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陕西中医药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3-10-09 19:03姜辉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边区陕西中医药

姜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发展陕西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从特定区域、特定类别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化自信自强有关指示的响应和践行。新时代进一步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的合理路径,在于探源头、补断层,全方位健全陕西中医药发展史;在于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历代陕西涉医名人的形象和影响力;更在于结合陕西特色,弘扬延安时期的红医精神,呼唤时代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民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保障,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领域、各地域、各时代文化共同组成的有机融合体。因此做好陕西特色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从特定领域和地域文化出发,将文化自信自强理念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有利于将陕西中医药文化的精华更好地进行梳理,为全国、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陕行医事迹到药王孙思邈的普济众生,从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编纂到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的诞生,从长安医派的传承到延安时期红医精神的弘扬,无一不体现陕西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陕西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材料,为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了基础,增加了底气。因此,有必要对陕西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确保找准方向,选好主题,讲好陕西中医药文化故事,为大众了解、认知陕西中医药文化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探源头,补断层,全方位健全陕西中医药发展史

陕西是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显著且无可取代的贡献。但长期以来,陕西中医药发展史整体脉络欠清晰、欠梳理,尚未以较为独立、完整的面貌示人。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指示,也适用于陕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梳理陕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史,将其特点全面展现出来,突出有关医家形象风采,是当前陕西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陕西是我国医药科技的重要发祥地

从神话传说、早期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等角度,全面探索陕西医药科学的发生史,是确定陕西中医药文化历史地位的重要工作。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存在大量与中医起源相关的陕西元素。《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1]这里的“姬水”,即陕西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姜水”即陕西宝鸡的清姜河。炎黄二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而炎帝是传说中遍尝百草的神农氏,黄帝则是《黄帝内经》等早期中医理论巨著的托名作者,可以认为,陕西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祥地,这是陕西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首要身份和重要铭牌。深入做好、做实陕西中医药文化起源研究是陕西优秀文化大力宣传的有力切入点,也是探索中医科技发生史的关键佐证。

2、通过历史文化研究,补齐陕西中医药文化史的部分断层

在中医药文化发展史的书写过程中,陕西元素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一笔。先秦时期,陕地医疗水平居于各诸侯国前列。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景公(公元前581年)和晋平公(公元前541年)在重疾之下,两次向秦国求医,秦国则分别派出医缓、医和赴晋国为其君王疗疾。[2]汉唐时期,以长安、京兆为中心的陕西地区更是名家辈出、人才济济,出现了孙思邈、王焘、韦慈藏等重要医家,也将孟诜等非陕籍医家吸引到了陕西。唐太仆令王冰在陕完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的编订工作,成为后世研习《黄帝内经》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然而宋兴以降,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陕西元素在古代中医药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明显下滑,甚至出现了断层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医药学理论、临床水平快速提升,陕西中医药理论、实践的整体贡献显得不再突出;另一方面,虽然宋代以来陕西的医家、养生家、医学著作依然不少,但现代对他们的研究和宣传尚未深入,淹没了像武之望(明)、白羽宸(清)、黄竹斋(民国)等陕籍国医大家,这也是造成陕西中医药文化史出现断层现象的重要原因。

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为陕西的中医事业打好文化牌,首先需要探明陕西中医药文化的源头,然后再补好历史研究断层,建立陕西中医药文化体系,从历史角度全方位健全陕西中医药文化發展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嘱托。

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历代

陕西涉医名人的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更离不开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为文化自信自强理念添砖加瓦,需要专门针对陕西中医药文化制定宣传策略、传播计划,更加直观、更为有效地展现陕西中医药文化的整体魅力。为了提供文化自信自强理念的有力凭证和具体内容,通过有效宣传手段,以树立陕西涉医名人的形象为有力抓手,全方位提升陕西涉医名人在整体中医药文化史上的总体影响力。

1、宣传途径应多元化

一方面,应发挥地方官媒作用,大力宣传陕西历代涉医名人;另一方面,应倡导有关研究者、爱好者利用自媒体发声,从科普层面,为普通网络用户介绍陕西涉医名人。地方官媒代表着地方宣传的最高权威性,陕西地区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及杂志可有主题、有倾向地制作或组织制作与陕西涉医名人有关的节目、报导、系列文章,制作高质量专题片或纪录片,从历史、人文、文化角度全面提升陕西涉医名人的知名度、影响力,打造陕西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亮点、突出点。另外,虽然自媒体的影响力相对较低,但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应当鼓励中医药文化领域有关学者、爱好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陕西涉医名人,实现百家争鸣、多点开花的传播效果。

2、着力打造“两面旗帜,一位明星,一支派别”

所谓“两面旗帜”是指在宣传、传播陕西中医药文化时,应当不断强调炎帝和黄帝在中医药起源上的代表性意义。炎黄二帝是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的逻辑起点,而神农氏(即炎帝)遍尝百草而成医药之祖、黄帝同岐伯等大臣谈论天地医道而衍生《黄帝内经》的传说,在中华文明所覆及的文化范围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二帝故里仍存在争议,但作为炎帝陵(位于宝鸡)和黄帝陵(位于黄陵)所在地,陕西一定要利用好二帝与陕西中医药之间的文化关联,将华人的共同祖先树立为陕西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两面冲锋旗帜。

所谓“一位明星”是指唐代“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人,是经历五个朝代(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的传奇医药学、养生学大家,他所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部头医药学百科全书。目前对孙思邈有针对性的文化解读仍显不足,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价值认识还有提高空间,亟需通过研究、传播扩大孙氏历史名人的明星效应,扩大陕西中医药文化整体影响力。

