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09 19:03郭格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市域高质量区域

郭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陕西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形成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市域经济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主体,更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所在。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长期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体系,有利于突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瓶颈。多年来,区域经济体系划分多由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等单元构成,而以地级市为地理范围的市域经济既是最大的区域板块主单元,又是县域经济构成的区域模块,逐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性环节。[1]改革开放以来,市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市域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及改革开放是渐次展开,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会先行一步,而西部市域经济发展仍相对迟缓、落后。[2]当前,市域经济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弱项,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市域能级变化、对中小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市域特色经济带都能提供良好的基础性导向。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部,省内城市分布在陕北、关中、陕南区域,有1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作为西部大省,近几年陕西省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冠疫情等多重冲击,经济发展仍持续稳中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紧紧围绕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目标,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2021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800.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5%;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同比增长8.9%。[3]尽管如此,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对陕西省市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准确把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实现区域间协调、均衡发展,对于促进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实践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内市域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总值、三产产业总量和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一)三产结构发展逐步协调,市域生产总值逐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市域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市域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7.7%;其中,第三产业在总量上逐步提升,产值接近并逐步超过第二产业总值,年增长接近2.08倍,年均增速8.8%,市域经济结构变化较大,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能,同时,第一产业总值增速最慢,发展后力不足,第二产业增长缓慢,在2015年出现下降后逐步提升,这与当年政府强力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有关。另外,从三次产业贡献比例来看,市域经济三产结构发生了调整,一次产业贡献率在2016年、2018年都出现了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值贡献体。纵向对比11个市区可以看出,西安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7%,处于领先地位,杨凌示范区、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等陕南城市的增长率也呈现较高水平,但总体来看,11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起伏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在2020年,多个地区出现了负增长。

(二)市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慢,消费需求逐步增加

从投资增速来看,各市区均存在逐年回落的趋势。2020年陕西市域固定资产投资额同上年相比,同比增长1.2%,但整体趋势同2013年相比,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13年至2020年各地区增速横向对比来看,各地区增速也处于逐年下降趋势,并且分化比较明显,平均增速在15%以上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安康市18.5%、宝鸡市17.5%、杨凌示范区17.4%、汉中市15.5%、铜川市15.5%、商洛市15.4%,平均增速在10%以上的地区有2个,分别为咸阳市14.2%、渭南市12.6%。

从陕西省市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情况来看,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3年的5452.65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9605.92亿元,平均增速达到8.6%;同时,横向对比来看,各市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稳步增长,从2013-2020年,西安市整体增幅为2090.68亿元,整体体量和增量都排在第一,其次分别为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延安市、商洛市、铜川市、杨凌示范区。表明市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快速增长,且与地区经济体量成正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增长的动能在逐渐转换。

(三)公共预算收入波动明显,南北区域差异较大

从陕西省市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来看,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出现了“增-降-增”的波动趋势,从2013-2020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量较低,西安市域公共预算收入由2013年的501.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24.14亿元,增量仅为222.16亿元,其余地区增量也呈现出断崖式差距,超过100亿元的仅有榆林市,为145.51亿元;其余市域增量均在20亿元以下,商洛市还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从陕西省“关中-陕南-陕北”地区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上都呈现增长,关中地区由2013年748.53亿元增长为2020年1012.63亿元,陕南地区由2013年86.86亿元增长为2020年98.39亿元,陕北地区由2013年416.12亿元增长为2020年570.08亿元;从增速来看,关中、陕南、陕北均出现过负增长,表明在疫情的冲击影响和国家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市域政府财政实力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

市域经济发展丞待解决的陕西难点

(一)市域经济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力不足

作为西部地区的文旅大省,陕西市域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省会西安顺利跻身新一线城市,GDP总量突破万亿,位居西北地区首位,但相比沿海发达地区,陕西市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从经济规模来看,除西安市以外,其余10个地区的GDP总量较小且差距较大,整体规模和体量呈现出断层式分布的格局,虽然有部分城市,例如能源强市榆林市、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宝鸡市、紧邻省会城市的咸阳市等都保持着显著的经济总量增加和增速,但后续增速明显不足,市域经济发展过于缓慢。

