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研究*

2023-10-09 09:11李昊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蒙特空间设计理念

李昊文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00144,北京)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业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往之一。其中,儿童在教育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人格品质的生命教育成为大众的核心关注。随着学者对教育、环境、设计等诸多学科领域的逐步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在教育研究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使用者所处空间对其成长和发展发挥着非比寻常的影响,而对空间的合理性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作为联结二者的桥梁,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服务品牌建设,必将进一步形成服务品牌的中国气质、中国气场、中国气象和中国气韵,绘就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图景!

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生于1870年8月31日,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方法源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并阐述了幼儿的自然发展观、敏感期教育、感官教育等教育理念。“蒙氏”教育惠及世界教育一百多年,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开花结果的身影,惠及众多师生家长也被教育机构普遍认可,由于其核心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转向愈发契合,并很好的支撑了我国儿童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采用蒙氏教育理念的儿童教育机构日趋众多,随之对其应用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的重要关注。

空间设计研究在我国时间起始并不长久,1990年代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体本文研究细分空间环境需求——儿童教育空间而言,当下儿童教育空间却未能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高速成长性更缺乏充分、有效的空间环境应对,反而由于呈现出“商品化”“同质化”“简单化”“成人化”的特点,一切都在迎合成人的需求和感受而非儿童个体自身的。

解决上述问题应对于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遵循两点。1)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有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在遵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对于受教育者重视,尊重,关爱,提升和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2)对于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研究和实践的原点与指向都围绕心理和行为的特征与影响,要设计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教育空间。

采用上述研究方法能够有效的完成基于KUKA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得出高效的控制算法,通过Matlab软件的仿真,能得出控制六自由度机器人高效稳定运动的最优算法。

结合蒙特梭利理论中,蒙特梭利认为环境与教育密不可分,她是为数不多的明确在教育研究中倡导“学校应当为儿童量身设计专属的环境”[1]的教育家。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观点尤为显出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关系的结合研究,以设计学方法提取教育理念实施的原则和要点,进而总结出相应的设计体系,通过设计手段塑造空间,进而配合教育理念的实施与贯彻,是对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的应用总结。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讨论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的空间分类,空间特点,设计原则,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等内容。

立足上述立法背景存在的现实需求,以《知识产权基本法》的指导思想为指导,《知识产权基本法》立法应当秉持如下原则。

1 国内外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现状

1.1 国内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中国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变革,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明显的连续性。

研究组52例中,治愈36例,显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52例中,治愈16例,显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85%,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07—2009年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在项目具体落地上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起伏,但是相关研究一是维持了上一阶段的特点,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尝试,相关研究的深度与拓展都有所增强。

2010—2015年为第三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明确的政策引导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重点关注,在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的各个领域生发出诸多触角,产生了许多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而快速发展的市场也为多种设计理念实验的给与了落地的土壤,此阶段研究者和从业者多能从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角度出发,讨论相关话题,也能开始较为有效的将国内外的教育理论与空间设计相结合开展研究与实践。

2016—2019年为第四阶段,随着国内外交流沟通的日益扩大和大众视野的快速开阔,各种新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路径、教育效果等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不再认为有唯一的可以让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吸收不同教育体系,同时,大众不约而同的对儿童教育的“量”与“质”的提升有了高度期盼。根本性的,大众逐步认识到,传统的由于具体条件限制的情况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能满足人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课堂上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传统意义上良好环境的硬件上的充分远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他们逐渐开始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各种元素,教师素养、管理水平、空间环境、绿色环保、成长路径、群体聚落等成为家长综合考虑的要素。[2]在空间设计研究者和从业者眼中,这些教育理念上的巨大转向使他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当下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的问题,分析人们不满的原因,思索时代在未来留给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命题。教育界和设计界面对时代新的课题,都选择了向内和向外两种路径开展研究,一是针对实际问题,基于科学的调研和数据深入本学科的领域内部,二是引入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交叉问题和现象开展研究,对于方法论相对缺乏的设计学而言尤为如此。由此,教育理念和空间设计真正开始深度融合的脚步。

表3中的相对误差为正值表示相对于算法1的功耗计算结果,该算法的功耗计算结果将功耗“高估”,为负值则表示该算法的功耗计算结果将功耗“低估”.对实验所用的1000个MPRM电路做进一步分析,在这些MPRM电路中,算法3和ACE2.0的动态功耗计算结果和静态功耗计算结果既存在“低估”的情形,也存在“高估”的情形,算法4动态功耗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为0,静态功耗计算结果均为“低估”.关于表3中的电路c8和m181,ACE2.0的平均动态功耗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只是说明这两个电路,其100个MPRM电路动态功耗计算结果的“高估”部分和“低估”部分恰好相互抵消.

