宁夏(2.2亿美元),高于西藏(0.3亿美元)和青海(0.03亿美元)。一些典型的吸引外资案例包括:益海嘉里在兰州新区总投资15亿元设立粮油食品加工基地项目(一期);中电智慧(张掖)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亿美元建设的新能源荒漠治理项目;东瑞制药在兰州新区总投资4亿元以上设立兰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基地;利洁时集团出资3亿元在兰州新区设立兰州科时西西里健康科技公司;泰国正大集团出资2.8亿元在甘肃省设立甘肃庆阳正大畜牧和甘肃庆阳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这显示出甘肃省吸引外资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另一方面,在对外投资上,截至2021年,甘肃省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高达64.55亿美元,位居西部省份第四、西北五省第一,基本形成了“非洲为主、发展亚洲、拓展欧美和大洋洲”的市场格局。不过,在2012-2021年,甘肃省每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较不稳定,最高为2012年的13.82亿美元、最低为2020年的0.87亿美元,平均每年4.47亿美元。受到三年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甘肃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尚未完全复苏。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甘肃省企业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实际投资的境外企业共53家,累计实际投资额11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累计实际投资总额的16%,其中自2014年以来,累计实际投资额7亿美元,增长较明显。投资领域涉及矿产资源开发、集成电路封装、农业开发、建筑工程、批发零售等行业。一些著名的境外投资项目包括:2013年金川公司以12.9亿美元收购南非上市铜钴矿公司Metorex、金川公司以6.58亿美元投资的印尼WP&RKA红土镍矿项目;2015年华天科技以4060万美元收购美国FCI及其附属公司100%股权、2019年华天科技以29.92亿元收购马来西亚主板上市公司Unisem;2016年7月,酒钢集团以2.99亿美元收购俄铝牙买加阿尔帕特氧化铝厂;2017年白银公司与首都钢铁合作成立的首信公司投资2.3亿美元开发秘鲁首信尾矿综合开发项目等。2014-2015年,天庆集团连续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投资约50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成为甘肃首家投资海外的房地产公司。2016年,天庆集团投资约30亿建设天庆美国休斯敦艾伦大道项目;八冶建设集团联合投资1.6亿美元建设日产3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

第三,在对外工程承包上,如图三所示,在经历了2013-2017年间的较大波动后,2017年后甘肃省每年对外承包新签合同额开始逐年稳定增长。甘肃省对外工程承包项目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西非、南部非洲、东非、白俄罗斯、俄罗斯、白皙、沙特、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工程承包、设计咨询等方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2014年以来,甘肃省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累计完成营业额10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的37%,领域涉及一般建筑类、工业建设类、电力工程建设类等。甘肃省对外工程承包项目主要由少数国企经营,如中国甘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甘肃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八冶集团等。其中,中甘国际作为甘肃省唯一的“中”字头企业品牌,建成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較大影响和高质量的工程,累计完成海外业务经济总量近38亿美元。2021年完成经济总量38.74亿元。一些标志性的项目包括:中甘国际承担的9亿元的巴基斯坦城市固废收运项目、承接外交部和商务部累计合同额6.5亿元;中国电建集团甘肃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新签的津巴布韦旺吉电站三期扩建运营维护项目合同额达2.57亿美元;八冶安装建设公司中标玻利维亚穆通综合钢厂项目全厂公辅安装工程和DRI安装工程等。

(二)甘肃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平台和机制建设

甘肃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对外经贸、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企稳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甘肃省对外开放性平台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第一,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

