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10-09 19:03王振华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土地农民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关键。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农民素质、集体经济等层面所面临的问题,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应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从而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整体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发展,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乡村振兴工作实质性推进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中国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乡村振兴虽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

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1、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历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直都把解决“三农”问题列在各项议题的首位,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村是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党的二十大锚定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难点就在乡村,乡村必须同步实现现代化,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興这一伟大战略,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提出了20字战略方针,目的就是把乡村建设成为人人向往、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2020年以后,“三农”工作的重心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攻克乡村这道难题。

2、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要完成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样,由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强,资源要素供给有限,很大程度还是靠天吃饭,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困难群体,共同富裕之路走起来尤为艰难。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还是要靠乡村振兴,发展好集体经济,其他任何渠道解决这一难题都不现实。

3、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的建成,必须有中国广大乡村的美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名片,乡村美不美,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和质量。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一定要依赖于乡村振兴,因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建成生态宜居的乡村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乡村振兴面临的几个现实问题

1、从生产要素看

其一,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是,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却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建工厂、修公路、兴教育、建医院以及房地产开发,摊大饼式占用了城市周边的大量优质耕地;另一方面,为保证全国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不被突破,一些地方采用“占补平衡”的手段,通过在山区造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来确保当地耕地面积的总量不变。这样一来,表面上,虽然没有突破18亿亩耕地的保护红线,但事实上,新造的山区耕地与被占用的城区周边的优质耕地相比较,质量却是千差万别,结果是土地质量下降对粮食生产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程度也是显而易见。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四十年间,对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一直未重新认定,致使一些地方已经去世的老人依然占有土地,而大量的新生人口却没有土地,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矛盾更是日趋尖锐。

其二,长久以来,由于农民对土地的分散经营,加之小农思想作祟,不少农民错误地将承包权与所有权混淆,纷纷侵占承包地周围的水渠、道路,致使过去的一些农田基本水利设施破坏殆尽,农田灌溉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向往更好的生活,羡慕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机会,纷纷进城谋求生活。加之我国人口众多而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均仅仅占有两三亩土地的农户,仅凭种植业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很多地方的男性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将家乡的土地交由妇女、老人耕种,目前的农民主体还是以我们父辈的一代人为主,在土地上苦苦支撑。这一行业微薄的收入,吸引不了年轻人,会出现“后继无人”,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年人咬牙坚持着干,除非到了实在干不动的时候,才会停下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不死不休。

农民老龄化正在往农民高龄化发展。乡村百业凋零,已经不是那个百业兴旺、人声鼎沸的乡村了。原来小农经济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不但有瓦工可以做建筑,木工可以打家具,还有织布、裁缝,衣食住行全部可以内部解决。现在这些行业消失殆尽,只剩下了种植业,给人的感觉就是农村只能种地。这样,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显得严重不足。

其四,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不违反国家独生子女大政策的前提下,私下塞红包给医生,运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导致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细细算来,这一部分人大部分已经过了30岁,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成家。青年光棍化,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五,一些地方土地出现了撂荒,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种地成本逐年增高。粮价却稳如泰山,甚至出现了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比装满矿泉水瓶的小麦还要贵的怪现象。农业利润太薄,十亩地一季的收入赶不上在外务工一个月。再加上婚丧嫁娶、买车买房等大额支出,靠种地实在是入不敷出,补不齐这么大的亏空。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农活基本不会,再过上十年、二十年光景,现有的农民老去。真不知道种地的还有多少?土地撂荒化肯定会越来越严重。

2、从生产关系看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大片土地由农户切割分片承包以及农业机械、牲畜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已经不利于土地大规模的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并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从农民素质看

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于私人经营,特别是国家免粮免税政策的推行,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弱化了广大农民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渐渐淡化了为国家作贡献的自觉性。

二是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农民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动不动就以上访要挟地方政府,而且有时违法违规;个别先富的农民通过向乡邻和亲戚朋友放高利贷来赚取高额回报,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互帮互助关系,而纯粹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的地方赌博成风,街头大大小小的麻将馆日夜火爆;有的地方,传统农民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逐渐丧失,新生代农民日益变得懒惰成性、消费攀比成风。

三是在村级基层选举中,不少地方不断爆出贿选丑闻,且贿选问题呈扩大之势,甚至,有的地方黑恶势力或插手选举,或左右选举结果,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四是广大农民信仰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不够,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反而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思想大行其道,有的乡村有近三分之二的民众信教,甚至还有部分农民秘密加入了一些邪教组织。

4、从集体经济看

历经近四十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的力量日益削弱,逐步丧失了其凝聚力、向心力與社会影响力,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举步维艰,甚而有的乡镇都号召不动村民清扫街巷卫生,无奈之下,只能想办法设置雇佣岗位。

另外,在农村一些地方,国家政策也很难落实到位,即便落实,也常常会变形走样。有时,对政策常常是选择性执行,有利的执行,无利的则拒绝执行。当然,种植什么作物也缺乏统一规划,往往一哄而上的问题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问题也经常会让农民丰产不丰收,再次重演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上演的历史悲剧。

综上所述,反思四十年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1978年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在当时乃至随后的十几年间,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却越来越显示出其历史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陆续出台了一些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以促进土地向农业大户或农企集中。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配套完成。倘若在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过程中发生一些纠纷,却又没有解决纠纷所应有的法理依据,则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

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路径思考

1、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要推广总结一些地方“小田并大田”等方式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健全与土地“三权分置”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为土地流转、租用、出让提供相应的法理依据和法律保障,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促使土地大面积连片,进入租用、出让市场,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让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迅速大规模进入乡村土地市场。

2、各级地方政府应坚定地持续关注农业产业化问题

坚持下功夫服务好“三农”,在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予以倾斜和扶持。要因地制宜,引导农企、农民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或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统筹劳动力以及土地、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3、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要跳出固化的农业思维,借鉴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努力打造地方品牌优势,提高农企核心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风光秀丽、空气新鲜、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等自然优势与生态条件,建设传统农耕文明展示基地,大力发展果园采摘、农家乐等形式的农村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项目,融通一二三产,构建旅游联盟,拉长产业链,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以工补农”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1.25亩,农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业致富不太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农民要想富起来,除了北方人少地多的地区之外,其他的地区要想富起来最好走“以工补农”的道路。如:中西部人多地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是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农民在家种地可能连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靠种地有些家庭可能连买种子、化肥、农药的钱都拿不出,需要另外补贴。

“以工养农、以工补农”全国发展最好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农村比城市好的省份。去过浙江省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城市、乡镇还是农村。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如: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世界“好莱坞”影视城东阳横店、五金城永康。村村都有家庭工厂、村集体企业。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振兴乡村经济,让农民富起来,必须要走“以工养农、以工补农”的道路,土地集体化、发展集体经济、农产品产业化,这是今后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5、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

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还要通过反复开展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集体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新一代农民。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载《东岳论丛》,2018(10):25-33+191页。

[2]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载《经济纵横》,2018(11):111-116页。

[3]王立胜、刘岳:《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载《红旗文稿》,2018(3):20-22页。

[4]孙雷:《乡村振兴重在增强内生动力》,载《上海农村经济》,2019(2):4-6页。

作者简介

王振华 中共彬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现代化土地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