从2020年以来开始的这一阶段,国家对于新时期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等进行了明确,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了极大减轻,特别是过去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负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3]这也引发大众和专业研究者对于人的发展的深度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被再度回望,对空间设计研究者而言,什么样的空间设计能够为这一命题提供新时代的回答成为新的重点。具体实施路径上,一是延续了上一阶段的方法,在内外指向上不断扩展,同时也“重新发现”了哪些经典教育理论和空间设计研究相结合的可能,在具体设计实践上能够因地制宜吸收国外的优秀案例并做本地化的融汇。并且研究的触角不断深入到更加细致的领域,原有的设计范式也逐渐从较为空泛的“研究成果到实践落地”向更加注重实际的“实践需求引导研究方向”的形态转向。

具体我国在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应用中,目前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设计体系,还处于设计理念的初级阶段,重视直观的设计效果,例如用大量的卡通形象、使用斑斓的色彩等作为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的手法。而忽视对室内动线的设计,忽视使用者对色彩、空间尺度、教师使用的教育理念对空间的要求等方面,从而导致目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出现“千园一面”的状况,形成了在无锐角和大量软质材料包裹下,充满刻意为之的图画导识系统、“红黄蓝”的色彩、夸张的卡通造型的儿童空间设计。没有真正考虑教师和儿童对空间的本质感受,即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对空间的需求和儿童对空间的实际学习、生活体验。过度的设计或是片面的设计造成了目前符合相应教育理念体系的儿童教育空间少之又少。

1.2 国外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2.大幅度减少传统成鱼养殖密度,大面积推广池塘套养混养技术,套养混养市场价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品种,如套养鳜鱼、黄颡鱼、大白刁等品种;2018-2020年每年推广特种水产品套养混养面积10000亩。

同时,由于较早建立了较为全面完善的学术体系和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国外相关研究较早开展了教育理念、环境理论、空间设计等方面的交叉融合研究,还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设计学的交叉研究上有所积淀,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视促使其在研究方法、路径和实践成果上都有了较多的突破和积累。伴随全球化的浪潮,国外相关设计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国内相关领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社会基本情况大有不同,面对新的时代和形势,中国学者和从业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更能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各自的工作。我们还要看到,不论国情如何,研究和实践的路径选择如何,国内国外都较早的形成了共同的基准——一切对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都应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1998—2006年为第一阶段,环境设计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边界,开始有了下设的诸多细分领域,儿童教育空间逐渐被纳入该学科的实践领域,但是对其的探索由于时代环境的具体实际,多从属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实用功能的迫切需要。1990年开始,设计学科开始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基础,开始逐步引入西方多种设计体系并与国内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但整体上相关研究和实践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第二,设计者应明确不同儿童教育空间及环境的主要任务,平衡空间主要功能和儿童实际综合需求,根据使用者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思考,使空间的尺度、结构、功能、装饰等具备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指向性,为儿童内在潜力的生发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可能。

西方的教育学者主要将儿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侧重放在促进其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上,也有相关的系统性设计手册,例如:朱·科特尼克的《儿童学习空间设计》,安妮塔·鲁伊·奥尔兹的《儿童保育设计指南》,马克·杜德克《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安妮塔·鲁伊·奥尔兹的《儿童保育设计指南》等。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此领域以对设计细节以及对设计体验而著称。尤其是日本同我国都处于东亚文化,日本文化中传承了许多汉唐遗风,设计贴合度相比欧美国家对我国更佳,日本的此类设计对我们有着大量的借鉴意义。日本涌现了专门做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师例如日比野拓,日本设计界同时还总结出“儿童友好型建筑十二条基本原则”等。在设计实践上有以“制造梦想和创造力工厂”为主题的奈良幼儿园;以“光之田野”为设计主题,由Atelier BNK设计的沼田市小学等,都成为教育理念与设计实践深入有机结合的典范案例。这些都成为我国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参考。