过去十年,甘肃省获批建成并运营兰州和敦煌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兰州、天水、张掖、金昌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兰州、天水2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通14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国际(地区)航空客运航线过去十年由4条增至38条,出入境人数由3.4万人次增至30多万人次。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自2015年来累计实现进出口319亿元,占全省外贸比重从2015年的不足1%提高到13.3%。在口岸建设方面,十年来,甘肃省从只有一处兰州进境种苗指定口岸,发展到相继建成种苗、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木材、粮食、汽车、活体动物等进口口岸。甘肃兰州、金昌、天水、张掖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实力不断提升,是2016年首次开展综评时的22倍。2021年4个经济开发区实现进出口365.5亿元,占全省的62.6%;实际利用外资3519.3万美元,占全省的28.2%。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兰洽会”先后邀请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担任主宾国,举办百余项经贸合作交流活动。第六届敦煌文博会首次设立“中国-中亚和东盟发展合作论坛”,正在为促进中亚、东盟和中国三边的民心相通、经济合作、政策沟通,发挥至关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积极推进互联互通。

甘肃在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通道优势,道路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的基础。相关建设成效包括如下方面:

国际货运班列新通道不断开通且常态化运营。目前已开通中欧、中亚、南亚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中吉乌中亚新通道、兰州-连云港铁海联运等国际货运班列线路。截至2022年12月,累计发运2318列、88761车,货物184.295万吨,货值31.516亿美元。

三大国际陆港建设持续推进。过去十年,兰州国际陆港作为甘肃国际陆港龙头已经纳入2019年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我国对尼泊尔开放的三个内陆港之一。武威国际陆港作为进口肉类、进境木材指定口岸,持续扩展推动出口、形成产业集群、增加进口等方面的功能。天水国际陆港作为公路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的作用不断凸显。

国际空港建设持续扩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合拢,嘉峪关国际空港、敦煌国际空港已批准实施。

不断提升甘肃省作为国内陆运的通道地位。连霍、青兰、福银、定武、十天、京新等国家级高速公路甘肃境内路段已全线贯通、所有市州于2015年底全部开通高速公路,成为东西向国际化陆桥大通道和南北向运输通道重要枢纽。

第三,积极构建经贸对接平台和营销体系。

组织参加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前五届进博会实现签约金额超过130亿美元。成功举办甘肃-泰国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签订仪式,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线上对接。不断优化国际营销体系,积极打造境外信息、服务平台和营销网络。甘肃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3个境外商务代表处,34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84个国际营销网点。借助跨境电商设立海外仓以促进外贸发展。目前,甘肃省全部打通四种模式的跨境电商。2017-2022年,甘肃省累计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30.6亿元。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实施办法,认定捷时特等首批5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累计为省内超150家中小企业提供培关、检、汇、税、融等服务。国际陆港推广“国际班列+海外仓”运营模式,通过海外仓平台带动省内优势产品组团出口,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不足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给甘肃省带来重大机遇,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甘肃省虽然在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海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止跌企稳,但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一)外向型产业体量小、发展慢、水平低、结构单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

外贸规模小、依存度低。在外贸规模上,甘肃省十年来年均进出口额仅约470亿元。在外贸依存度上,以2022年为例,甘肃省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省GDP的5.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76%,在西北五省中,低于陕西(14.75%)和新疆(13.89%),与宁夏大致持平(5.07%),高于青海(1.19%)。

外贸发展速度有限。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在经历了伸延“V”型的发展轨迹后,目前尚未恢复到2013年的水平。

外贸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除少数头部企业外,甘肃省7000家外贸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弱,有实际业绩的企业数量少。在进口贸易中,甘肃省严重依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集团等对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例如,2022年,金川公司镍、铜、钴等为主的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总值占到全省的40%以上、白银公司进出口贸易额则超过15%。在出口结构中,除了少数半导体、新材料等高新产品外,甘肃省出口产品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普通金属制成品或初级加工品为主,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具有品牌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农产品出口大部分为初级产品,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知晓度较低,生产碎片化、小额贸易居多、增长空间有限的缺点突出。

