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

2023-10-10 03:33杨秀梅蒋仕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写景诗句意象

杨秀梅 蒋仕顺

(贵州省思南中学)

对于学生来说,“诗家语”的理解是一大挑战,而其中写景诗句的理解鉴赏又是一个更大的难关。由于诗歌是古代文人墨客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情与景的解读既需要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需要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然而,由于两者时代背景的巨大差距,学生有时很难融入其中,揣摩诗意,体会情感。因此,对于写景诗句的解读,教师可从写景的角度出发,从写景诗句自身的特点及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出发,巧妙分析写景诗句的组合特点及其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目的。

诗歌语言力求精练,所以古人写景不似现代白话文,惯用铺陈和修饰。如“溪流轻轻荡漾,两岸满是高过人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样一个句子,古人用“野花高过头,五彩芳菲色”或是“野花渐欲迷人眼,百般红紫斗芳菲”等句子就可以传达出同样的意思,且言简义丰。

古人写景力求简洁,因此,鉴赏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及其关系更有助于突破理解诗意这一难题。而此处的景即为诗歌中的意象,是熔铸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诗人围绕意象往往注重突出意象的特点,即借助形声色味、视听、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等角度来展现意象的特点,丰富意象的内容。如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六句,此处诗人眼中之景有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而水的特点两个字——“澹澹”,即水波摇动的样子;山岛特点也为两个字——“竦峙”,即高高地耸立;树木与百草此处互文,总写其葱茏繁茂;秋风即为萧瑟,洪波可谓汹涌澎湃。此为单一意象诗句之例,是意象及其特点的组合的诗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诗人的眼里,世间之景又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往往通过叠加组合形成一幅整体的画面,即意境——由单个景物形象或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的“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了花谢鸟悲鸣的凄凉意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由几个意象组合叠加渲染了一幅深秋冷落暗淡、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村野图景。教师此时需关注景与景之间的组合关系,构建出整体的画面,帮助学生营造意境,构建画面,理解诗意。

因此,笔者结合写景诗句的特点与关系,以中学教材里相关的诗文为基础,总结归纳写景诗句相关的句式组合规律,以期有助于学生理解写景诗句的诗意。

一、单一意象

1.意象+特点or特点+意象(注意:特点和意象的关系可前可后,后文同理)

在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等句,桃花写其红,李花突出白,菜花点其黄,写出了桃花、李花、菜花的色彩纷呈;围墙“远远”展现的是一种空间距离感;茅堂“隐隐”则是一种视觉的若有若无;而“莺儿” “燕儿” “蝶儿”正写其动作的忙碌之态。这几句从色彩、视觉、动态等方面展现出不同意象各自的特点。

诸如此类的句子还有“寒蝉凄切” “柴门何萧条” “春意阑珊” “漫江碧透”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意象的形声色味、视听、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等不同角度的特点,从而达到有效理解与掌握意象特点的目的。

2.时/空+意象+特点or意象+特点+时/空

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黄梅时节”是时间,“青草池塘”是地点,“家家”与“处处”分别写出了雨点之密、蛙声之多,简言之,就是“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可译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大漠”和“长河”均属于“孤烟”和“落日”所处的空间范畴,而“直”和“圆”则是“孤烟”与“落日”的特征特点,也是“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类的翻译。

除此之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房花木深”一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八月湖水平”一句同样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的格式来完成理解。

3.意象+动+时/空

这样的格式实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而在诗歌中时间和空间置后,则为状语后置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正常的语序应为:(于)残夜海日生,(于)旧年江春入。这样的句式在诗歌中可谓比比皆是,如“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

4.意象+时/空+特点

笔者在搜集时发现,这样的句式较为少见,如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的“乾坤日夜浮”和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在翻译时不需要过多思考,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分别翻译为“整个天地仿佛(在湖中)日夜浮动” “白云千百年来(在天上)飘飘荡荡”即可。

5.意象+特点+叙事(抒情)or叙事(抒情)+意象+特点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都属于这种类型,直接按照字面意翻译即可。除此之外,还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诗句,在交代清楚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从叙事的角度对意象的发生、发展进行叙述,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6.意象+修辞手法

在诗歌作品中,使用修辞手法对意象进行描写的也数不胜数,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沙”与“月”的洁白、皎洁。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二首·其一》这首诗中,多是比拟的句子,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姿态,想要留住春天的美好。其中,“红紫”还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是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的典型代表。

二、多个意象组合

相较于单个意象的诗句,多个意象组合型的诗歌更注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组合。

1.意象+意象式(即A+B式)

两个意象的组合叠加会因为意象之间前后、上下、因果、递进等方面的顺序不同,又有不同的关系类型。

并列关系。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抓取的是“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翻译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叫的时候”,这是一句点明送别时间的诗句,其中“杨花”与“子规”意象的组合为并列关系。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李清照《一剪梅》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蜀江水碧蜀山青”等句子都是两个意象组合呈现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翻译为“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此句为前后因果关系:因为潮水涨,才有后面的两岸阔;因为前面的顺风,才有后面的帆高悬。

顺承关系。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直译为“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里,它才随着江水一块流动”。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可译为“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2.意象+动+意象式(即A+动+B)