2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教育空间特点

总体而言,蒙特梭利教育体系基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由自然发展观、敏感期教育、感官教育、环境教育等一系列理念、论述和方法体系构成,对教育空间提出了不同的直接要求和间接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对应关系和链接模式是进一步获得启示,开展空间设计的前提。

2.1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人生的幼儿时期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甚至会影响终身。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能认为是单纯的内部成熟的过程,也不是单纯外部综合环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个体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幼儿的成长学习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确的阶段性特点,所以,对于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应首先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情况与需求。[4]进而,儿童教育空间设计伊始的主要工作,应是明确不同空间环境的主要任务。

对于当下主要的儿童教育空间而言,其主要任务为让儿童的身体、智力、心理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形成完整健康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传统的教育空间往往将学生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局限的空间环境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校园空间环境。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空间的外延不断外拓,各类研学活动将教育空间扩展至博物馆、展览馆、户外等多种空间,由此,相应的空间设计指涉也丰富了原有室内空间、室外空间、过渡空间的内涵,增加了大量观察体验的综合需求。所以,应以科学客观的眼光认识不断动态发展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2.2 自然发展观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

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存在内在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能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被激发并被转化为强大的内在自驱力,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即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内在潜力并使其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得到自由而自然的发展并得以不断提高。[5]参考众多的学习模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群体在参与教育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每个个体都具有充分的独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利用这种共通性和独特性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儿童教育空间中,设计者应根据使用者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思考,使空间的尺度、结构、功能、装饰等具备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指向性,为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掘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可能。[6]

2.3 敏感期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

蒙特梭利通过研究认为敏感期的幼儿身体各部分的感官都十分灵敏,相应感觉和知觉亦处于高度敏感阶段,使得感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感官教育主要指向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教育的核心让幼儿可以在所处的空间环境中结合敏感期的需求进行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与自我校正。研究显示感官教育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注意力、比较能力以及判断力,使幼儿的感知更加敏锐。蒙特梭利教育分为七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训练、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史地教育、科学教育、艺术表现。在教学设计中蒙特梭利充分尊重了儿童敏感期感官十分灵敏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感觉孤立的方式,使幼儿专注于某项感官的训练,教具设计上也有很多控制错误的功能,非常有秩序的将教学内容和教具置放结合起来。

综上,感官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应为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提供充分的体验可能性,激发相应的感官刺激,方便的让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够运用感觉孤立的方式控制空间中相应刺激,以达到训练儿童的核心目的。

在儿童教育空间的构建中,就应该基于此,利用一切手段保障儿童的敏感性不被扼杀,保持儿童在敏感期的专注和安全。在具体的设计中,儿童敏感性带来的广泛的兴趣指向,专注体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获取有效帮助的便宜性等应成为重点考量。同时,合理地运用这一时期儿童的诸多心理和行为特点并帮助其成长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此外,也应该考虑该空间内除儿童外教师、管理人员等参与者的使用需求,考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空间体验和对空间的具体使用。[7]

相比较国内而言,国外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展得很早,遇到和解决的问题都很多,影响也很深刻,相关空间设计研究体系建立也较早,欧美的环境设计、空间设计体系和成果也是国内主要学习、借鉴和引入的对象。同时,由于国外不同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多轮城市运动的开展,引发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深入参与,产生了许多研究体系和经典案例,形成了诸多前沿研究领域和细分课题,在诸多方面走在前列,深度影响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2.4 感官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心理发展由其特有的本能所引导,这种本能可以使幼儿获得某种特殊的与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的外部信息。这一过程中,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决定幼儿心理的发展,它牵引着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实现某种探索以获得某种特质的过程。研究发现个体的幼儿阶段在敏感期会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索,易于从周围环境吸收学习,是幼儿学习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2018年9月25日,云南电科院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云南省工程实验室“云南省超导电力设备技术工程实验室”,与重庆大学下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应用超导电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这是电科院首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也是云南电网公司首个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

2.5 环境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

蒙特梭利的环境教育理念是自然发展观理念,敏感期教育理念,感官教育理念的综合承载,她认为“只要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的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孩子的精神与秘密就会自发地显现出来了”。幼儿的巨大潜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就在于幼儿所处的教育空间,这是其最主要、最直接的多感官认知的空间,而空间中的多元性、多样性为其敏感性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空间的以上性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敏感期的持续时间。所以在儿童教育空间中,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和尺度出发,以他们的需求为核心,综合所有条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开放、自由、丰富的环境。