(二) 进出口贸易比例、质量面临挑战,外贸规模持续增长面临挑战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比例从比较均衡到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由图四可知,2013年甘肃省进口额与出口额相差最小,对外贸易结构较为均衡,此后三年出口额持续增加,外贸顺差加大。2017后,甘肃省出口贸易额迅速下降且一直呈低迷状态,进口额则不断攀升,两者剪刀差不断拉大。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的质量正在下降。2013-2015年,甘肃省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机电、高新产品出口占比在2015年由36%提高到41%。但此后,相对单一的矿产品、镍钴原料等资源性产品占到甘肃省进口产品中的大头,出口产品值整体下降。目前,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质量和品牌优势的机电高新产品出口正在减少,反映了甘肃省工业制造的能力正遭遇挑战。

十年来,甘肃省由民企主导进出口的格局再次转变为国企主导进出口的基本格局。长期以来,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是甘肃省传统的三大外贸主体。2014年,甘肃省民企外贸比例(63.86%)首次超越国企后,民企在2015(70%)、2016年(68.8%)均超过国企,开始主导甘肃省的进出口贸易。2017年随着中美贸易战开启,甘肃省出口逐渐低迷、整体下滑。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甘肃省资源型产品进口值增加,国企绝对主导甘肃省外贸的基本格局重新形成。这反映甘肃省民企在外贸中正面临严峻形势。

综合上述几点,由于甘肃省出口萎缩、民营企业主体地位不再,进口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且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波动很大,甘肃省未来外贸持续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三)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通道枢纽的比较优势难以彰显

尽管甘肃省建成并运营一批对外开放平台,但综合保税区、中川机场、铁路口岸、国家经济开发区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引进的优质性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效应低、外贸产业层次低、企业利润低、效益欠佳,口岸经济和产业经济未形成规模,难以有效支撑国际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有限。

比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融资租赁)难以充分发挥,主要开展木材、粮食保税加工等业务,一些进口口岸(武威)自获批以来甚至未实际开展业务,影响省内其他城市申报新的口岸。加之,兰州尽管在中国陆域版图的中心,周邊缺少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进出口产品,综合物流成本仍然较高,通道物流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因此,部分农产品(如洋葱、土豆)、化工品、中药材更多地通过外地贸易公司代理或边贸出口,导致相关外贸数据未纳入甘肃省的经济统计口径中。与之相比,成都、西安、重庆等地产业集群度更高、企业吸附效应更好、出口补贴力度更大,使得中西部外向型企业通过甘肃口岸出口产品的动力不足,兰州铁路口岸的货源也不够稳定。

(四)营商环境存在短板,对外向型企业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尽管过去十年,甘肃省整体的营商环境有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短板。一是服务外向型优势产业的政策、机制、法律和平台建设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便利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比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中川机场、铁路口岸分属不同的关区代码,内部的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区港间尚未形成联动效应。二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待提高,体制性交易成本较高。比如:民企融资难,融资渠道窄、周期长、数额少,尤其是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配套资金不够;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有待提高,服务企业的主动性较弱,尚未构建起稳定、良好的政企关系;职权部门国际交流较少,对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了解不够,无法在政策指导上帮扶企业,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单打独斗;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不高,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现象突出,例如企业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较长,海关业务管理有待优化;出口退税时间较长,往往一单的周期长达半年。三是相关资源优势难以发挥。比如,甘肃省丰富、成本低廉的光电、风电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甘肃省本土企业用电成本的优势。四是人力结构落后,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兰州身处西北腹地,人才难吸引、难扎根、难生长、难发展的问题突出,政府对相关人才的激励性政策力度不大,外向型企业中了解海外市场、了解外贸知识、了解外贸规则、了解对象国语言和社会的专业性人才匮乏,甘肃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子、苹果、洋葱、马铃薯)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欠缺。2022年,就外向型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针对全省188家外向型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其中有66家(35.11%)受访企业对“人才支持”政策表示一般、不满意或特别不满意。

(五)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甘肃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更多外部挑战