所谓“一支派别”是指“长安医派”。[3]长安医派是可追溯到先秦、实际起于唐代孙思邈时期,而后历代传承的陕西医学流派。该医学流派在历史上相较于江浙地区的孟河医派、吴门医派等略显暗淡,但是这并不表示长安医派在医药科学、人文关照方面缺乏成就。在这一医学流派中,前后相继地囊括了王焘、韦慈藏、宋清、武之望、陈尧道等重要医家,他们正本清源、海纳百川,在全科医疗、各专科医疗发展上建树良多。

3、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中医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为群众宣传陕西中医药文化,为青少年、中小学生讲解好陕西中医药文化的“知识点”和深刻内涵。《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纲要中涉及的“四进”,是中医药文化做好大众宣传、传播的重要指示和工作方向。陕西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也必然离不开《纲要》提出的“四进”工作。在中小学“双减”政策支持下,向中小学生、青少年群体大力宣讲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理念、情怀,既符合中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能够很好地为下一代国家建设者树立了解国医知识、热爱陕西特色中医药文化奠定思想基础。

文化宣传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宣传途径,找准宣传对象,是真正树立陕西中医药文化形象,扩大陕西中医药文化影响的关键。只有全面做好宣传工作,才能为陕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事业打造面向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的优良发展环境,为陕西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弘扬延安时期红医精神,呼唤时代楷模

“红色医生”的说法,最早是由毛泽东在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提出的。当时红军即将成立自己的卫生材料厂、军医学校,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不要培养成“白色医生”,要加强政治教育,培养成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红医精神是党领导下的兼顾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和专业技术的红色医疗精神,关键在于“红”,在道德上是高于一般医学伦理规范的。延安时期是党的革命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在此卫生事业发展也渗透、孕育了更为纯粹的红色基因。红医精神将继续指导陕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延安时期红医精神的特点,既是丰富红医精神内涵的需要,也是继续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1、做好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研究

陕甘宁边区原有的医疗卫生基础极为薄弱。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在医药方面,更是如此。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4]为改善边区卫生面貌,边区政府前后通过、颁布了《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陕甘宁边区卫生委员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卫生处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保健药社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简章》《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医师管理条例》《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研究会组织简章》等二十余份政策性文件,规范了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其间包括多项涉及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文件。边区政府建立健全边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中央、军委、边区三大系统,后又相继建立防疫委员会、保健药社、卫生合作社、国医研究会等群众性民间卫生组织。建立了中央医院、肺病医院、中央直属疗养院、学生疗养院、中央卫生材料厂等单位,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病治病运动,加强群众的卫生工作。[5]

党的领导是红医精神的有力保障。充分认识陕甘宁边区所处的卫生医疗环境,深刻领会边区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内涵,才能使延安时期红医精神在当代永放光芒,为当代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照亮前进的方向。

2、树立延安时期红医精神的典型代表形象

在延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涌现出大批忠心向党、埋头医护的红色医疗工作人员或集体。延安时期,边区卫生状况恶劣,医疗条件极差,老百姓健康意识薄弱。在边区政府的有力组织工作之下,奔赴边区的全国各地的革命医疗工作者协同陕北当地医生一道,逐渐改善了边区百姓的卫生环境。这其中部分优秀医疗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力宣传。例如陕北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不仅是一位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看病的边区医生,还是一位爱国、拥党的民主人士,在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是改造我们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李鼎铭展现了大医医国的精神,也是边区民主医护人士的杰出代表。此外,1944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延安市卫生合作社开幕  聘中西医多名为群众治病  阮雪华、白浪两医生受奖》的报道,报道指出:“阮雪华、白浪两同志都是机关医生,在百忙中为群众服务,且得到群众爱戴,应大大奖励。”阮、白两位医生的事迹,在当时的延安地区家喻户晓,阮雪华医生在村民中推行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基层百姓的疫病发生率;白浪医生为了医治病人,为群众抽过十多次血,被老百姓称为“活神仙”。[6]

3、发掘延安时期国际社会赴边区医疗工作者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延安时期,多批次、多人次的国际医疗团队自备医疗设备、药品前往边区,舍生忘死地支持了我党的革命事业。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率团队于1938年来华参与抗日革命,在延安、晋察冀边区都留下了足迹。后因感染转为败血症,于1939年逝世。毛澤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除白求恩外,还有大量国际医疗专家来华、来陕参加革命工作。例如,曾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任教的奥地利医生傅莱(后加入中国籍),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的德国内科医生汉斯·米勒(后加入中国籍),被毛泽东同志亲自授予“治病救人”锦旗的模范医生苏联人安德烈·阿洛夫,在延安开办药厂解决军民用药难题的越南华侨梁金生以及由爱德华、柯棣华等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等,他们排除万难,舍生忘死,赶赴延安边区和全国革命斗争最前线,救死扶伤、普济病患,为革命队伍的卫生健康提供了保障。

红医精神的发扬和倡导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红医精神诞生于革命年代,但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在和平年代,红医精神对医护人员或在校医学生而言,可以鼓舞和激励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发扬救死扶伤精神,锤炼埋头苦干品格,在医疗事业上,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必须从自身特色出发,为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是集中华民族智慧与科学探索精神于一体的文化产物。进一步宣传、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是以陕西特色为抓手,以中医药文化为契机,增强全国、全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强感的有效方法和合理路径。今后应尽快从历史文化研究入手,探源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补不足、立标杆,大力弘扬延安时期的“红医精神”,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宣传,为陕西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高举旗帜,指明方向,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梧生译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2013:392页。

[2]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781页。

[3]张文华、张景明:《“大长安医派”各时期医家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载《中医杂志》,2014(17):1522-1524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1012页。

[5]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435页。

[6]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南区合作社史料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13页。

作者简介

姜 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边区陕西中医药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