其次,在传统产业中行业排头兵的引领作用不断弱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存在下降趋势,虽然市域经济三产结构的调整与国家政策调整基本同步,但只有部分企业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大部分企业在调整中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发展趋势。

(二)市域全社会固定投资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过大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与GDP是紧密相连的重要指标之一,陕西11个地区固定投资在八年间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实则有下降趋势甚至负增长,市域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整体不足,各地区之间固定投资总额差距过大,最大差距达到了9029.8亿元,不利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市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情况分析来看,对于消费需求的拉动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并未形成资源互利互惠的良性局面,反而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中心城市规模不足,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市域经济的发展基础首先是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流向中心城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都需借助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初期的发展需要各种要素流入中心城市集聚,推动市域经济发展,新兴产业获得较好效益,城市不断壮大扩容,随后中心城市对周边市域、县域的辐射带动力逐渐显现,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步向区域外围扩散,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陕西市域中心城市整体规模偏小,除副省级城市西安市拥有千万人口以外,其余10个地区从经济规模总量、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人口数等方面统计结果显示,整体市域规模、体量都偏小。

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对策

(一)以“项目+集群”扩大经济规模,深挖产业发展后力

市域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区域沟通交流的基本保证。加快市域、县域的路网交通、园区等设施建设,为有效连通并扩大市域产业区提供空间,同时有利于各区、县域对接中心城区、融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创新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壮大了产业后续发展力量。按照“创新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模式,保证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完善现有产业,特别是针对11个市区例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重点完善其降本扩产能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绿色减排能力等,提升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性能,有效提高产能效益,促进一产、二产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创新型新产业。

(二)以“数字+”融入产业发展,提升市域产业链科技含量

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市域产业链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所在。数字经济是新发展阶段提升经济动能、促进经济实现增速的新力量,市域全产业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利用数字经济降本提质的优势。一方面,选择实用性新技术。陕西11个市域中除去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的大型龙头企业,陕北、陕南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基础性的科研研发,而直接选择数字产业中的实用性技术,并配套相应的政策扶持就可实现大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市域经济体中龙头企业虽然科技实力雄厚,也具备紧跟新发展阶段的管理制度理念,但却忽视了发展的持续创新性,要保持良好的增速,龙头企业就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始终要把技术创新摆在发展的首位。

(三)以“特色+”打造市域中心城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

市域中心城区发展决定了区域辐射带动力的强度,区位特色是保证,辐射能力是关键。依据不同城区的文化、区域功能定位等特色,按区打造优势项目,形成“特色+”市区,例如咸阳市可依托“中国第一帝都”称号打造秦汉文化名城,商洛市可以“商山洛水”为重点打造中心城区的软硬环境建设,突出、加强特色化的市域城市风格,进而依托中心市域地区的崛起逐步向外围辐射,形成“内-外”的辐射效应,带动远郊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以高质量新区开发为思路,加快市域城区扩容提质与智慧新区建设,扩大高科技产业落地;辐射带动远郊区、县域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特別是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保障水平,从而间接引导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流向三四线市区、新型城区。

(四)以“人才+”助力队伍建设,夯实市域经济的人才基石

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市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没有人才的聚集,创新发展就是一句空话,[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市域经济创新发展中,首先要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不仅需要合适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市区的文化底蕴,陕西各市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突出良好的文化底蕴优势是吸引人才的“首选项”。其次,针对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和领域,需要搭建人才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对市域经济总量较低的陕南、陕北地区,在实体经济、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措施,扶持新兴产业来吸引相应领域的人才“安家落户”。同时,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让人才基石为市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锦囊。

参考文献

[1]伏睿:《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5。

[2]杨小成:《双循环格局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基于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载《南都学坛》,2021(6):90-97页。

[3]《2021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4]李文强:《影响中原市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产经》,2021(2):43-44页。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郭 格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

猜你喜欢
市域高质量区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
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