3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

3.1 设计原则与理念

第一,儿童所处的教育空间是自然发展观、敏感期教育、感官教育的核心承载,对教育空间的设计要以儿童的需求为核心,综合多向度的考量而非基于孤立的要素。其原理是当下愈发拓展边界与内涵的教育空间是儿童感官获得感知最主要、最直接、最丰富的空间,不同类型教育空间中的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为其敏感性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丰富程度、开放程度、自由程度、安全程度在空间环境尺度上综合决定了儿童敏感期的持续时间。[8]教育空间的主角是儿童,主线是儿童在其中给的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与自我校正的综合体验,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实际情况与需求等要有充分的共通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图1为总结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儿童不同状态下活动交互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分析。

具体来说,国外许多国家在0~6岁的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比如: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美国的高瞻教育、K12教育体系、德国的福禄贝尔教育、英国的EYFS早幼教育体系等。[3]他们发展时间较早,受重视程度较高,取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和成果。

第三,设计者应以科学客观的眼光认识不断动态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该教育空间除儿童以外的教师、管理者、其他参与者的需求和使用。首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正在转向,现阶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儿童的身份的转向,由过去的教师单纯将适合儿童各个阶段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按部就班地教给他们,学生作为单纯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转向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观察者”,借助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的自驱力的形成,进而促使其主动学习,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有较为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特征。并且在新的教育形态中如家长、教学管理者等更多参与者逐步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师与其他参与者和空间的配合。其次,有关教育空间应从抽象环境,具象环境,和引申环境等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并实施具体设计。在教育空间中的自由探索过程和教学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给与儿童可供其发散的思维和相对自由行为的环境构造即为抽象环境;具象环境即指教学活动所在的空间实体;引申环境则指该实体空间中的具体设计应充分尊重以上二者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尊重设计本身的规律的要求形成一定的秩序,凸显空间设计自身的价值。对空间环境丰富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服务到更多利益相关者。

第四,图2为根据以上分析针对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儿童空间设计,归纳出相应的设计体系。设计体系涵盖设计导出和设计输出两个部分,设计导入即为设计前期的调研、准备,根据蒙氏教育形态结合具体项目地块精准分析,为下一步设计主题的确立和设计提案方向、风格的把握打下基础。设计输出部分就是在前期设计导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完成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案。

3.2 设计思路与方法

第一,高效良好的设计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尤是。首先,蒙特梭利教育体系揭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对空间的使用主体的深入调研,充分了解他们所处的阶段和实际的需求是开展具体设计的核心指导。其次,传统儿童教育空间可以被归纳为几类:普通教室、多功能活动室、室外活动空间、休憩空间等,相关设施和设备也趋于固定的组合,且很多设计和造物的尺度并没有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条件量身定制。[9]但是,当代的儿童教育空间不再仅限于校园,而是将其指涉和内涵拓展至博物馆、展览馆、自然空间,甚至商业场所等,那么在面对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就要求设计者对相应的教育空间有深度调研,充分分析其功能目标、与使用者实际需要和真实特征的匹配程度、如何与其他教育空间形成有效的衔接与过渡等。

以天津华侨城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是华侨城地产配套项目,采用蒙特梭利教育体系。该园目前正在运营是原地产开放商设计,但幼儿园使用方认为原有设计不满足蒙氏教育理念,空间布局不合理,不利于蒙氏教育方法开展,因而邀请本团队针对性改造。在项目改造前团队针对目前地块和蒙氏教育需要的空间环境进行深入调研。项目空间地块面积为2 860 m2,其中儿童活动区域为1 326.1 m2约占总面积的50%,具体设置:活动室、多功能教师;剩余部分为行政管理区248.3 m2占总面积10.1%,具体设置:园长室、财务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教师值班室;后勤服务区386.8 m2占总面积12.6%;公共区90.4 m2占总面积2.9%,设置情况为:大厅、公共卫生间、茶水间。其他面积(走廊、楼梯间、机房等)744 m2占总面积24.4%。从上述分析可得出原始空间,儿童活动区设计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做到蒙氏教育的多维度的启发式教学;行政区域设置僵化,不能做到全时段运用闲置率高;公共部分太小,共享空间除了大厅外几乎为零。根据以上调研,设计团队,将儿童活动区深入改造设置,具体调整见图3。根据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增加设置科学教室、创意工厂、烘焙教室等,改造完成后儿童活动区为1 829.1 m2占总面积56.9%,增加面积6.9%。行政管理区通过整合闲置房屋,通过共享办公理念,将多余教师办公室合并为教师资源中心;后勤区域通过合理化布置将面积调整出来。同时公共区域,按蒙特梭利教育法增设“宝贝家”共享单元。图4为原始空间与改造空间面积和区域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图3 天津华侨城幼儿园改造后平面图

