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调查研究

2023-10-09 19:03马霞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百合建设

马霞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齐步振兴,既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期许。G乡围绕以上几个要素作文章,精心描绘出了一个“有形有魂、有山有水、有景有好”的新乡村画卷,共有家园和美秀美、宜居宜游,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進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齐步振兴,既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期许。

近年来,G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采取党建引领保障、脱贫成果巩固、富民产业培育、环境卫生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有力举措,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精心描绘出“有形有魂、有山有水、有景有好”的新乡村画卷。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实践机制

1、党建引领强保障

乡党委以建强队伍为关键、以夯实基础为抓手,借助乡村班子换届机会,吸收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7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1.4%,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7.5岁,年轻干部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驻村干部工作思路清、门路广、作风实、接地气,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注重培养乡土人才,涌现出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帮助指导群众,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特色产业。

2、聚焦短板固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防返贫动态户情信息预警,逐村、逐社、逐户开展核查,并及时整改督查反馈问题。常态化开展“六必查”“六必访”活动和“三留守”关爱行动,并对监测户制定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全方位补齐短板弱项,精细化消除返贫风险。尤其针对近年疫情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主动作为,拓宽思路,瞄准周边城市及县内重点项目工地,为监测户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并调整优化村级公益性岗位配置,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3、培育产业促增收

立足乡情,依托资源禀赋,以农业科技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绿色化为方向,着力打造全县百合科学种植的产业G乡。充分利用县上产业到户奖补项目,在科学种植培训、实验示范基地打造、有机百合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先后建成7个有机百合试验示范基地,完成绿色有机认证2929.5亩,建成交易市场2处、保鲜冷库19座、库容总量达1200余吨,正在建设百合展厅和网络直播间。充分挖掘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推动景区景点创建评级,部分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基本实现景区的旅游路线大贯通,美丽乡村旅游形象进一步凸显。

4、整治环境提颜值

发动干部群众对国道沿线、村社主干道、背街小巷、文化广场、房前屋后、河道沿线等区域开展卫生大清扫、大整治、大提升。通过加大争取力度,各自然村设置垃圾堆放点,配置垃圾收集桶,全乡共聘请乡村保洁员404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大力实施绿化美化项目,在村社主干道沿线、荒山地段、南堡村“光明顶”等地开展植树造林,栽植云杉、丁香、连翘等苗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倡导文明树新风

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积极推进村级文化广场和乡村记忆馆建设,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有效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出台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让群众参与到树新风活动当中,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不讲诚信等不良风气。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实践路径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版,不仅要村容整洁,生态宜居,而且要实现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就G乡而言,应结合实际、突出优势,着力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升级、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努力打造宁静自然田园美、整洁舒适人居美、创业发展生产美、崇德向善人文美、和谐幸福生活美的新G乡。

1、畅通进出口,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

抓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打通G乡至周边城区的快速通道,畅通进出口,全方位融入省会十分钟经济圈,同时构建县际畅通、城乡联通、村村互联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努力串联起周边文化旅游资源,辐射带动沿线群众增收致富。在道路建设中注重与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相结合,配套建设健身步道、景观小品、休憩驿站、观景平台等服务设施,推进餐饮购物、休憩休闲等业态聚集,实现由“交通线”向“风景线”的转变。

2、做优“土特产”,提升特色产业品牌度

G乡百合种植历史悠久,百合肉质细腻,口味香甜,素有“高原之珍品,菜中之佳肴,药中之人参”美称。因此,要持续发力做精做优百合产业。通过设立百合发展专项基金,加强与省州科研院所的深度对接合作,建立良种培育基地、实施土壤改良技术等手段,建立一套育苗、管理、采购、加工、包装、销售的技术标准,推动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争取加大农田基础建设投入,拓宽改造生产道路,提升机械化作业率,鼓励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百合种植规模,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百合、有机绿色百合,加快G乡百合品牌的有机认证进度,做好精深加工,打造拳头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传统百合市场的同时,创新利用电子商务、线上平台、主播带货等渠道开拓新市场,带动百合产业发展壮大。

