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学的德育方法

2023-10-11 17:12何晓宗高慧芳赵美荣李云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育方法中学生物学爱国主义教育

何晓宗 高慧芳 赵美荣 李云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不能只追求考试成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德育方法的分析,并结合中学生物学的部分教学内容,提出教师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将抽象的德育方法具体化。例如,通过专题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生命观念、科学态度;创设教学情境以陶冶学生情操;教师以身作则并加强引导;等等。通过德育方法的分析,可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提升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关键词]德育方法;中学生物学;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1-0067-03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最初指的是道德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育”一词。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道德教育的教育宗旨,随着这一宗旨的实施,德育一词开始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名称[1]。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往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德育的概念有所泛化。张忠华老师认为把德育看成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最为恰当的[2]。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3]。广义的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二、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在推行“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又通过“双增”来增加美育、体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比重,希望达到五育融合的境界。德育作为五育之一,又排在五育之首,必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技能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之受青春期的影响,若接触到不良因素,他们的心理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若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部分学生就很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课程内容上会有许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如果说政治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显性的,那么在生物学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就是隐性的。生物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热点事件,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辅助思想政治课教育。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的目标也与道德教育相吻合,能够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生物学教材中维持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就可以作为德育素材,教师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向学生传递关注身体健康状况、维持生态平衡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加强自律,提升道德素质,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德育的渗透方法

(一)提炼教材,专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多样,通过教材可以找到许多切入点。例如,教材中提到的袁隆平、李时珍等中国科学家都为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在课堂上分享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理解生物学对国家和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科学家对世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又如,在讲解物种多样性时,教师给出材料“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学生为我国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而感到骄傲,并逐渐承担起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责任和使命[4]。还有太空育种、转基因抗虫棉等事例,都能够体现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科技实力。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要做好知识的讲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再利用教材资料或课外材料,适时提出爱国教育主题,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2.生命观念教育

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内容十分丰富,但良莠不齐,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虽然国家不断进行整治,但是不良信息还时有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一些中学生沾染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教材中的相关资料,给学生讲明这些不良习惯对个人、家庭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例如,讲解艾滋病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毒品,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从而学会拒绝毒品,同时明白不能歧视艾滋病人,要学会洁身自好、团结友爱。又如,在讲解有性生殖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数字、播放视频等形式,展现生命的来之不易,使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由个体的生命放大到整个生态系统来看,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然而,目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仍然存在,人类活动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存。通过“生物圈2号”的学习,学生明白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树立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发展史教育

每一门学科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通过学习发展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开创一个新领域的艰辛,体会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进而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例如,通过对DNA模型构建、植物激素发现历程等内容的学习,学生體会到了科学家在失败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培养了敢于创新、淡泊名利的品质。教师还可以结合孟德尔的经典实验,让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重温实验步骤,体会实验的严谨逻辑,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前人的一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引我们要不断学习,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模块的内容,给学生讲述近年来诸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物前沿技术,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能够改变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心理健康与法治教育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生正常学习的情感基础。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素材,可供教师自由选择。例如在“生殖与发育”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生物学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学生大多都有丰富的直观经验,因此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愉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

法治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校规校纪,很少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生物学教材中隐含了许多法律知识素材,教师可有效应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例如,在遗传病的教学中,教师讲授近亲结婚的危害之后,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条款,证明法律的制定是有据可循的,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度。此外,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内容也在生物学教材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拓展。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但教材的更新速度会慢于科技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而是要基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进行讲解。例如教学“细胞衰老和凋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播放相应的动画,结合动画讲解吸烟、酗酒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6]。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相较于过去,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种类的直观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另外,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从“计划生育”政策到“三孩”政策,宏观上体现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三孩政策的意义在于解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学生对社会问题都能有所体会,教师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讲授教材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新冠疫情,教师可给学生展示病毒入侵细胞的动画,再结合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这样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7]。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

科学实验是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实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会规范地使用仪器;在亲身实践中,学生学会爱护公共财物,培养社会公德。实验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待小动物,不能随意伤害实验对象;实验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妥善处理实验器材,不能随意丢弃。总之,教师应着重体现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在教室里集中授课,虽然这有利于大规模地传授知识性内容,但也容易割裂学生与生活的联系,造成学生认知脱离实际。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辨认动植物,加深知识印象。教师还可以举办插花等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插花作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8]。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活动或食品制作的小任务。例如,初中阶段制作酸奶、高中阶段调查遗传病发病情况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学生亲身体会过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热爱自然、健康生活的观念。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在学校中,学生最敬重的人便是教师,所以会在各个方面向教师学习。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讲课时要逻辑严密,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会由此产生敬意,效仿教师并形成积极的精神面貌[9]。此外,教师在校园中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作出表率。例如,在走廊里随手捡起垃圾,而不是指使学生去捡;看到学生破坏树木时及时制止;等等。

总之,目前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中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上提到了几种德育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不可生搬硬套。本文结合中学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列举了一些可以渗透德育的关键点,以期为一线教师的德育教学提供参考。当然,德育的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冯艳青.德育概念的理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57-158.

[2]  张忠华.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3):86-92,113.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  黄淑燕.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65-166.

[5]  谢宁宁.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18(7):135.

[6]  王井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渗透研究[J].教书育人,2018(19):39.

[7]  董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68.

[8]  徐帆.巧用生物学科素材实施德育渗透[J].中学生物学,2017(7):79-80.

[9]  纪彦梅,李宁.浅谈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师,2017(S1):33.

猜你喜欢
德育方法中学生物学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电脑制作微课在中学生物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中德育方法的变革
欢迎订阅2017年《中学生物学》杂志
《中学生物学》杂志新征稿启事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指导