这种意象的组合较为单纯,关系比较明显,中间的动词已经暗示了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如《木兰辞》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朔气”即为北方冷气、寒气;“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传”即传送之意。“朔气传金柝”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光”即冰冷的月光,“铁衣”借指战士的铠甲,“照”指照耀,“寒光照铁衣”意为“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翻译时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即可,诗句也是通过中间的动词建立起A意象与B意象之间相互的联系。北方的寒气传送到打更的铁锅上,冰冷的月光照耀在战士的铠甲上,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随时准备应战,体现了为国牺牲的勇气和气概。

如此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柳永《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格式一样,翻译方法也一样,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可。

3.意象+意象+叙事式(即A+B+叙事)

此类写景诗句的组合事例较少,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可算一个典型,其他的只能等待发觉与探索,在此就不再赘述。

4.意象+意象+意象+……式(即A+B+C+……)

三个及三个以上意象叠加型诗歌是诗歌鉴赏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诗句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建立起意象之间的空间思维。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将“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等九个意象在没有任何衔接词的情况下,直接叠加而形成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给人留下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受。然而,理解诗意仅仅抓住单个意象的特征,如“枯藤”,枯老的藤蔓,难以理解整体的诗意。因此,在翻译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或空间或时间,形成一个强大的时空体系。

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老树”是整个句子的主体,“枯藤”与“昏鸦”是局部的附属,“枯藤”以缠绕的方式沿着老树的躯干蔓延而上,“昏鸦”在“老树”的内部“呱呱”啼叫。“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以“小桥”为参照物,小桥下流水哗哗,小桥附近的人家炊烟袅袅。“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以“古道”为背景,西风吹拂古道,一匹瘦马踟蹰前行。由此可见,多个意象组合的写景诗句不是单个意象的“独角戏”,而是一出有主次之分的“大型舞台剧”,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起它们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它的整体氛围。

再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风” “天” “猿” “渚” “沙” “鸟”六个意象,前一句通过视觉写天高风急,听觉写猿鸣哀伤;后一句通过视觉由下而上、由远及近写“渚清沙白”,鸟儿从远处回巢,勾勒出一幅深秋归巢图。这也是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将这一台“大型舞台剧”里的各个角色分配到位,形成一定的联系。

三、实践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出真知。下面,笔者以高考试题中的诗句试分析,用以验证上述方法的实用性。

1.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是王勃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或曰饯别诗,因饯别的对象不同,情感的流露自然也因人而异。下面侧重探讨的内容不是诗人的情感,而是写景的诗句,所以把颈联单独拎出来进行分析。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两句,共有“浦楼” “晚照” “乡路” “风烟”四个意象。从外在的格式来看,为多个意象类型里的“意象+动+意象”式(即A+动+B),所以“乡路隔风烟”可译为“回乡的路隔着迷迷蒙蒙的风烟,(遮住了我们的视野)”。如此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即可,难度不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浦楼低晚照”一句值得推敲。仅从外在的格式看,“浦楼低晚照”和“乡路隔风烟”格式确实一致,但还需要深究的是,“低”字并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于是此句就不再满足“A+动+B”式的要求。那么,为什么从外在的格式上可以一致呢?那是因为在诗歌中,特别是律诗,讲求押韵、对仗,所以从外在的形式上来看,两句是可以共用同一格式的。然而,此句的格式应为另一种类型:“意象+意象”式(即A+B式),“浦楼”为一个意象,“低晚照”即“晚照低”为另一个意象。“低”字不像“隔”字一样能建立起两个意象之间的施事与受事,它只是一个形容词,这里可以看作形容词作动词,表示“西沉落下”之意。因此,此句就翻译为“站在饯别的酒楼之上,夕阳慢慢地西沉落下”。

2.2022年新高考Ⅱ卷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古诗的格式,所以比律诗更灵活、自由一些。通过观察、分析可知,此诗的写景诗句有“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几句,对此我们具体分析。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两句,描写的对象只有“寻阳五溪水”,诗句组合格式:意象+叙事。“寻阳”为空间所在地,“沿洄直入巫山里”即五溪水流曲折流入巫江,叙述了五溪水流动的状态及其最后的归宿。

“飒飒芦花复益愁”一句中,只有“芦花”一个意象。芦花的特点是“飒飒”,所以此句的格式符合“意象+特点+叙事or叙事+意象+特点”式。此句可译为“芦花飒飒摇动中,(我此时)感到更加的忧愁”。其中,“我”属于“诗家语”的省略,在此暂且不提。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两句内容比较简单,在这里是以景结情,抒发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格式上属于“意象+特点+叙事or叙事+意象+特点”式,“云帆”后是叙事,“长江”后也是叙事,所以诗句按照字面意思可直接翻译为“远远望去,你的帆船已远在天边再也看不到,只留下日暮时的长江独自流淌”。

其实,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抑或小说,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不同的体裁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及说明方式有所侧重,在不同的体裁中用词、用语也有所不同,而诗歌尤为突出。诗歌追求的不仅仅是诗意的传达,同时还力求语言凝练、简洁。因此,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写景的内容如何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来传达出最丰富的含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角度。上文只是笔者对这一角度的一个初步尝试,其具体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写景诗句意象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抚远意象等
六一来了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