G乡现有黄河三峡八大旅游景区之列的抱龙山、神树岘两大景点,有西北最大的高山滑雪场——凤凰岭滑雪场,有冰林沟、G乡恐龙大峡谷等原始景点,是周边游客倍加青睐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抓住省文旅厅结对帮扶的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旅发展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并且依托省文旅厅宣传推介平台渠道,精心制作旅游宣传片,积极筹办百合花香艺术节,谋划筹备登山、高山滑雪、徒步等戶外运动赛事,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总结提炼,包装打造传说中的乾隆皇帝藏身洞、金花娘娘出家、福康安祈雨、红楼法师羊皮鼓、青山财宝神等珍贵遗存,讲好G乡故事,为旅游产业注入灵魂、插上翅膀。要围绕G乡百合宴、香髓山羊,开发百合汁、百合露、百合干等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大力培育发展康养、美食、旅居、民宿、购物等乡村消费主流,用新产品、新业态为乡村旅游赋能,积极构建“旅游+”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3、构筑绿屏障,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

G乡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优越,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是避暑圣地和天然氧吧。因此,乡党委、政府要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划定乡村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加强裸露山体生态恢复。

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厘选栽植树种,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提升森林保育水平,满足更多市民体验乡野生活、放松心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健全完善垃圾收储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环境管护全覆盖。注重风貌特色、还原乡土味道,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4、织密保障网,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

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加大寄宿制小学创办和政策扶持力度,让有限的学生到县城就读,与城市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对闲置的村级小学场所加以盘活利用,如为“三留守”人员日常照料提供场所,同步解决部分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卫生室服务,配齐配全村卫生室诊疗设备,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让群众不出门就能治好常见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凝聚正能量,齐心协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1]

5、培养领头羊,提升干事创业参与度

全面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抓好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担当时代使命。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动员引导在外G乡人回乡创业,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大乡土人才培养,落实关怀慰问和激励奖补机制,扶持培育更多田秀才、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和美陇原新乡村建设实践启示

1、让农民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主角”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也必须依靠农民。首先,确保农民“说了算”。[2]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自然禀赋、文化习俗、村寨特色,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最了解的,所以在乡村规划、空间设计时要征求当地农民意见建议,而不是完全按照组织控制思维去影响建设的各个环节。其次,激励农民“主动建”。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民越来越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适合当地的实践经验,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后,依靠农民“管起来”。三分建设,七分管护。政府要积极宣传管护的重要性,公平划分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通过检查、评比、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民日常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让产业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支柱”

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多元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各类生产活动协调共进所展现出来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探索生产集聚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彰显本地特色与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市场潜力大、特色浓厚、附加值高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乡村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3]尤其要按照做精做强的原则,在“特”字上下工夫,靠品质与特色取胜,坚决杜绝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心。[4]

3、让文化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的“血脉”

新乡村建设不只是物理空间建设,还包括文化空间建设。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的精神力量。[5]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当地历史传统、文化要素、传说故事或生活生产习俗,用特有的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魂”吸引人、感染人,使村寨散发不同于城镇、其他村寨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文明与乡村建设互促互进,传承好乡风、形成好村规、共做好乡亲、提振“精气神”,深化感恩领袖之情、爱党爱国之情、民族团结之情、邻里互助之情、家庭和睦之情,使生活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慧、徐谭:《传承文化记忆 推动乡村振兴》,载《光明日报》,2017-11-21(04)。

[2]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以中国“旅游强县”广东清新县为例》,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19-123+127页。

[3]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9-95页。

[4]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载《行政管理改革》,2018(8):39-44页。

[5]李忠斌:《延续村寨文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载《中国民族报》,2021-07-21(06)。

作者简介

马 霞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百合建设
金百合生物
风吹百合香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清心消暑话百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百合依依
百合
富贵像风吹过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