目前,随着俄乌冲突久拖不决、中美关系前景不明,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几十年以来的深刻调整,国际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加之美国政府加速推动与中国的产业链脱钩,大力推行印太经济框架,使全球割裂为单独的气泡,阻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理念,企业长期对外经济合作的稳定预期被打破。在对外贸易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下降明显,甘肃省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对外投资、承包工程等方面,全球通胀使多国纷纷加息,在扩张债务、引进投资等方面趋于谨慎。目前各国推出的“限制或监管性投资政策措施数量”创历史新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抑制国际投资热情和能力。同时,“一带一路”已从“大规模”建设转向“高质量”建设阶段,工程承包竞标将更趋激烈。甘肃省相关企业作为地方国企,与央企在资质、融资能力、业绩、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加之,省内相关各类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有限,企业抱团走出去先天性不足。

思考与建议

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启高质量建设的新十年,也面临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需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开拓思路、创新发展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巩固与发展外向型产业

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巩固已有的外向型产业。甘肃省在参与“一带一路”初期,出口额连续几年远超进口,特别是机电高新产品的出口占比较高,但近几年出口规模仅徘徊在百亿左右。究其原因,除了2018年开启的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甘肃省外向型产业的外迁也十分关键。甘肃省优质企业出走的数量不少,加之许多民企(华天科技、方大炭素、大禹节水)尽管总部仍在兰州,但公司业绩、重心已经转移到其他省份。一些国企甚至将总部搬迁至其他省份。因此,甘肃省未来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巩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给予优惠政策,遏制相关企业外流的现象,推动核心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发展新的产业方向。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是甘肃长期进出口的大盘,但进出口额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未来甘肃省想要维持或提升已有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寻找并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基础。在当下国际秩序动荡变革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传统产业(石化、冶炼)想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动力不足,承接东部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也面临西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因此,甘肃省需要结合农业大省、风光资源、旅游文化、科学研究优势,在其他省份挖掘有限的方向,整合已有资源和国际需求,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从指标上看,营商环境的构建一般包括企业准入、获得经营场所、公共服务连接、劳工、金融服务、纳税、争端解决、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十个方面。但营商环境往往也有更直观的判断方式,即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其核心是划定各自的权责界限。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实际上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无所作为”“无为而治”“粗暴干预”和“积极作为”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更高效地流动。2023年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也是淄博市政府在权责范围之内,尊重市场主体,破除干扰市场活动的诸多要素的合理结果。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营商环境过程中,需要作为规则的裁判员角色出现。今年,甘肃兰州相关部门定期展开对餐饮卫生条件的公开检查(相关平台展示)、文旅部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甘肃(邀请著名企业家)、中山桥旅游景点附近增加流动厕所、兰州地铁运营时间适时增长,正是恰当履行职责又受到群众欢迎的体现。当然,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地方政府在管理水平、营商环境构建上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整体官僚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主动意识的革新,包括:尊重所有类型(国企、民企、外企)、所有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市场主体;保持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从市场关心的小事做起而不是只追求重大项目;依法行政。

(三)拓展思维和格局,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角度为“一带一路”贡献甘肃力量

甘肃省作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战略定位中长期扮演非经济的角色。如果仅从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指标(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来看,甘肃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十分困难。近年来,陕西从西北大学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落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再到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的召开,为西部省份树立了积极的榜样。实际上,甘肃省相关单位在中亚研究、高原农业、寒旱种子等方面也积累深厚、优势明显,但遗憾并未积极争取申报相关的国家级平台。因此,甘肃省未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必須珍惜和利用已有的宝贵资源,将甘肃省的比较优势和国家对外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动重大国家级对外合作平台落户甘肃相关单位,借此助推甘肃省各个领域的自我提升,最终增强甘肃省的综合实力。比如,甘肃兰州作为西北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等,申报建立面向中南亚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应急援助基地”,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国家周边外交行动效果、推动地方城市外交、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武兵科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一带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