图4 天津华侨城幼儿园整体指标对比分析

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将复杂的条件关系和设计目标形成多向度耦合。总体而言,以具体教育理念指导空间设计还处于比较初步的研究阶段,而空间设计本身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工作,亦需要面对诸多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通过上文讨论可以看出,蒙特梭利教育体系内涵的丰富性和设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之间需要达成某种平衡,这就需要将二者的诸多要素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耦合,进而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教育学、建筑学、设计学、心理学的诸多方法与路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价值,并有效利用现有案例的经验与优势,为满足设计实践的最终落地服务。

尊重设计自身的规律,充分地、创造性地发挥设计的作用与价值。首先,教育空间设计第一是对实际空间的设计,对于空间、材料、色彩、灯光、肌理、陈设等诸多环节的考量应从设计本身的角度出发,亦要从属于大的空间实体的整体。其次,教育空间的专门设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运用的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多源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在人类的空间构建活动和发展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儿童教育空间中,应充分尊重相应设计规律的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设计方法。最后,面对儿童教育空间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设计者也应如图5所示,因地制宜根据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结合儿童实际身体发育情况,探索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原则与理念创新的设计思路。

图5 儿童教育空间中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设计不单是空间的营造,更是理念的呈现,应探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融汇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首先,根据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指导开展儿童教育空间设计是对其教育观的回应,也是站在设计学角度对当下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思考与探究,但是研究者和从业者应注意,一种理念或观念在异域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本土化过程和在地性转化,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亦如此。面对我国现在教育资源不甚丰富、教师素质还未能满足人民的高度期待、受教育情况不甚均衡等具体实际,在儿童教育空间设计中更应根据当地实际、业主和使用者、维护者的具体情况,以人为本,对其进行在地性探究与转化,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和经典,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教育研究者和设计研究者都应思考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实质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融汇。

为寻找导致上述结果中杂波抑制性能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的原因,对该区域实测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在图4中给出了数据幅度直方图。首先采用瑞利分布对实测数据的幅度进行拟合,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实测数据尾部已明显偏离瑞利分布,即该杂波背景体现出较强的非高斯性。由于上述SAR-STAP算法提出的前提即为杂波背景服从高斯分布,故采用该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必然存在性能损失。因此,寻找合适的统计模型对实际非高斯杂波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SAR-STAP算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途径。

1.3.3 记录入室安静5 min(T0)、椎管内穿刺时(T1)、穿刺完成平卧位时(T2)、给静脉药后20(T3)、40(T4)、60(T5)s、手术开始后 2(T6)、4(T7)、6(T8)、8(T9)、10(T10)、40(T11)min患者的MBP、HR、SpO2、OAA/S、WLi、ANXi、CFi和Pi。

4 研究展望

儿童教育空间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儿童通过在其中的教育过程其身体、智力、心理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形成完整健康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综上,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高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趋势,企业应当革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人员的培养,进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创造条件。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第一,对于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应首先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情况与需求,明确不同空间环境的主要任务,使个体和环境产生多元有效的交互。第二,儿童存在内在的巨大潜力,设计者应根据使用者的特点(共通性和独特性)使空间的尺度、结构、功能、装饰等具备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指向性,为儿童内在潜力的生发与转化成长久的内驱力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可能。第三,儿童敏感性带来的广泛的兴趣指向、专注体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获取有效帮助的便宜性等是设计中的重点考量。第四,为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提供充分的体验可能性,激发相应的感官刺激,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第五,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和尺度出发,以他们的需求为核心,综合所有条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开放、自由、丰富的环境。当下,通过不同蒙特梭利研究会认证的学校和教师已遍布全球,从幼儿教育到青少年教育已经较为普遍的接受了“蒙氏”教育体系,同时日益开始影响高等教育,但是对蒙特梭利理念研究不够深入,实践不够彻底

猜你喜欢
蒙特空间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